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庙我前段时间骑车踏访了苑七里店,此行...

龙潭庙
我前段时间骑车踏访了苑七里店,此行有三个目的。其一探寻龙潭庙的原址。其二,寻访苑七里店候河码头。其三,寻找保定最早的候河水文站。
听我姥爷讲候河流经苑七里店东北有一大洼,大洼介于前,后屯之间,潭深水急,素有“龙潭”之称。据《清苑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宋元佑年建龙潭庙,此庙建在龙潭东北边的高地上,据说极其灵验,每逢遇到干旱天灾,保定城内及城郊的官宦士绅必到庙前求神祈雨,大多也能得遂心愿,所以龙潭庙的香火延续了近千年。直到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发民智改革之风气盛,随着“中华民国大改良,拆了大庙盖学堂”,经过改造后在龙潭庙办起了国民高等小学堂。以方位地势推断苑七里店现有的龙潭寺和龙王庙都不是原址的龙潭庙,倒是龙潭公园借用其名,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吧。
我想苑七里店候河码头必定不会离村太远,作为一座存在了近千年的码头,想必建筑规模也不会太寒酸:条石台阶,栓船石柱必不可少……可惜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这些物件已荡然无存,1987年候河清淤硬化岸堤后原码头的踪迹更是无所追寻了。
对比了几张保定民国时期地图中候河的流域走向,我考虑民国时期候河水文站最可能介于苑七里店与西五里铺之间。20世纪20年代以前,保定没有水文站,对水灾只有一般定性的“河泛溢”,“屋庐坍塌”的记载,民国建立后1922年保定在候河首建水位流量站,才有了对降雨量和洪水流量的定性和定量记载。因年代久远的原因吧,我虽向两村的年老者多方打探,也未能找到水文站有价值的线索,它没有被候河的洪水冲毁却被岁月的泥沙淹没了。
保定大多数人记忆中的龙潭庙是指80年代持续到10年代的“二月二龙抬头”龙潭庙会,记忆中的庙会最早是在建设路土转盘向南一直到482,铸机厂生活区,因为过于影响交通后来搬到了富江路,直到2018年被取缔。感觉庙会很接地气,是真正的乡村庙会,出售的大多都是与农业有关的商品,其中木料和木制品很多:擀面杖,搓衣板,肉墩子,切菜板……还有各种农具:锹,镐,犁,耙,锄……也有木工瓦工用的:锯,墨斗,刨子,锛子,凿子,瓦刀,抹子,靠尺……再有就是各种树苗:花椒,山楂,银杏,葡萄,樱桃……逛龙潭庙会偌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话,那就好比《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想想也挺有意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到清朝,凭什么劳动人民出身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被小姐丫鬟们嘲笑?让史老太君逛逛保定府的龙潭庙会,那她没见识的言行也一定会成为村姑乡婶们饭后睡前的笑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