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角看新能源的兴起

目前,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的宏观困局是:经济增速放缓,货币超发,利率走低,民间投资不足,各国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

过往,房地产在推动经济增长及货币乘数效应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且典型的作用。房地产具有未来现金流,具备天然的金融属性,具备很好的投资功能,具有囤积货币的宏观职能,而且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作用很大,乘数效应明显,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工具。

而今,各国政府竞相发行货币,利率持续走低,产业投资积极性不足,资产泡沫严重,具有乘数效应及货币囤积功能的资产越来越少。

“新能源”相对“旧能源”,类似房地产领域的旧房改造,“新房子”代替“旧房子”,对经济、社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能源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

新能源在初期一次性投资之后,在20年左右运营期内因为持续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电量而带来稳定现金流,其内部回报率因为不同的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发电效率、光照时间以及消纳情况有所差异,但整体回报率一般可以达到8%+。如果考虑税收及杠杆因素,回报率还可以更高。

作为一个可以收获8%+回报率甚至更高的金融资产,资金成本越低,越具有经济性。在美国市场,由于资金利率较低甚至负利率,这样的资产是很受欢迎的,所以美国的光伏电站往往被金融机构持有,这是非常简单的套利模式。

在国内,前几年由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补贴不确定,其现金流不确定,因此其作为资产的属性存在瑕疵。如今,光伏、风电成本持续下降,开始平价上网,光伏、风电的收益不再依赖于补贴,未来现金流的确定性增加,金融属性更加明确。

新能源具有简单套利的经济性

目前,各大能源央企都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国家电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运营商,预计2020-2025年再新增28GW,达到45GW。此外,国家能源集团2020-2025年将增加25-30GW,中广核2025年将增加到40GW,等等。

能源央企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进行简单套利。能源央企的资金成本很低,一般低于5%,对于动辄8%+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新能源项目投资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设立国能新能源产业基金,总规模100.2亿元,主要用于收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而投资人的门槛收益率为6%。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能源央企在新能源项目投资中,扮演“资金通道”的角色,嫁接银行资金和新能源项目,他们不是产业人,也不是金融人,更像一个产业银行。

新能源可以承担一定宏观职能

目前,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及需求不足,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产业链足够长,乘数效应较大。而新能源的套利空间,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所以,国家完全有理由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源央企也完全有动力配合发展光伏电站,银行资金也水到渠成参与。有了下游新能源项目的投资需求,自然带动上游光伏、风电以及锂电等产业链的制造,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发展闭环。

民企负责制造,国企负责买单,银行负责出钱,这就是新能源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

我国已经明确2030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至少1200GW,未来每年直接项目投资金额超过一千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乘数效应更大。

在七大新基建当中,有两个跟新能源有关,一是特高压,二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并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全球需求带动的产业价值更大,在目前全球增长乏力的宏观环境中,是难得的一缕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