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挑大明宣德炉
宣德炉鉴别时,首先要知道真宣德炉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反复提炼,同时铜中加入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往往这种氧化层没有光泽。作伪的氧化层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灰暗。用干燥的硬布等在铜锈表面快速摩擦发热,伪锈会发出塑料味儿、油漆味儿等异味儿。
宣德炉是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一枝奇葩,在文物艺术品中独树一帜。“铜炉”中的“炉”谐音同“禄”,有长寿、升官发财的寓意,宣德炉又集诸美于一身,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 客无不对它情有独钟,百般珍爱。
明宣宗虽然在位十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只是指宣德三年(1428年)初次铸造的一批(一说3000件,一说为5000件)。这一批宣德炉在器底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宣宗宣德年用风磨铜铸鼎彝,世宗嘉靖年用来作皇极殿之顶,二者的格调是一致的,都反映了风磨铜不是普通之铜,乃是“黄铜似金者”。明代似金之黄铜(输石)肯定是铜锌合金。
一位皇帝却在世人口中褒贬不一,因为明宣宗继位时只有二十七岁,也是一个文艺青年贪玩的年纪,他非常喜欢斗蛐蛐,有时还会因此不理朝政,时人称之为“蛐蛐天子”。明宣宗贪玩是事实,在贪玩的同时也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他在宣德三年亲自参与制造的“宣德炉”就是其艺术造诣的杰出代表。
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流传历史宣德皇帝在位时,传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 一。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至于鸡皮色,则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