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亚韬:浐川胜迹、人文传说与故土风情史稿之(十三、十四)

十三:红崖祈雨

八里塬西侧有部分土质为红𢇁土,故称"红崖"。崖畔有料姜石形成的天然岩洞,一洞名为"寡婆洞 ",洞口内有小潭,黎元庶民,视为"龙潭"。其水清澈见底,无论天旱地坼(坼:音撤,裂开意),清流经年,长流不断。

  若逢气燥久旱,无雨"祈水",常举行取水仪式于寡婆洞中。中国传统说法:龙具有行云耕烟,吐瑞致澍之能事焉。龙潜于潭中,故民间久旱祈雨,必先命风水先生觅得龙潭,方能祈雨成功。鳴犊"取水",闻老輩们,讲:唯有祈取八里塬脚下"寡婆洞"里的龙潭水,方能灵验而致雨。故浐川鳴犊"祈雨",常于八里塬西畔的"红崖"。

鸣犊北路祈雨,大多聚集于街北《皇甫诞君碑》的碑楼前燃烛焚香起駕。一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社旗飘飘,浩浩荡荡的奔向红崖。观者人如潮涌,比肩叠迹。前有"馬牌"揮械开道;紧随其后者有四名丁壮大汉,赤臂露袒,抬着法楼,被人群簇拥着一路换肩颠摆,忽左忽右,横冲直闯。尽兴处,倘边跑边转圈儿。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法台之上,装扮成精怪锁邪、带有神仪的"馬角神汉",掐抉念咒,揮动法器,装神弄鬼。以示法通天界,把握阴阳,提挈天地,掌控鬼神的法力。最吓人、最不可思议的是男觋(觋,音习,男巫为覡),口啣烧透的"红铧",甚是嚇人,看着使人心瘆(瘆音慎)。行至红崖,由数村老入洞,点燃宝烛,焚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祈神呼龙,耕烟吐瑞,普降甘霖。于是取出玉瓶,飘置于潭水之中,静观等候。说亦怪,一青蛙由洞里跳出,撞翻玉瓶,蹦入潭中,瓶口向下,咕咕汲滿水后,一居士将盛满玉瓶的甘露滋水,红绫覆瓶,返走原路,仪式方毕。

农谚曰:"庄稼要得乐,取水耍社火"。"耍社火"是民间利用春节农闲期间,庆祝获得丰收、且风调雨顺、物阜资丰和国泰民安的一种热闹乐娱喜庆形式。然而"祈水"则是运气违舛反常、气候失和、天干气燥,以致久旱无雨而危及稼禾作物所 采取的一种迷信地祈禳上苍,或神灵的低级、朴素的认识自然的原始意识活动。这种认识自然所产生的封建溷迷、蒙昧观念,遍及影响整个尘世,陋俗延续各朝累代。

宋朝诗人白玉蟾的诗作《祈雨歌》曰:"天地聋,日月瞽,人间亢旱不为雨。山河憔悴草木枯,天上快活人诉苦。待吾骑鹤下扶桑,叱起倦龙与一斧。⋯⋯"。由此看来,这种迷信活动,根深蒂固,流俗匪浅。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类对大自然科学的精进认识,气象学研究的提升和大气探测技术的科研成果的应用实施,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日趋成熟。因故记录二零一四年浐川鳴犊地区夏暑:久旱无雨,天干气燥,危及秋禾,农人焦虑之际政府实施"人工降雨"成功,百姓无不释虑、赞誉。于是乎,爰以《灵雨桑田》七古诗赞之:"甲午盛暑,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厥阴风木亢盛,客主加臨相违,故天干气燥,久旱无雨。农人心急如焚,翘盼甘霖,望眼欲穿。四方妪叟,拜佛焼香,祈雨者不绝于迹,皆无果。幸经人民政府行"人工降雨",功成得澍,旱情方解,人心则安矣。感于此,兹作古风:《灵雨桑田》诗一首,以述感怀。诗曰:

呼龍吐瑞耕雲煙,

靈雨桑田澤塬川。

非感敖君讓賢禮,

德政勝過凌霄天。

注:     1,敖君:泛指龙王。

2,凌霄天:即喻指玉帝颁布旨谕的地方。

第十四篇:抗戎英雄、节义薄天、彪炳青史的苏氏祭庙一一一长安鸣犊将军庙

沿着浐川鸣犊东河之阳,溯流而上,来到与蓝田接壤,以苏姓氏族人脉胜衍的将军庙村。将军庙,台靠白鹿原,水临浐川。气脉钟灵毓秀,民风淳朴,固守勤劳,浩气懿行。

  丁酉夏初,幸遇苏姓氏族中的村老,与之攀谈。他说:将军庙村遗址,西汉时期为抗击匈奴的英雄卫尉、游击将军、平陵侯苏建屯兵养息之地,庙內祭奉的神主是苏建、苏武父子。民国末年,还保存着西汉苏建屯兵练兵的教场和练兵台。练兵台或称将台,高数丈,以作练兵点将指挥之用。台前两翼有硕大的插军旗的墩台;教场延伸至浐河东岸,南北疏通皆可走马。迄止解放初期,儿时个放牧割草,由将台前尙能艰难地攀爬至台上,与童伴远视浐川,曾仿效过统领千军万马的凛凛将军。长期以来,由于村民垫庄基挖土等缘故,使得将台前已成断壁,无法攀登。那时,若由练兵台后靠白鹿原的西侧,免強还可攀爬到台巅。伴随着耕地扩展、生产生活不断取土蚕食,如今点将台、墩台等军寨遗址,皆已荡然无存。

