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第36期 理论研究——臆说触摸北魏墓志


臆说触摸北魏墓志

□ 戴 武

内容提要:从汉代以来石刻从以刀代笔的刀味中趋向体现笔意的特点。北魏则是在把在北魏元氏墓志中大都是雕刻精致,形成了墓志的一大特色,由于刻工的精雕细刻,自然承载反映了书写者的书法水平,从重视刻工的刀味趋向笔意的转换。在墓志的刻制过程中刀从属于笔的范畴,限制了刀的任性发挥,自然少了刀的存在感,增强了笔意的明确在场,这或许是墓志区别于碑碣、造像和摩崖的独立存在的价值。

关健词墓志 笔意 风格

墓志,现代汉语上解释为放在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有资料显示,墓志在汉代已初露端倪,经过漫长逐渐淡化,于形制及内容文体上吸收了碑石、墓砖,告地状、铭柩等各种文字的特点,广开盛行,是古代墓葬附葬品之一。时光匆匆,演变之脉络出现了一些叫法不一的別称,如玄堂、墓记、阴堂文、铭记、圹志、圹记等,而实质是相同的

北魏时代,半文帝拓跋宏即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均田制,革除旧俗,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施政的重要内容,在北魏墓志中都有所反映,岁月悠悠,易朝换代,虽然,那是一个动荡而痛苦的年月,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灭的光辉篇章。关乎墓志书法体系的广阔与博大,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在文字内容、书体优劣、章法布白,在立传、志铭,书丹者心中极为重要,高质量的审美感动乃是唯一底线思维,其独具特色现象特征己成为经典时尚。情满广阔的审美世界,学习书法不但从技法的层级触摸并掌握先贤为我们留下的书写方法和审美特征,还需要长期的以线质为主线,达到掌握形质的目的,寻求与自己内在书写气质相吻合的书体可能。临习过程找到和自己存在的书写习惯的书体进而练习,使文字的书写在不失法度与心智共通靠近。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精神状态融汇在笔墨中,放弃功利之心真切地自然的书写。

遥想千载时空,重读并梳理存世的一些北魏墓志,不禁感慨万干。众所周知,北魏时代墓志盛行,其书体出于隶、楷递变的阶段,树碑造像之风蜂起,笔画间时有隶意,书风爽劲,严谨端丽,总体携隶带楷,古装含蓄,童稚雅趣,亦或有羞涩,矜持仪容,中宫紧密,旁出有度,一派有趣生机。写刻均为严谨之作,有格规定,但刻工却不依样画壶,而是以其熟练的章法处理,给人浩荡森严的气息。正处于“斜画紧结”向“平画宽结”过渡。字形趋于正方,字的中宫依然收紧,整体风格突显动荡变化。强化了疏密、节奏对比。书写之简洁不求精密,镌刻时未完全忠实于书丹,虽简朴率易,亦具天真自然风貌。艺术总是存在求同存异,有个性、另类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被人关注。将篆隶楷相杂糅,重心端稳,分布匀贴,中宫整饬,凤翼开张,对比分明的感染力,总是被后人欣赏,给后人以启迪。和书丹者一样,如方角、被磔之类,都与原墨迹有着相当差异,甚至被误读,能否这样以为,刻工对墨迹的误刻,才使得我们在审美上有了固定、规范程式外的书写状态,有了更多奇思妙想的空间,充分重视凿刻的点画对于挖掘笔墨形式启发着我们的头脑。用刀切斧凿所创造出来的书法的点线美,是带有一种金石所特有的坚韧气质,人们称之为“金石气”。所刻文字雄强劲健,古抽质朴,变化多姿。如果站在这样一个书法史或书法审美历程的层面上去审读提供给我们的这些北魏墓志书法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前人给我们发掘出的书法之美。其书法艺术的风格特点大致划分为几类。第一类方劲古秀,以方笔为主,偶间圆笔之凝重沉着,如《元泰安墓志》《元诱命妇冯氏墓志》《元鉴志》《张整墓志》等,这些都是很成熟的书法家、书手所作,当我们粗略一览便觉韵高、爽劲,结体缜密,略参侧势,中敛外放,风骨铮铮,极具阳刚之美,刻手的潇洒工作,使他冲破了原作的界格,有的字忽藏忽露,规整中生奇妙,于稚朴中见真淳。第二类,冲和灵巧,结体略扁,用笔方圆兼济,如《赵光墓志》《穆亮妻尉太妃墓志》《赵郡王妃冯会墓志》《李兰墓志》等,这一类在上述的基础上,加以変化,少了险峻,多了秀逸,锋露顺入,上下呼应,如珠连贯,舒展自如。第三类,超逸不羁,结体和用笔不为法则所囿,书刻手的率意精心相融,显然为读者留下了更多审美空间,如《崖猷墓志》《丘哲墓志》《秦洪墓志》《唐耀墓志》等,这些作品笔法眺跃,结体天成,兴趣酣足,作风似乎粗犷,而通篇毫无懈怠之笔。第四类,貌拙实古,书法初看平淡无奇,然细品则寓奇于平,藏险于正,如《新兴王元弼墓志》《元顼墓志》《元馗志》《张宁基志》等,用笔以娴熟自如的圆笔,线条柔美畅达,折角等处虽携带有方笔,但锋芒逝去,结构字口饱满清晰,法度森严,较好地表述了书丹者用笔技巧和神韵,细审起来已开隋唐楷书之新篇。魏碑募志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它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过渡的书体,在这个阶段,北魏墓志楷书基本笔势走向成熟,纵观拓片图录,凝重端庄,由于墓志制作精美,深埋地下既久,末受风雨等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实能再现原始风貌,日益受到研究书法者所重,《广艺舟双棋》中康有为力倡北碑,他认为“凡魏碑,虽取一家,皆足成体,尽会诸家,则为具美”。

