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松下18寸电视机的日子

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但是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前进,从引进技术和器件,发展到合资生产。

松下在中国的电视机业务始于1987年,当年松下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公司于1989年7月投产运行,主要生产各种型号彩电用彩管和背投彩电用彩管。据日本共同社2015年报道,家电厂商松下将退出始于1987年的在华电视机生产业务。原因是与当地厂商价格竞争激烈,松下认为难以改善收益。今后将改为贴牌生产(OEM)的方式,抓紧摆脱电视机业务的亏损。

本文是东风电视机厂一位职工的回忆片断,虽然讲述的是电视机,但是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引进、组装、生产也是大同小异,希望有关人士提供回忆。

我们车间的电视机流水线在日方人员的协助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试、培训,开始生产松下18寸电视。

接待工作结束时我就到车间材料班了,也就是材料库属于四工段的。开始生产时所有元器件全部是进口的,引进流水线,包括了所有东西。就连槊料筐、胶带、订书器库房标签等等都是。进口的元器件要从天津港用集装箱运到我厂,白天不能进大车(我们在沙滩市中心)我们要上晚班集中进料。每次来料我们工段的都来支援我们班卸料,几个集装箱同时来,而且要尽快卸完人家车再出城,每次来料都把我们累的够呛,特别是运到库房人家帮忙的没事了,我们还要上货架,查对型号数量,要是赶上流水线待料了还要把三十多个工位的料备齐,一上班就发下去。所以那时干到凌晨两三点的事常有。

在材料班虽然比在流水线干自由些,可是责任大了。我们每人分管不同材料,要按照工艺流程把料分到主板插件班、副板插件班的近60个工位。最关键是型号绝对不能搞错,一个小小的电阻搞错都可能造成全车间返工。当时分甲乙班干活一天生产那么台电视,一旦发错了料就麻烦了。18寸的彩电所有元器件加起来近千种,包括显像管、机箱、包装箱、泡沫垫、说明书等等,一个材料班管理起来很是费力。那会儿大家都很认真负责,每天要开班前会,站一排双手背在身后听训,(整个车间都是这样管理,全是从日本人那里搬来的管理模式)现在我有时看到我们小区房屋中介或者美容美发的也这样就觉得特好笑,心想这都是我们当年干革命工作时弄剩下的了。

我们车间流水线安装在两层楼,二楼在车间东侧是主、副板的生产线,主、副板在这里完成后运到车间中部有多个工位加工一些辅助件的安装,然后到车间西侧的组装线上,经过在高空线上的流动完成一系列检测,这时一楼机箱、显像管安装好后由升降机运到二楼,组装班的员工把电视整体组装完毕,再由升降机下到一楼各个工位进行包装,最后整齐的码放在木排子上,由叉车运到库房。每天流水线在不停的运转,各工位人员都在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整个车间生产井然有序。松下流水线也成了我们厂的招牌,当年三天两头的有参观的来。特别是外宾和领导来更要搞卫生,工人着装整齐。我们的工装早已换成'翠蓝色’的上衣和裤子,样式有点复杂,除了身上、袖子上也有小斗,还有衬衣和'一拉得’领带。夏装很好看,长袖、短袖都是淡蓝色的,特别像美式军装,穿上还挺精神!   车间两班倒我们上正常班,但是那时特别贵重的像集成块一类的料要当天按照生产任务日发料,线路板及版号也要当天发,这样可以精确控制生产数量的。在电视机箱后盖贴的那个号也是很严格的,这包括了批号和材料的信息。负责日发料的人就要跟班上早班,下午给中班发了日发料才能回家。当时我们经常加班也不要加班费,乐的存下'倒休’好在有事时歇'倒休’。松下时生产比较忙,彩电正是供不应求时,要凭票购买。好几次发票都是给了亲戚朋友。在我们最后一批全部是进口件生产的电视时内部卖给厂里人,我记得那台18寸彩电一直到2005年我们搬到天通苑时才给了打工的外地人。差不多20年还能看!

以后几年的生产就逐步国产化, 当然关键的件还是靠进口。国产的元器件明显的质量差些,修理工们就忙了。我后来一阵负责'坏换’,也就是生产过程中,某个元件坏了,修理工拿那个坏件到我们这来换。这一制度避免元器件流失到厂外,您知道家家都有电视,如不控制那厂里损失就大了(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真正控制的是高压包、高频头等一类的贵重件。那会儿我们对线路板所有的件特别熟悉,你只要说出板上位置号,尽管那个坏件已烧坏看不出来是什么型号,我们也能准确的拿给修理工他所需要的元件。想想那时还真认真工作,现在是什么也记不住了。(罗亚丽)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