将军庙村地理位置:处于西靠白鹿原而前临浐水,南出代峪而接蓝田,近少陵而邻长安。若沿坡翻越白鹿原,一条地势蜿蜒的荆峪沟横壑眼前,与广袤、险峻、丘陵山地复杂的滋水蓝天相啣。《咸宁志》载:"荆峪水南有将军堡,即长水校尉屯兵处"。由此佐证,西汉校尉苏建,实乃扎军寨而屯兵斯地。因其军寨位于村东的白鹿原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可进可退,北顾京师长安,御敌匈奴袭犯。且其地域隐僻,固是屯兵操练、养息待征的好地方。由此证明,将军庙中,确实有将军的史实;况苏武为长水校尉苏建之次子,其时尚未成年,无疑苏武故地长安。

丁酉夏暑,一位鸣犊镇女患者进堂问诊。抬眼:观妇人面目悉肿,搔耳抓肤。脑内旋即闪过其罹患"过敏性疾病"的臆断。问而告之曰:二日前在将军浐河,与众捞得几盆龙虾,食后翌日,感觉周身奇痒,上下眼睑肿成一条线,視物模糊,且伴有腹痛。予问曰:将军庙村地处北方,何来龙虾,莫非人工养殖?她说:不是。经细问方晓:近几年,缘于无序、过度地挖掘沙石,致使将军庙河道坑坑洼洼,河床变窄,兼之暴雨浪打,渦漩冲刷,使得堤毁,河床愈深。雨住,竟出现大量龙虾,水中如过群蚁。群众闻讯,提桶端盆,下河捞虾,捞得桶满盆满,高兴而归。患者言道:她既往无其它过敏史,食龙虾后发病。究其原因,乃是食龙虾过敏无疑也。

后经查询:由解放初至今,浐河上下,从未有农户养殖过龙虾,且今见龙虾仅此一处。由此推之,无论何时驻军于"将军堡",其军中是有南方士兵的可能性。然而,数寸龙虾能否繁殖存活于深度沙石层下数百年或愈远久年代,未经科学论证,则不得而知,莫敢妄论矣。

  近年来,引以为证的是将军庙村民在农耕生产,或农人取土时,多次发现了汉代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足以证明将军庙村确是西汉将军苏建驻军之处,将军庙祭奉的无疑是苏建苏武父子。

我国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对抗戎名将、长水校尉、游击将军苏建的人生军旅生活轨迹有其鲜明的记录。

翻开《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载:"将军苏建,杜陵人。"——译释(下同,不再标注):司马迁毫不含糊地首肯苏武之父,苏建是长安杜陵人。

"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先始将军苏建,以官拜长水校尉之职,随卫青大将军出征,抗击匈奴;因屡建战功,爵封平陵侯。(平陵侯封地,今之武功龙门辖区。)

"以将军筑朔方。"——俟至调仼委以将军的身份,负责督造"朔方城"工程。

"后四岁,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四年以后,封为"游击将军",跟着大将军卫青由朔方城出塞。

"后一岁,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亡翕侯,失军,当斩,赎为庶人。"一一  一载后,第二次复以"右将军"的军职,与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征击匈奴。月余回定襄,与翕侯赵信合集三千余骑,与单于遭遇大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独自逃回。悲惨失军,论律当斩,经众将陈言,卫青念及既往征战功卓,免死。交囚于皇辖处。天子悲悯不诛,赦其咎。之后,以银赎罪,贬为庶民。

苏建仕途坎坷,落起如潮。不知过了多少春秋,将军苏建,方"其后为代郡太守。"一一复走马上仼,官封代郡太守。

"卒,冢在大犹乡。"一一苏建在代郡为官清廉,公正无私,恪守职责,惠及百姓,积劳成疾,死于仼所。丧发大犹乡而入土成冢。

  将军苏建,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彪炳史册;青壮时期的活动履历,非是长安,即是征战出塞抗戎;调迁而无定所,亦是常理。其后期宦海沉浮,辖理代郡。特别是先期屯兵浐川,操练兵马,为随时征击匈奴蓄积实战力量,韬光养晦,功勋显赫。种种迹象证明:我国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不畏外辱,骠骑出击,疆土广袤。肯定地说,之所以能开创安定、繁荣和辉煌的西汉盛世王朝,与卫青、霍去病及苏建等民族英雄们,跃马弯弓,横驰塞北,殊死拼搏,不惜用生命来抗击外敌侵略是分不开的。将军苏建,护国爱国,赫赫战功无量,固当彪炳千秋,百世敬仰,永存史册。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载:将军苏建"有三子,嘉为奉车都尉,贤为骑都尉,中子武最知名"。据此可知,将军苏建之长子苏嘉与幼子苏贤,皆事奉帝宫而生平庸庸,惟次子苏武堪称优秀,声名大噪。

