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文学•散文】严辉英/陕西/李白在长安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文学·快讯】周晓霞/四川/诗酒留香铸健康——“佳欣”杯精短文学大赛启事
【作家简介】
兴庆宫是西安著名的皇家园林,刚好与交通大学中间隔了一条马路。每当有亲朋好友来访,我常带他们去游玩的地方就是兴庆宫。不仅因为离家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气势恢宏,设计精巧,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还有很多古迹,也是《长恨歌》的主角唐玄宗和杨贵妃生活过的地方。
每当在兴庆公园游览观光时,走到沉香亭,总会看到那座头枕胳膊,斜躺在石板上的李白醉卧像,当亲友问起他的典故,除了老生常谈的那些个诗句,我才发现自己对这位伟大的诗人几乎一无所知,更不清楚他当年在长安是否做官,后来翻阅了一些书籍,才确切得知他在长安整整待了三年,据说还是被当朝皇帝唐玄宗连续钦点三次来京的。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唐朝文坛领袖韩愈曾评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真正实践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治学理念,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关于他的楼榭遗址的古迹,据专家考证,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他的先世是陇西成纪人。他出生时,唐朝还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十三岁时,唐玄宗开始当朝,也就是开元、天宝的全盛之日,一直到他五十四岁,他都生活在盛唐时期,直到发生“安史之乱”后的七年后,他在安徽当涂去世。
从五岁到十五岁,李白在家读书学剑,从此剑不离身,之所以学剑,可以看出李白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四十二岁那年,因名播海内,而被玄宗召见。他以为可以辅弼皇上,施展个人的抱负,与家人告别时,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白自比苏秦、管仲,称赞傅说、姜尚、张良、谢安,并引以自况,足见他是怀着多么大的实现自己抱负的希望来长安的啊!
初到长安,他也的确很显赫。据说唐玄宗亲自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而且还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得此”,并且还“问以国政”,让他做翰林供奉。当时玄宗身边的红人为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之流,据说玄宗曾经萌生三次提拔李白为官的想法,结果却为“宫中作捍而止”,也就是说李白,在长安的三年没有做官,仍为布衣。
此时的玄宗已完全沉浸在声色犬马中,他表面上虽然对李白重视,但并不是要李白辅佐他治理国家,只是希望他像其他清客一样,作些行乐的诗句,点缀他的宫廷生活而已。
据说有一次,当时适逢兴庆宫中牡丹盛开,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花,命李龟年带着一帮梨园子弟唱歌。玄宗忽然说:与美丽的贵妃赏花,怎么能用那些老掉牙的歌词啊?得用新词了。他这才想起了李白,就赶紧命李龟年去找李白。李白此时还未从酒醉中醒过来,听到玄宗要听新词,竟然在半醉半醒中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秾。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的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刚开始这种“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的生活,他自然也觉得扬眉吐气,但是很快他就感到寂寞和凄凉了。他是带着实现宏图大志来长安的,可是在长安的生活除了娱乐皇帝的宫廷生活外,他从未得到施展才能和建树事业的机会,相反,皇帝和那些大臣的庸俗并不下于他之前所遇到的那些官吏。另外他在翰林院中,因名声太响,树大易招风,免不了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忌。据说有一次他在皇帝筵席前吃醉了,竟然让高力士帮他脱靴子?在他眼里,像高力士这样的阉人不过是只可供驱使的奴仆罢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的狂放不羁,高力士能不怀恨在心吗?在李阳冰所著的《草堂集序》就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在长安三年的耳闻目睹,使他对唐朝中央统治集团的腐化和罪恶,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唐玄宗喜欢斗鸡的游戏,结果宫廷和市井都流行“斗鸡”,对于擅长斗鸡的人,皇帝特别宠幸,都封赏为大官,就像《水浒传》里,因擅长踢球而被提拔为高太尉的高俅,可见,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像高俅这样的货色充斥朝堂。李白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的志不在于舞文弄墨,而是能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可是在长安三年,他始终没有得到玄宗的重用,他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据说他曾批评唐玄宗说:“彼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皇帝只希望有才能的人都像严子陵一样做隐士,那还能对他寄托什么希望呢?另外唐玄宗对李白的傲岸态度也看着不顺眼,那些权臣大吏和斗鸡蹴鞠之徒自然也很讨厌他,他们在皇帝的面前极尽谗言,这也是李白不得不离开的原因。
李白只好主动上疏请求离开,玄宗也乐得做顺水人情。但是李白内心是舍不得离开长安的。他在《还山留别金门知己》中说:“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对其被迫离开长安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关于这一点他从来都不隐晦,明确表示“长相思,在长安”的情结。他还有一首著名的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自离开后,他再也没有来过长安。而几年之后因“安史之乱”狼狈逃奔到四川的玄宗,内心是否可曾想起当年为他谏言的李白呢?也许也有吧,只是他已经失去了力挽狂澜的勇气和魄力,注定要在悔恨中度过余生了。
李白在长安虽然没有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长安三年让他认识并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一起饮酒酣歌,寄托他的狂傲与愤懑。他的这些朋友里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贺知章,他对李白欣赏有加,李白刚到长安时,他就赞赏李白是“天上谪仙人”。
古人曾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也就是说不朽的人生是由立德、立功、立言组成的。李白在政治上期望实现大展宏图的机会是彻底无望了,到了暮年,他曾感慨到:“我发已种种,所谓竟无成”,而聊以自慰的只有诗歌的创作而已,“学剑翻自晒,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他并没有任凭时光流逝、岁月蹉跎,而是选择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在诗歌创作中,实现了一个文人不朽的价值。
前不久,阅读复旦大学张新颖老师的著作《沈从文的后半生》,沈先生再随土改团去四川参加土地改革期间,他曾写道:“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或一时功名赫赫,或身边财富万千,存在的即俨然千载永保。但是,一通过时间,什么也没留下。另外又或有那么二三人,也随同历史而动,永远是在不堪忍的艰困寂寞,痛苦挫折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来,将一切身边存在保留在印象中,一经过种种综合排比,随即反映到文字上,因之有《国风》和《小雅》,有《史记》和《国语》,有建安七子,有李杜、有陶谢。。。。。。时代过去了,一切英雄豪杰、王侯将相、美人名士,都成尘土,失去存在意义。另外一种生死两寂寞的人,用文字保留下来的东西,却成了唯一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因之历史相连续,为时空所阻隔的情感,千年之下百世之后还如唔相对。”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联想到李白蹉跎的一生,我为活在千年前的他自豪并感动,他在暮年才寻找到自己真正的人间使命:“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他选择这样去做了,而且做到了。他虽然只活了六十一年,可是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思想的光芒!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承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曾训骐三月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顾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