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病因的论述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郁生风,此风邪同样开散阳分之气,而瘀滞阴分之血脉,临床表现为腹痛,奔豚等病症,如果风邪中经络,瘀滞经络之气血流动,最典型的病症是面瘫。如果风邪中脏腑,则开散五脏六腑之阳气而瘀滞五脏六腑之血脉,表现为中风这一类病症。

今天我们知道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古人将此中风分为中腑与中脏两种不同类型,中腑症病人主要表现为不识人,中脏症病人主要表现为不能言。依据腑为阳,脏为阴的阴阳特点,中腑症多阳与热,应该属于脑出血这一型;中脏症多阴与瘀,应该属于脑血栓这一型。脑出血中医认为是由于风邪中腑所致,虽然病情重,但病后后遗症少,恢复比较好。脑血栓中医认为是由于风邪中脏所致,虽然病情相对较轻,但病后易留有后遗症,恢复比较困难。无论是风邪中脏腑还是中经络都是由于风邪开散在外的阳气而直接瘀滞阴分所致。中风表证为风伤卫而营郁,风邪直中经络脏腑为血脉瘀滞。

总之,风邪侵袭人体造成的病症表现总与血脉相关,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病症以外,还可以表现出其他心脑血管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一般来说风邪伤人位置比较深,发病比较重,病情比较凶险。

寒为阴邪,主要病机为郁滞阳气。伤寒在表为寒伤营而卫郁。寒邪入里则损伤脏腑阳气。由于寒邪侵袭人体的位置在卫、在阳分,因此与风湿之邪伤人位置较深的特点相比,寒邪伤人在阳分,位置在表、筋经、腑等相对表浅的位置,治疗相对容易。一般来说,单纯的寒邪袭表的病症,中药效果非常好。例如,伤寒感冒这一类病症,使用小青龙汤加附子都可以达到覆杯而愈的效果。但是如果服药后无效,或者效果很慢,说明病情不是单一的,一定是伴有其他病邪致病。脏腑在内的寒证也有类似特点,单纯的寒邪郁滞脏腑,表现为脏腑气化功能不足,以及形寒肢冷,倦怠乏力等症,最常用的方剂就是四逆汤,温阳祛除寒邪的同时,恢复脏腑气化功能效果很好。

由于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病症也多为寒热错杂,单纯温阳散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四逆汤也不是万能的,这里之所以多说一点四逆汤的问题,是由于近些年来国内中医兴起四逆汤热,人人都服四逆汤,病病都用四逆汤。有一个朋友介绍来一个病人,询问病史的时候病人告诉我已经喝四逆汤4个月,刚开始服药的时候感觉还不错,服用四逆汤几周后所有症状都开始加重,说明病人开始是有些寒证,经过服用四逆汤后,寒证减轻,这时应该改变方法,但还是被中医大夫要求喝了4个月的四逆汤,病人出现了明显的阴伤症状,以至于病人自己再也不敢来看中医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时,多侵犯阳气,病位相对表浅,中病即止,不宜长期使用。如果有血瘀症,或者气血病症夹杂时,四逆汤不但无效还可以使病情加重,因此在使用四逆汤温阳祛寒时不要时间过长,适可而止,即使无效也不可过分温阳。当然如果病人阳气衰竭,寒气直中五脏,郁滞五脏之精,或者出现精泄的状况时,病情也属于凶险,尤其是寒邪与风邪相合侵袭五脏就更危险了,治疗方法根据病症不同来选择。

湿气性平,不阴不阳,所谓性平是针对寒热而言,其性缓,对于其他五气来说,可以缓和其他天气的阴阳属性,例如,春天的风气适当加入了湿气会使风气变得柔和很多,夏季热气加入湿气后可以缓解热气对水液的耗散,秋天的燥气加入了湿气后减少了燥气的干裂之性,冬季的寒气加入湿气后减缓寒凝太过。

但对于地气来说,湿气很多时候就是邪气了,是由于湿性黏腻,易于困脾土而损伤中焦运化功能。如何理解湿邪困脾这个现象呢?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将地之气总结为:雾、露、雨、雹、冰、泥6种湿气。在人体脾的功能主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好像是一个跑运输的司机,对运输来说天气的好坏非常重要,经常跑运输的人们都知道,恶劣的气候是运输的大敌,而这个大敌就是地之湿,这就是湿气困脾的自然现象。地之湿气太过不但困脾,而且还会郁滞其他脏腑,中焦湿困脾胃,下焦湿热瘀阻,上焦湿痰瘀阻肺气等。

天之湿气在7月到9月,天之燥气在9月到11月,正常来说湿与燥互为前后,湿过了就是燥。湿与燥也可以同时出现在阴阳不同位置,例如,在天湿而在地燥,或者在地湿而在天燥。在地近火而燥,远火则湿。在天暑热则湿,寒凉则燥。