  苏氏三兄弟,何以苏武最知名?据史料陈述:次子苏武,汉臣。字子卿,西汉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苏武青年时,以父荫保举入仕为郎。天汉六年(前100)以大汉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而出使匈奴。缘于外交变故,"幽武置大窖中",单于不与食飲;然而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而不死"。汉臣苏武,孤处荒凉蛮夷之邦,视死如归。单于用尽诱惑、威逼、酷法折磨等种种卑劣手段,无济于事,未曾撼动苏武民族节义之心。惊愕与无奈中,单于将苏武遣留荒无人烟的北海放牧,并放言:若待羝羊(公羊)产乳,方放归汉。

汉臣苏武,独杖汉节而牧羊于茫茫北海。塞外渺无人烟。卧冰餐雪,捕野鼠,食草木,茹毛饮血,其动用种种野外生存能力,以顽强的精神意志,日日夜夜,"卧起操持"而身不离节,以至"节旄尽落"。不辱使命,坚守信念,心怀爱国之情,笃行节义之操,其持节而不变节十九年的精神,堪为千古第一。

汉臣苏武,持节出使塞外,矢志不渝的民族脊梁精神,扬国威于异域,壮大汉尊严而惊单于的民族气节,风骨昭彰。俟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匈汉议和,苏武历尽周折,方归大汉。其风骨可鉴,节义可嘉。汉·昭帝封"典属国"。

汉·宣帝位登天子,赐爵"关内侯",并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彰显其民族大义节操精神。

苏武回归故土,拜官清政廉明,泽及庶民百姓,德善之誉,声名鹊起。史料载:"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多么高尚的德善节义情操啊。

末了,谨对苏武故乡"长武之争"问题作以刍议。

简言之:明代武功人折衷派康海所纂之《武功县志》叙述说:"汉苏建,其上世因封,居故,苏城。苏忿生,为周司冦,居河内,后徙武功、杜陵,故建或称杜陵人"。这样,康老夫子将苏武出生地的少半分量含义,则扯到武功。然而,亦未抹杀苏武生于长安杜陵之筆。

从客观历史的角度分析: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肯定地指出:"将军苏建,杜陵人"。杜陵位于西安东南,自古政辖长安。而苏建青壮年时期即屯兵于浐川"将军堡",数次随大将军出征抗击匈奴,挫败贬为庶人。其间次子苏武尚幼,俱家安居长安,亦或是在情理之中矣。

"故乡"的含义:即指出生地或居住过的家。那末,将军苏建在浐川长安驻军时的苏武,于长安可能度过了他的幼年和少年,及长,方以父荫保举为"郎"官。苏建军败遭贬,一段时间可能赋闲在家,或外出奔波。之后,官复代郡太守,遂家其所封迁时候,苏武已拜中郎将,欲出使匈奴。羁留匈奴十九年,算算,在武功能居几日?即便是迁移武功,亦是须眉皆白、将至花甲的老者耶。

窃以为:褒扬、彰显、意取历史人物,还是英雄休论出身处。历史人物,其资源共享,最终评价重在于国于民有无贡献,有无爱国精神。苏建、苏武父子,其父屯兵长安浐川鸣犊将军堡,枕戈待击,防患于未然;驰骋塞外,保卫疆土;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堪称以正义之师,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人民功臣,华夏子孙,固当百世敬仰。

  苏武持节塞外一十九载,民族节义可彰,华夏脊骨之风可扬;德善兼顾,气节标格,令人钦佩。故今人对将军庙的苏建、苏武父子:钦敬彰显的是一种民族爱国精神,一种故土情怀,一种坚强的精神意志,一种对国家尊严和国威信念的敬畏,一种民族气节的精神形象,一种贤德人格、恪守廉政的亮节高风。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如其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历经二千多年以来,浐川鳴犊将军祭庙,何以能高山仰止,百世敬慕,香火旺盛,缘于苏建苏武父子于国于民其功伟矣。誉无虚誉,赞不枉赞,而赞、誉、敬,经世有据有验的历史典范人物,必拥有其值得彰显的丰功伟绩;必有其值得敬仰、发扬、纪念的精神实质,无论如何,文与史固当经世用宏,救世利国益民,以启后人。因故,浐川鸣犊将军庙村中所祭抗戎英雄苏建和节义薄天的使者苏武父子,其能为百世敬仰,而永世不衰,究其原因,乃至于斯理矣。

说明:本纂文已经南京八十余岁宿儒、老师长袁善传老师,勘校正误,深表忱谢、敬礼!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