作为书法艺术,北魏墓志书法的独特风格愈发受到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这无疑给当代人研究借鉴,临摹创作注入新鮮而宝贵的养分,在出土的几儿百种北魏志中,选择学习当居首要。优秀的作品必出自于最自然的书写状态。北魏墓志的书写者似乎忘记其平常积累的技巧,在不经意间,保留了大量直接而原始的笔触效果,有着一种震古铄今的气息。我在临摹,尽量接近北魏志的本意做较忠实的模仿。关注其主毫与辅毫之间的交替,大字与小字结体的时空律动,注重北魏人运笔的转折及提按的理解,体会用笔上随字形、线条方向的変化,笔锋也随之自然的调整,有意识地加强中偏锋和速度的对比关系,用笔干净、坚浄无意選强,似信步闲庭。表现起止和转折的调锋,自然地再现倒锋状态下的方尖和圭角,中锋的线条质感更为道劲、丰腴,根据不同的追求进行分段练习,分解每个字的线条的不同変化,对单个字形、多个字形及成组字形进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笔沉实,杀锋入纸,使整体的跌宕感突出。从读帖中吃透其形式语言和変化方式,养成读帖的好习慣,正确理解北魏墓志的用笔、结体、章法的规律,闭目而索,便能涌上笔端。临帖要专注一端,以究其难,清人何绍基,早年仿北碑,悬腕日课五百字,至忘寝食,有心人若能遵循并加以体味,无论钟情何方墓志,其用笔或以方笔为主,轴之于圆笔或以圆笔为主,轴之于方笔或方圆笔兼备施展,都是以求点画轻重分明,因为结体可以千变万化,而用笔则千古不易。学习北魏墓志,逐渐博涉,博涉要以专工为优点,再读或临一些汉、晋碑刻石,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后梁、宋等基志、基砖,别开蹊径。书法当随时代,建立标准,在创作中力追北魏墓志之古拙遗风,又不失自然轻灵,明快畅达,若笔含篆籀,可得朴拙相生,中和之美。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魏楷 杨万里诗50cm×50cm
魏楷 集聨197cm×50m×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