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75:“礼乐文化”俗字谱秦皇汉武吼秦腔

国风秦韵75:“礼乐文化”俗字谱秦皇汉武吼秦腔

中国“上五千年”以前的古老文化,都已经变成了遥远的传说。对于“下五千年”的文化变迁,人们也只关注周朝“礼崩乐坏”以来的两千多年历史。于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春秋战国的“百家学说”,就成了中国人引经据典的“国粹”。

事实上,“结绳记事”和“金石铭文”,都只是记录历史信息的工具手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绝不等于不存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绝不等于原始真相。以孔子“删诗书绳春秋”为基础版本形成的中国历史典籍,为何又会被反复修改,这难道都是语言文字工具的错吗?

当然,通过考古研究不断修改和重写历史,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而是人类世界的常态化。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才真正是历史信息活态化传承的“无字之书”。那么,当年周朝丰都镐京的“礼乐文化”,是用什么语言口耳相传?包括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及其文武大臣,他们在庙堂上又是用什么语言进行对话?

毫无疑问,周秦汉唐的“国语”,就是今天的关中方言陕西话。因此,不懂中国一千年前的“国语”,就很难解读中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史,更难理解“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异变。

“关中自古帝王州”,中国历史寻根,就绕不过古都西安。“丝绸之路”文化寻源,同样绕不过“汉唐长安”。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总会在西安演绎出最精彩的故事。

2019年10月25日,吉林省长春市四百多名中学生“研学游”团队,浩浩荡荡地来到西安博物院。担任这次“研学游”的讲解员,是西安黄河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全国优秀导游员”陈严。

“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唐荐福寺塔和唐传长安古乐,就珍藏在西安博物院。

唐荐福寺塔,俗称小雁塔。在小雁塔前的广场上,陈严给同学们讲解说,西安的小雁塔和大雁塔,背后都一段唐朝的“丝绸之路”老故事。

他说,大家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西游记》故事。不过,那都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演绎的魔幻故事。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才是真实版《大唐西域记》的故事发生地。玄奘法师由陆路西天取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事。玄奘法师留洋归来,唐太宗御赐大慈恩寺作为译经场所,并颁旨修建了大雁塔。三十多年后,高僧义净法师由“海上丝绸之路”西天取经,则是武则天女皇在位期间的事。义净法师留洋归来,武则天御赐荐福寺作为译经场所,并颁旨修建了小雁塔。

陈严在讲述过程中,惟妙惟肖地模仿故事人物的动作表情,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他用关中方言陕西话表达唐太宗的说辞,更体现了浓郁的唐风唐韵。

2019年10月21日,网闻博报在西安博物院首次巧遇导游陈严,也是看到他为一个中学生“研学游”团队担任讲解员。不过,这次的讲解内容,却又是一个全新的版本。唯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语言特色。记得上一次,陈严告诉大家,西安是大秦帝国的故土。当时,他模仿秦始皇的语气,也是用关中方言陕西话。

在网闻博报看来,秦始皇和唐太宗讲关中方言陕西话,这自然是真实的历史。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假如周朝“礼乐文化”废除了“八音和鸣”的文字谱,后面还会不会有“十二平均律”和“五调”及“七音阶”的唐传长安古乐?今天区别于西方音乐的中国音乐还是否存在?假如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时,引进和强行推广希腊字母或“胡语”,今日中国人还能不能识读甲骨文和文言文?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会不会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的偶然巧合,总是有其必然。自从2019年7月31日开始,在西安博物院荐福寺的“乐寿堂”,就常态化举行着“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人们既能观赏到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亲自司鼓领奏表演,又能听他讲解中国音乐文化知识,还能听他讲述中国历史文化和“丝绸之路”老故事。“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也是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大课堂。

2019年10月25日,几位韩国游客观看了“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也表现出了“梦回汉唐”的无比激动。

临别时,他们还要求与长安古乐演奏家们合影留念。

来自四川成都的陈女士表示,感恩相遇,李铠老师带领团队奉献的千年雅乐,是非遗传承的精彩华章。

当天,在长春市中学生“研学游”团队的讲解结束后,陈严也来到“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现场观摩。今年75岁的陈严和68岁的李铠,第一次在西安博物院相会。就文化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网闻博报注意到,这虽然是他们的首次会面,但却是一见如故。或许,两位善于讲述“丝绸之路”历史故事的老者,就注定会有这场相遇,也必将会演绎出新的“长安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