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怎样正确判断鱼的鳃病?已及如何防治?

【常见问题】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鳃部的非常高,故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

【原因解析】

鳃属于鱼的呼吸系统,鱼生活在水中时,每个鳃片鳃丝、鳃小片都完全张开,以最大程度吸入水中的溶解氧。

因此,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使鳃的发病率很高。

【解决方案】

引起鳃部发生病变的几种类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  柱状黄杆菌,曾用嗜纤维菌、鱼害黏球菌和柱状曲桡杆菌等名称。

2)流行情况  本病在全国各地終年均有发生,20C°以上时开始流行,不论鱼种或成鱼饲养阶段均可发生。

由于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野杂鱼类也都可感染。因此,该病很容易传染和蔓延,而且常易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3)症状  疾病初期,鰓丝前端充血,略显肿胀,使鳃瓣前后呈现明显的鲜红和乌黑的分界线;随后鳃丝前端出现坏死、腐烂,黏液增多。

病情严重时,鳃丝前端软骨外露、断裂;在通常情况下,鳃瓣前部黏附淤泥,形成明显的泥沙镶边区。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开天窗”。

4)诊断   ①肉眼观鱼体发黑,鲍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

②取鰓上淡黄色黏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后,在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

③有条件的可作酶免疫测定法,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性抗血清(免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反应。

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5)治疗  全池泼洒复合碘,隔日再用1次.同时使用氟苯尼考拌内服药于饲料中,连用5~7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1)病原   通常寄生在鰓部并引发鳃病的寄生虫有,中华鳋、车轮虫、斜管虫、孢子虫、指环虫,等等。

2)症状及诊断要点   ①病原体是 寄生虫,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隐鞭虫、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中的一种或几种。

②鳃丝多为淡红色或鲜红色,水肿明显大量黏液包裹鳃丝,有时可见鰓丝外有一层白膜。如果是孢子虫寄生,则可在鳃丝上找到包囊.形如菜子状、块状。

③病鱼的鳃盖内表面组织一般无损伤,不充血。

④多数病鱼整日浮于水面,常跳跃,体色无明显变化。

3)防治  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合理选择专用杀虫药,杀虫后消毒1~2次。

三、霉菌性鰓病

1)病原  鳃霉菌。

2)症状及诊断要点   病鱼呼吸困难,无食欲,鳃上粘液增加,有出血、淤血和缺血斑块,俗称“花斑鳃”。

病情严重的个鳃呈青灰色。诊断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丝中鳃霉菌丝寄生状况。

3)防治   本病预防的关键 在于保持水质清新。发病塘池水必须清除塘底淤泥,彻底消毒,不施放未经发酵的肥料,经常加注新水。

发病后,可立即更换池水,病情可以缓解,此时应适时泼洒含氯消毒剂1次。

四、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1)原因及症状  此类鰓病集中在7-9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水质污染严重的水体,氨氮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丝呈紫红色,丝的边缘呈白色。

鰓部分泌大量粘液覆盖在鳃丝表面,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在炎热的夏季中午水温最高的时候,鱼类常常浮于水面。

2)诊断  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确实水中氨氨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3)解决措施  应积极采取换水,泼洒改善底质的药物等措施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如果将水中的氨氮含量降低到安全值以下,就不会对鱼类产生危害,鳃病可不治自愈。

五、肝、脾、肾病变引起的鳃病

1)原因及症状  因肝肾病变诱发的鳃病,鱼类鳃丝失去鲜红色,或灰白或“白鳃”且腐烂、散乱无序,镜检无或很少有寄生虫和细菌。

该病主要有2种,一为单纯追求生长速度,过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病鱼大都肥胖、体色有花班块、鳍条未端溃烂、肌肉无弹性。

缺乏活动能力、应激能力差腹内多脂肪、肝脾肾肿大如蒸蛋花或豆花状,个体大的最先死亡;

二为预防细菌性鱼病,过量或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和其他抑菌药物,致使鱼类肝肾病变为或黄或花或绿,或易碎或萎瘪多皱,或硬化产生腹水。

2)防治方法  养殖期保持良好水质环境,定期监测池塘鱼的健康状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六、营养性鳃病

1)病因 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人。

2)症状  病鱼鳃丝弯曲,鳃小片屈曲、萎缩排列不整齐。

3)预防措施   合理配制饲料,做到氨基酸平衡,不饱和脂肪酸、钙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多项营养指标的平衡;

切忌片面追求高蛋白高营养;在饲料中注意增加泛酸和其他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以补充营养,维护鱼类健康。

(0)

相关推荐

  • 对危害严重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确诊和治疗

    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爆发性出血病,此病流行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10-80%,如不及时治疗,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淡水养殖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该致病菌在任 ...

  • 你还不把寄生虫当回事吗?后期爆发就晚了!

    近期天气转热,鱼类生长速度加快,本该是开心赚钱的季节,广西黄老板的鱼塘却遇到了大问题,饲养的草鱼起初出现浮头.鳃出血.烂鳃症状,后来继发赤皮.出血.肛门红肿,镜检明显可见寄生虫增多,从最初的一天死亡几 ...

  •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造成持续死鱼!如何才能彻底止住死鱼呢?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俗称为淡水鱼暴发病.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和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2008年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是我国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 ...

  •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常用鱼病防治技术 一.鱼病的预防 1.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 ...

  • 水产养殖过程中蝌蚪枝角类野杂鱼等常见的敌害生物,怎样防治?

    [常见问题]鱼苗培育是养殖生产的第 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使鱼苗的成活率较低,其至全军覆没. [原因解析]鱼苗个体较小,身体嫩弱,游动迟缓,避敌能力差,极容易遭到敌害生物的侵袭,给 ...

  •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出现问题常用的比较有效的给药方法有哪些?

    患病后,首先应对其进行正确而科学地诊断,根据病情病因确定有效的药物:其次是选用正确的给药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效能,尽可能地减少副作用. 不同的给药方法,决定了对鱼病治疗的不同效果. 常用的给药方法有以 ...

  •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常用鱼病防治技术 一.鱼病的预防 1.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 ...

  •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十四忌

    鱼病防治是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渔业养殖效益的高低.在平时的养殖实践中,许多养殖单λ及养鱼户由于不注意鱼病防治,随意乱用药,给养殖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现将一些常见的鱼病防治误区简述如下 ...

  • 为您详解水产养殖过程中溶解在水中各种气体的利与弊

    溶解气体 水中溶解有多种气体,它们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空气中直接溶解入水:二是由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底质或水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在水体中产生的气体. 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因水体环境而异,一般与 ...

  • 水产养殖过程中里的“氧化还原电位”是什么玩意?

    关于氧化还原电位这个问题是福建一个高位池的朋友提出的,施工评说自今年4月底开始以来,承蒙各地的朋友错爱,不知不觉的已经有数以千几的关注者,这里也希望关注施工评说的朋友留言给大家提供一线养殖的问题,以群 ...

  • 茶粕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作用,第5点很少人知道

    在日常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药物去消毒杀菌.调理水质.改变底质以及治疗小龙虾的疾病.但是这些药物大部分都是由化学成分构成的,如果化学反应不充分,很容易造成虾塘药物的残留,所以对于这 ...

  • 水产养殖过程中,池塘产生“泥皮”很常见,但不重视又后患无穷!

    泥皮是由于水质过清.肥水不当所造成的,如用化肥,极其容易沉积到塘的底部,这样就使底栖绿藻繁殖起来而形成一层泥皮.泥皮一般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浮到水面上来,其分解时容易造成缺氧,并且容易产生很多有毒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