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三首禅诗,说透人生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呢?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得意、失意、相知、分离就已经铺满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角落,苏轼正是其中之一。二十一年的流放生涯,耗尽苏轼最美好的人生岁月。也正是这样的不公,造就了一个酒仙、乐天派和工程师的苏轼。
林语堂先生在评价苏轼的时候,将其称为“天真的小孩”,他好似在蹒跚学步,摔倒了再爬起来,并且丝毫不受影响。或许在他看来,路途的颠簸和命运的多舛也不过是一壶老酒,经过时间的发酵,变得厚重绵长。
看透是非的苏轼,将对人生的种种思考都写进了诗词作品中。这三首流传千古的诗,也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题西林壁》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谪迁汝州,途中经过九江一地,他与好友参寥一同来到庐山。手持竹杖,脚踏芒鞋,随手一挥就是6首好诗。其中有一首名叫《题西林壁》,把庐山的美景带入新高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记录的是苏轼对整个庐山从各个角度的观察,着看庐山是七岭,侧看庐山则是山峰,远看庐山很小,近看庐山却又很高大。然而,真正的庐山是什么样子苏轼却不知道,因为他正处在庐山之中。
明明是一首写景的诗,却将人们带入到哲理的高度。当事人在考虑事情时,永远考虑的是对自己的利害关系,自然顾不上大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想要看透事物的本质,那就应该跳出事物的本身,否则都是徒劳。
《赠东林总长老》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政治陷害。他开始了贬官之路,这一次一贬就是五年,逆境中也让他磨练出了自己的意志。在游玩庐山东林寺时,他遇到了东林寺常总长老他们共同讨论禅理,苏轼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庐山的瀑布流水,像极了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山色郁郁葱葱,像极了佛祖的身躯,清净光明。借用佛典,拟人化手法状不仅写出了庐山风光之美,更写出了其中的奥妙,这也从根本上反映出苏轼的禅意生活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两句是在夸赞自己所到的寺院,这里普度众生的常总禅师,不追求虚无缥缈的功名利禄,不著书立传。在通晓佛经的同时,用不计其数的偈颂,不辞辛劳地为俗众讲说。试问,我们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做到不近名利?
《庐山烟雨》
面对朝廷上的不作为,苏轼也早已心灰意冷。在被彻底弹劾之后,苏轼开始向往旷达洒脱的生活。在临终之际,他留给了自己的小儿子一首诗,将内心所有的不平心结和禅意生活究竟是什么样,都写了出来。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美丽而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这是苏轼对大自然美景的肯定。我们在观看这些美景之前,不管内心是什么样的想法,它都依然如故。我们在到达这个地方观看之后,发现它的景色也不过如此。
说白了有没有我们,大自然的景色都是如此,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像大自然的景色一样,没有任何的执念,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活在当下,抓住机遇,尝遍了生活六味,才算完整的人生。
你在第几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