总之,只有当风寒湿三气夹杂才能形成痹证,也是非常顽固性的瘀阻。由风邪开散阳气,风寒湿入里而瘀滞经脉、关节,或者皮、肉、筋、脉、骨五体形成五痹证。

二、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痛的病因是梗阻,梗阻的原因是寒凝。俗话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梗阻造成疼痛的例子在西医诊断中也常有出现,例如,输尿管结石症,主要症状就是下腹部的绞痛,形成绞痛的原因是由于输尿管中的结石堵住了输尿管,输尿管排尿不畅,形成梗阻因而引起结石以上部位的平滑肌痉挛性绞痛,如果这时梗阻解除了,疼痛也会立即消失。

我们平常形容痛证,使用的是一个词——疼痛,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意思了,实际上古人很少用两个字表示一个意思的,原因是古人写书很不容易,每一个字都要刻在竹简上,即使是普通的一本书也会是一个非常大部头的著作。一部14万字的《黄帝内经》要用一辆车来搬运,而且保存起来非常困难。另一个原因,尽量使用少量的文字表现出更深刻的意思,是古代文人们的追求。所以古人写书用字越少表达的意思越深刻说明作者水平越高。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经典著作因为不易保存而失传,同时由于文字含义深奥难懂,给后世读者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所以要求后世读者不但要有很深的古典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咬文嚼字,要仔细一点点地分析和领会经文本意,尤其是今天我们常用的词,往往都隐晦很深,难以理解其含义。

能否完全理解文字的原始意思对经文的理解影响很大。前面篇章中我提到过如何从“疼痛”一词来分析痛证的病因病机。“疼”字上边是一个病字边,下边是一个“冬”字;“痛”字上边是一个病字边,下边是一个“甬”字。“冬”的意思是寒,“甬”的意思是通道,合在一起呢,疼痛是由于甬道不通形成的,而甬道的梗阻是由于寒凝。这样看来“疼”字是解释疼痛的根本病因是寒,“痛”字是讲疼痛的直接原因是不通。临床上治疗疼痛的主要方法就是温化寒凝,疏通经脉止痛。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痹证的病因 痹证的中医治疗 周百川笔记整理

    周百川谈痹证及其治疗 周百川 (1917年-1995年) , 浙江余姚人, 1933年在汉口师从钱少甫习研女科4载, 后师从许慕韩临诊儿科1年.1938年赴渝, 在南岸黄桷垭开始挂牌行医, 1943年 ...

  • 湿气凝炼则成痰,痰为百病之源

    原创 合一堂艾工坊 合一堂艾工坊 4月13日 中医里的津液,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内的水液.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水液在气的作用下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循环往复,这水流的动力就是身体里的阳气,阳气虚,则水流缓. ...

  • 夜尿汗出的辨证思维

    求知:老师,最近大家议论心脏病的话题比较集中,对有关心脏病涉及到病发症却喋喋不休,其中提到夜尿前大量出汗病在心脏大有争议,老师,这种病症的病因究竟在哪里? 木子:你提出的这种病症在临床中极为少见,很难 ...

  • 体内湿气是什么引起的?

    湿气,或曰湿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 湿之来源,既是外感六淫之一,也可是体内病理产物.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将湿分为內湿和外湿两类. 下面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尽量以严谨和有参考来源的观 ...

  • 一上班就成“特困生”,你可能是个“湿人”

    进入夏季以来,后台常有小伙伴来问:为何无缘无故头晕?脑子里总有蒙蒙的感觉,总感觉困倦无力:还有说自己"怎么睡都缓不过来",总是很疲惫的,说上班都是强挺着,总是打不起精神来.这是什么 ...

  • 【中医基础】(21)病因论——六邪,六邪侵害对我们身体产生的影响

    尚仙玄净:"为人子女者不懂中医为之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中医为之不慈" 大家好,感恩大家准时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医文化.在我们中医文化前面的程章节里,系统学习了脏腑的功能与彼此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四关与后世四关穴大有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教授讲《黄帝内经》合集(收藏版)

    <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是任何个人所创立的方法都不能替代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治疗方法的精髓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只有全身心投入<黄帝内经>研究,找到其固有规则,然后照此行事,这是唯 ...

  • 朱燕中 | 我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学习<黄帝内经>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入门,很多人看了前面两三篇就再看不下去了,很多讲解<黄帝内经>的教授也是前六篇讲得最好,最顺畅,一过了六七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生命的起源之迷

    <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所说的至阴有三种情况

    "至阴"这个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很多次,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为了说明肾之精与阴的关系,再次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一下"至阴"一词.总结一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