陆俊萍 | 故乡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近
读王村,是一种见证时光的惊喜,是回到儿时故乡的喜悦……
故乡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近
文 | 陆俊萍 图 | 酸枣小孩
《从前,有个王村》是酸枣小孩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翻卷读文竟是爱不释手,好像是读自己的童年时光,故乡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近。相似的生活画面在文字里飘荡,唤醒我对童年的记忆,把童年的碎片连成一条线,同在中原,地区虽不相同,相似的生活让人觉得那样亲切可感,驻足遥望时光隧道,田间地头,一菜一蔬一禾苗,都是美丽的珍珠,淳朴的风气,醇香的文字。
醉在王村,文字如镜,穿越一方时空,映照着回家的路,我的童年仿佛重新来过。
全书一共分为七记,分别是“食蔬记”“知味记”“古风记”“昆虫记”“草木记”“故物记”和“旧事记”。
“食蔬记”包括《彼稷之实》《玉蜀黍里的乡愁》《大米小米是表亲戚》《白面里的人生理想》《菊芋》《悠然见南瓜》《风吹架豆花》《葫芦葫芦瓢》《丝儿瓜的尖》《懂秋的黄瓜》《炖茄子腿》《瓜皮小炒》组成。
光从题目看,就能让你想象乡村食蔬遍野的景象。一年四季,农人用自己的双手自给自足在黄土地上,朴实自然。翻开文章去读,更是心动。我们很多小孩子吃过的爱物,高粱杆和玉米杆,在不种甘蔗的北方,我们村的孩子们和王村的一样为了解馋,钻到玉米地里寻找甘甜的玉米杆儿,青色细杆的是首选,嬉笑的时光在酸枣老师的文字提醒下跑到眼前来了。
玉米地里割草摘豆子,暑天燠热难耐的玉米地里留下割草孩子的身影,从“青纱帐”里出来的感觉并没有视觉上的美感,割草喂牛是小孩们儿常做的活儿,秋收的艰辛收获着农家的希望,一碗“糊涂”从小吃到大,是孩提时养成的味蕾儿,以至于成年后捧着老母亲熬制的红薯糊涂,竟然会热泪满面。“糊涂”里是成长的痕迹,有母亲的味道,那是留在故乡的根儿,家乡味也是非此莫属。
大米小米饭里隐藏着父亲的特性和倔强,趟过河水的小孩儿熟悉的蚂蟥,我们这里叫“吸马鳖”,相似的童年场景在这小小水生物种上闪现,让你明白美好的生活总是隐藏在万千辛苦之后。小麦里面包含全家人的理想,从收到种,从烧麦子到白面馒头,让我想起当年父亲的口头禅“等卖了麦子再说”,那是对全家人许下的心愿,也是我小时候积极干农活的动力所在。洋芋,南瓜都在爱物之列……提到南瓜,想起来我们小时候的忌讳,卖南瓜的小贩进村不敢吆喝,敢吆喝的也是给南瓜取个别名“玉瓜”,这和延津方言里的忌讳是一样的,都不想“难过”,或者小贩只吆喝“卖瓜”,乡亲们都是心知肚明,从不说破,好奇心的我常常追问母亲为何,母亲责怪不懂莫问,看多了就知道了。这小瓜里有对幸福生活的热望。
葫芦葫芦瓢寄托了酸枣老师的美好心愿,也让我想起来儿时家里用葫芦瓢的情景,一个葫芦两家用,锯开后的瓢一家用的话,乡亲们只说不吉利。“丝儿瓜的尖儿”是酸枣老师经历过的经典笑话,普遍在农家房前屋后生长的丝瓜何尝不是游子的心结?懂秋的黄瓜里有淳朴的乡情,有孩童时代的羡慕和美好憧憬。茄子腿里有母亲的能干和持家的影子。瓜皮小炒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名片,物尽其用,农人要生存,不浪费可食的东西,那瓜皮里饱含着那个时代中原人节俭的情怀。
“知味记”包括《一品凉粉》《高粱的香》《痛快的饸络》《瓜豆臭闻》《秀色可蒸》《不思饮食》《炒面与花生饼》《野味的清欢》《花椒有味》。
