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院 | 黑胶唱片为什么会在数字时代“复活”

黑胶唱片为什么会在数字时代“复活”

撰文 / 周信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公众号的编辑去年写邮件给我,说他们在公开讨论黑胶回归的话题,很热闹,要我作为一名黑胶爱好者也写一篇。我拖沓到今天才动笔,这是因为我起初觉得这话题有点奇怪。

有许多现在已经基本不用的东西,比如邮票、胶片老相机、煤油炉、打字机……都有人喜欢、收藏、交换,甚至还有认死理的继续用着,那都没人议论,为啥说到黑胶了,就要热烈讨论呢?这问题想到昨晚,终于想明白了,那就一个词儿,叫“起死回生”。黑胶早先已经死过n回了,却又死鸭复飞,世界真奇妙,不唠叨都难。

这几年,“黑胶回归”这个词在媒体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不单是中国,全世界都在这么说。我是中国人,借居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市(Dayton)多年,不知啥时候起,美国唱片店里的黑胶越放越多了,这个月我就买过几张新压制的,其中包括了中国钢琴家郎朗和王羽佳的新片,睹物思乡吧。

俄亥俄不是个热闹地方,戴顿就是个小城,但这里的音乐生活还真非常发达,全州一共有八十多个双管制以上规模的专业乐团,比如大家熟知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辛辛那提管弦乐团,这都在俄亥俄。黑胶在俄亥俄的苏醒,大致就是美国的情况。

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市的唱片店,现在把黑胶放在门口卖

问黑胶为什么会回归,你可能听到一个比较共同的说法:“它的音质比CD更好,是模拟记录,原汁原味。”这个观点不仅在中文媒体上有,美国的爱好者也是这么说的。

我很疑惑,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二三十年前,关于黑胶和CD谁的音质更靓的话题曾热闹过好一阵,我加入的那个唱片俱乐部的长老戏称这是欧美音响媒体的“大姨妈”。这个音质比较放到现在,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你看CD也在死去,喜欢音乐的人都听蓝光影碟上的音乐会,或者在名乐团的官网下载高清音频。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制作的高清数码音频,如SACD、DSD,说音质还不如黑胶,恐怕不算良心话。

然而,真有那么多人关心和理解音质吗?大家喜欢哪些音乐完全是从音质上来取舍的吗?我家里现在还有数百盒旧时的卡带,都是我刚到美国时买的,这种音质听起来很恐怖,但现在我们全家还是很喜欢听它们,包括我“95后”的儿女。

我觉得黑胶回归的真正原因比单纯一个音质问题要深刻很多,美国媒体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说:“媒介介质将自身嵌入了其传播的所有信息中,与信息创造了一种共生关系,影响了信息的感知方式。”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喜欢黑莓手机,儿女喜欢苹果手机,而太太则无所谓,用我们用过的手机。

黑胶唱片的整个体验过程无疑比数码音响更有吸引力,玩黑胶的过程满足了多种感官的需要:视觉、听觉、触觉……数字音频,尤其是流媒体方式,所提供的感觉比较单一,基本就是个听觉乐趣。

比如黑胶,拿在手里,封面艺术非同凡响,黑色的唱片带着纹理,很有质感,更不用说彩胶唱片的独特煊感。黑胶的大小和重量、孔芯的大小、成色的新旧,使这种记录方式具有力度感,尺寸传达始终是黑胶最重要的表达之一。

黑胶是脆弱的,在太阳热力的影响下它们会变形,使用久了表面会有划痕,还会产生不规则的爆点声,这恰如我们的生命,容易受伤,但仍坚强地存在着。黑胶也会老去,直至不中用了,相比地球的转动,黑胶的生命恰似人类,是短暂的。

黑胶的播放过程更是一个充满了运动和变数的事情,这和我们的生活逻辑高度契合。而这所有的内涵,恰恰是数码音乐缺乏的、没有的。

然而,喜欢听唱片的大多数是音乐爱好者,是感情丰富、内心柔软的一群,都是敏感的人,黑胶的灵性恰是他们内心渴求的。

虽然我们启动 Spotify 音乐网站,可以搜索到多达3000万个曲目,过程很快,显然听音乐的效率很高。但追求高效率是我们听音乐的主要目的吗?黑胶唱片已然包含着我们更多的人性追求。

毕博先生是我的邻居,也是黑胶爱好者,他说起:“黑胶具有数字媒体所缺乏的丰富性和深度,如果你愿意,还有温暖。放在桌上黑胶看起来很酷,而你必须善待它、正确使用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它也更人性化。就像爱情生活,如果你想要感受温暖,你必须先表达关怀。“

毕博的话击中了黑胶回归的关键,记录和使用的繁琐过程类似于一种仪式,这种仪式体验反映了艺术欣赏的复杂和谨慎态度。首先,您必须找到那张唱片 ,可能需要5到10分钟,这取决于你的收藏量。找到唱片后,欣赏封套可能需要1-2分钟。然后小心地取出唱片,轻轻地放进唱机转盘的主轴。

黑胶唱机是个更需要小心伺候的东西,唱针是需要你第一尊重的对象,它的重力、循迹方位、循迹角度都需要调整好。唱臂更是个顽皮的家伙,它的水平度、外向应力都需要调整。转盘的转速也需要微调,转盘垫要精心选择……

这些还不是全部,选用不同的唱头、唱针、转盘驱动、转盘重量、音臂形式……许许多多选择和变化,你都会感受到很多音色的细微不同。

在音乐欣赏方面,感觉满足可能比技术升级更重要,技术升级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感官需求。如果一种技术升级要以破坏感官满足为条件,这就有些危险了。

类比喝咖啡,这也是一种很有仪式感的体验,你看很多家庭至今仍拒绝技术更先进的全自动咖啡机落户,甚至坚持用手摇的磨豆机,认为这样做的咖啡味道会更好。实验室结论现在是,调整到位的全自动咖啡机,在非专业操作中味道是最好的,但为什么人家还是觉得手摇的更好呢?想想那么多人坚持说黑胶声音更好,这里面仿佛有共通的东西。

我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只是关于技术精度和效率,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自身的安逸。信不信由你,有时人们想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唤起自身的体验,满足根深蒂固的本能需要。任何事情变得太容易了,其感知价值就下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