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系列计算机的领军人物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72篇文章
这次“联合设计”,具备了与国外计算机发展相同的时代特征,只是参与的人力相比更加薄弱,技术条件更为欠缺,工作条件更加简陋。
系列机由四机部科学技术司主持,后从科技司分出计算机生产技术局,郭平欣任副局长。两个系列分别安排设计,独立组织生产。
200 系列领导小组的组长由四机部刘寅副部长担任,副组长为国防科工委李国枢局长,小组成员包括罗沛霖副局长,第十研究院申仲义副院长、十五所徐震所长和王守魁书记等。
刘寅副部长(1910-1985)
2008 年,适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50 周年纪念,杨士强教授邀请当年的参与者撰稿,在2009 年第5 期《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发表了《一个闪亮的里程碑——DJS100 系列》专辑,陈正清、王继中、吕文超、房家国、王尔乾、王爱英、王春元、李国杰、李建中、朱继生、华平澜、林行良、唐龙撰写的回忆将近五万字,他们都是联合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和参与者。今日网上系列计算机的回顾,多数引自这一专辑。
陈正清在原电子部门口
100 系列领导小组,由罗沛霖副司长、清华大学电子系工宣队陈□□及电子系副主任王继中负责,后期由郭平欣副局长负责。
罗沛霖院士(1913-2011)
郭平欣(左)和王选
1973 年5 月,成立了100 系列联合设计组,由清华大学任组长单位,北京计算机三厂、天津无线电研究所为副组长单位。房家国教授任组长(1974 年春节后为吕文超),华平澜、刘连棣为副组长。
黑龙江大学的李建中担任100 系列软件组组长,1978 年北京计算机三厂朱继生接任,成员有重庆大学、北京计算机三厂、辽源无线电三厂,二机部原子能所、四机部1424 所、锦州计算机厂、宁夏计算机研究所、吉林电子所等。
清华大学参加人员还有,教师刘凤云、蔡月茹、林定基、温冬蝉、陆明珍、苗永蔚、王孝良、徐时新、郑纬民、廖先湜、张喜英、刘淑芝、石碞、陆海忠和郑爱苾等;学生赵兰所、曹索菲、石玉芬、谢伟胜、黄美琴、刘海平、汤怡文和海凤云等;其他单位骨干有刘兆毓、陈大智、牛霖、王均、陈东元、梁德周、张荣久、伍松醒、王建、林肇民等。
1973 年3 月,200 系列机联合设计组成立,总负责人陈力为,总体组集中15 个单位的55 人,对10 个部委、18 家用户进行调研,并走访36 个单位介绍、座谈,向50 个单位书面通报,经过三个多月拟定的“总体方案”得到四机部批准。
1973 年9 月,十五所的“DJS-200 系列计算机联合设计参加单位人员登记表(未计本所人员)”,包含20 个参加单位的领队等145 人,并注明成员所属专业组。
1988 年,十五所纪念建所30周年,江学国、徐非、潘植庵、王其英、余林生、张炳麟、马志宏、陈乐信、王祖永等人也撰文回顾了200 系列、180 系列计算机的研制与应用片断,揭示了为“两弹一星”提供技术支持的辉煌经历。
江学国
200 系列机总体组组长有江学国、郭诚忠、王攻本、赵怀成、任公越。
220 机运控正副组长有姚世全、高玉杰、张延松、王绪余。
240 机运控正副组长有张炳麟、刘俊鑫、苏道岐、常汉章。
260 机运控正副组长有张国良、孙强南。
十五所的相关研究室,向通道、可靠性、电源、内存、外控、结构、操作系统、诊断和标准化等专业分组派出尹桂彬、章绵等18 人分任正副组长。
1973、1974 年的电子工业简报、电子计算机联合设计简报,展现了联合设计的进程,直接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国家计委、部委与省市。
《DJS-200 系列电子数字计算机总体方案(讨论稿)》,是联合设计组在1973 年6 月完成的( 油印件),10章,共85 页。设计原则指出这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电路通用计算机系列”,除去科学计算和实时控制应用之外,对数据处理要给予更多的重视,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提高机器性能。方案结语中指出,系列机如何分档(划分三个型号),指令设计如何满足三种应用要求,微程序控制技术的采用、输入输出通道、网络与多机系统结构等问题,还要细致研究。特别重要的是设计了通信控制器,无论用户使用方式如何,所需特殊设计也不需修改进出通道。
在全国计算机经验交流会上,200 系列机设计组作了汇报,这是珍藏保存下来的一份50 页的原始手稿。报告文稿提出不必为了特殊任务专门设计一台计算机,讨论了如何满足计算机通用性和特殊任务的关系,实现程序兼容的途径,设计组从逻辑、性能、工艺、器件等多方面讨论,解决了系列机面对的若干问题。
徐家福(1924.12-2018.01)2017-11-22摄
200 系列软件组长徐家福、副组长王焕章、杨芙清。软件人员在十五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738 厂这五个工作点集中,第一期工程有三个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等10项,30 个单位,200 多人参加。
南京大学的徐家福教授说,历时三载,试用程序设计语言XCY编写出了DJS-240 操作系统XT-2 全部,先后调试完毕,功效明显。
40 年前,两个系列计算机的500 余位设计人员集结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地,在机房、实验室、车间的白天黑夜都闪现着科学家、教授、科技人员与工人的身影,公交车、自行车甚至远郊区的运煤卡车,都是他们的日常交通工具。
联合设计的两个“系列机”在电子工业中是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成就,参与者的数量多,历经时间长,调研、决策与设计、生产组织更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宝贵财富。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由三联书店隆重出版,现网上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