篇篇都是“舌尖上的记忆”,味蕾帮助同属于中原的人打开记忆的大门,在老家才能吃到的味道,饱含着几多乡愁。那个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年代,红薯制品极大丰富,自制的凉粉和饸饹,是儿时的美好记忆,吃得痛快淋漓;瓜豆臭豆当菜吃,地里的野菜都可以用来蒸着吃,吃花生饼上学的记忆在文字里飘荡,在相近的时空里,有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何其快哉?花椒树可以做篱笆,花椒一个普通的调味品,留在记忆的深处,让人觉得故乡并未走远。
“古风记”包括《端午节与麻糖》《过苦夏》《面月饼》《重阳节与摊煎饼》《豫北的年》。
乡间传统的习俗带着故乡的味儿,王村的“麻糖”,我们这里称“油果”,就是油条!夏天钻晾晒院中的被子,也是温馨的回忆。中秋节的“面月饼”不止是酸枣老师的母亲会做,我们这里也是一样的,看到“面月饼”这段文字,就想起来母亲做月饼的情形,月亮升高的夜晚,对着圆月遥拜,烧香磕头,“愿月”后的面月饼被切开,至少保证全家一人分一块。读文字能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又是一种重逢。
“昆虫记”包括《土行孙》《班蟑》《马叽鸟是蝉的小名》《春姑娘住在哪里》《土鳖不是鳖》《屎壳郎滚蛋记》《捉虰虰》《蚂蚁上树》《蚂蚱、蛐蛐和蝈蝈》。
看着这一系列熟悉的故乡的物种,作者口里的“土行孙”,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一下子想到了坐在沙土上玩耍的孩童,我们这里叫它“退退儿”。那熟悉的蝈蝈叫声是一缕化不开的乡愁,亲切的感觉也油然而生,酸枣老师细腻的笔触描画了童年生活的爱物,玩得开心痛快,感悟每个生命的不易,生发出对生命的尊重。捉蚂蚱,逮蛐蛐,搜蝈蝈,都是儿时田间的好玩意儿,乡间孩童熟悉的蝈蝈笼,寄托着深深的故乡情。父亲养土鳖的经历何尝不是农人想发家致富的梦?农民的不易,落后的生产力,看到很多农人的缩影,不自觉地生发出一种感慨的情绪。
“草木记”包括《早春二月》《桃红》《夜里的烧汤花开了》《碧桃花下感流年》《槐花记》《枣树与黑槐树》《再记枣树》《石榴记》《柿子红了》《紫藤上开葛花》《楮桃之桃》《桑葚》《秋气弥漫》。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温馨的记忆,草木围绕的村庄,散发着故土的气息,闻到味儿就让人觉得心醉。
早春二月的记忆,折枝赏花听告诫,挖荠菜,寻面条菜,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温暖的记忆,疯跑在田野里的撒欢儿,释放着天真和童趣,那是生命源头的喧闹和喜悦,描画了一幅童年的写意画。我想,在成人后的时光里,不曾再有过。对柳树的钟爱,不仅有吃的回忆,还有玩的回忆,那吹着柳笛的孩童在春风里成长,追着柳絮跑的姑娘好像追逐着美丽的梦,就那样奔跑。爱美的人们用来染指甲的“桃红”,我们这里的“指甲草”,读文让儿时的记忆再次复苏,一幅幅画面在文字里升腾,历历在目。温馨的染指甲过程,有多少熟悉的面容飘过。烧汤花学名紫茉莉,中原人的“汤”在花名上展现,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投影,也是花开的时间,一种吸引人驻足凝望的花,情丝随花流动,碧桃花下感流年,告诉你:时光在某些事物上会执拗地停驻不前。感慨大爷的老年生活,也感叹自己的少年时光。槐花香里说“怀乡”,多少情趣在槐花上氤氲,几多烟火弥漫,几多乡愁升起。
