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艺术化、内在剧场化——未来农场的主流趋势

中国农庄发展史并不长,但得益于社会经济快速进步,模式迭代非常快。

很多人关心,未来农庄的趋势是什么?

从消费升级的趋势看,我认为:外在“艺术化”、内在“剧场化”,或许会是两个大方向。

尖椒农旅 徐志毅 | 文

01

外在“艺术化”

不管有些专家怎么去批评:太时尚的东西会破坏传统乡村肌理。

一个的确存在的事实是,那些以大落地窗、大浴缸、露天泳池为代表的潮流网红设计,依然是吸引城里人的最大利器。

乡村如此,农场也是如此。60后为代表的农场主可能更喜欢民俗农耕文化,喜欢怀旧和忆苦思甜,习惯把老物件和老家具当做农庄的文化灵魂。

但对年轻人而言,在田园里喝个咖啡,稻田里进行一场演唱会、麦田里来个红酒派对,更符合他们拍摄发抖音的装×需求。

没有谁对谁错,或者说,消费者永远是对的。

从消费端来看,消费升级将会带来艺术审美的升级。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衣食无忧后,社会都将进入艺术消费的年代。艺术设计将会取代产品品质,成为一个品牌的最大竞争力。比如无印良品。

因此,用艺术的、时尚的、潮流的,甚至科技的手法去改变传统乡村和田园,要远比打造所谓“原汁原味”更有吸引力。

“原汁原味”是个超级误区。一方面忽视了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相比传统与乡村的“融合协调”,现代艺术时尚与传统乡村田园的“反差冲击”,更能体现乡村田园之美。

用艺术改变乡村田园,不仅是让乡村变美,更重要的是“活化”乡村,用艺术的手法,让乡村产业恢复时代的生命力。

比如竹编工艺,基本上都已进入了“坟墓”。但艺术植入后,就变成工艺品,瞬间跻身网红行列。

02

内在剧场化

现在都说,农场是体验经济。

什么是体验?其实核心有两个:

一个是还原在地化的,已经被遗忘的生活方式。比如很多地方把传统的祭祀活动和庆祝活动做成“文化节”。

当然,也可以更大胆一点,把这些活动融入更多时尚元素,甚至变得“面目全非”。比如台湾的池上秋收音乐节。

另一个是还原产品的生产过程。让消费者从买“商品”变为买“加工过程”。比如以前是直接买衣服,现在台湾卓也小屋让游客体验“蓝染T恤”过程,收费比衣服贵数十倍。

不管是把传统活动还原、还是把产品加工过程还原,最终呈现的都是一种“表演”。所以,农场要剧场化,谁能把这些还原的过程设计得更“剧情化”,游客更愿意参与,旁观者看着更开心,谁才能最终赢得“体验经济”。

从本质上讲,农场是“逆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高效,最快效率追求“结果”;而农场恰恰追求的是“慢”,极力用对“过程”的追求,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和休闲体验度。

所以做农场,有钱不是核心,“会玩”才是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