酸枣树上结酸枣,一颗一颗都是情丝缠绕,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枣树来。无处再寻的酸枣树是我们寻找不到的乡恋心结,在岁月里也化不开。根在酸枣树,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在文学的田地里结硕果。石榴多美誉,成为新乡的市花,那是故乡的标记。红红的柿子里有母亲对游子的牵挂,有作者对惬意生活的向往。紫藤花里想象“龙蛇交影并飞腾”的王村画面,一花一世界的感觉。构树,我们这里也叫楮桃树,雌雄异株,能让人念念不忘故乡的味道。留恋不舍的桑葚,可与爱情媲美。秋气弥漫的田野,有母亲的叮咛和疼爱,气息滋养的村庄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故物记”包括《麻绳记事》《煤火台上》《岁月是醋》《水井的多种功能》《纺花车与织布机》。
故物里有母亲勤劳的影子,自制麻绳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自制的过程有农人的耐心和等待。煤火炕台上有温暖的记忆,尽管和我们这里的位置不太一样,但都是用来取暖,每家的老太太似乎都定格在那个炕台上,定格成记忆中的画面,读文也让我找到儿时土炕的温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井的多种功能里有父子的矛盾,父严子犟是很多父子形象的代表。坐在纺花车与织布机上的母亲身影,也让我想起自己母亲纺棉织布的情景。酸枣老师的文字像一根导火线,引爆我对故物的记忆,每一物都有厚重的包浆,生辉在时光里,久久不散。
“旧事记”包括《西地河的消失》《夹堤纪事》《亲爱的院子》《赶庙会》《纳凉》《冬日杂忆》《村妖列传》《王村词典》《赶着驴车去流浪》《回乡偶书》。
河流的消失并不会引起前人的什么注意,在记忆的长河里会漂起层层浪花,抓泥鳅,捉河蚌的乐趣,展示的是童年的美好时光,关于生命的故事让作者觉得恍然若梦,读者亦然。夹堤里有成长的痕迹和对老辈人的记忆,对伙伴的记忆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一个老院子的欢声笑语,追逐打闹,母亲的严厉在时光里显现。加上喂羊喂兔子养猪的生活,是多少人向往的温馨生活画面。赶庙会去后台涂脸谱,我们叫“打打脸儿”,饱含着老辈人对孩子的祝福,寄予着健康成长的希望。纳凉的记忆在王村别具一格,也让我怀念起儿时乘凉的状况,乡村的亲切感忽而那么近,电影胶片一样播放在眼前。
关于冬藏,雪,冬夜的记忆是温暖和快乐的。村妖列传是很多乡村的状况,鹅牵鸡叨猪成精,听河南坠子的夜晚,也是温馨的。母子牛的故事叙说农家的艰辛。最喜欢《王村词典》里的片段,一方方言只有一方人懂,河南方言的经典在不同的村落里流传,那就是乡音。这是根的渗透。一句乡音会让人倍感亲切。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词典,外村人听不懂,乡音也无可替代。看驴子的眼神,想起小时候的我,经常盯着牛儿的眼睛,和牛有关的记忆也在文字背后蹦跳出来。感叹我们的童年何其相似!远离故土的人都有“回乡偶书”的感慨,物是人非的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在驱车离开后留下一串思念和牵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当故乡。
读王村,是一种见证时光的惊喜,是回到儿时故乡的喜悦。读文章,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感觉与自己的童年重逢在文字里,瞬间震撼,碰触心底那最柔软的一角。
陆俊萍,笔名阿陆,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人。教师。有文章发于报刊和文学公众号。
说明:本平台打赏即稿酬。一周后回款即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