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景】​龙门范家与白岩寺古刹

龙门范家与白岩寺古刹  

兰溪黄店镇余粮山行政村龙门自然村。别看村小人不多,却很有名气。早在宋代元丰年间,这里竞然居住着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一支后裔。

龙门小村隶属坞口行政村,它紧靠建德市中南部,北与塔塔岭接壤,旧时属两府(婺州府与严州府)山区交界地带。由坞口村北面桥堍往东上龙门村,有两里多地的小路。沿着细瘦蜿蜒的山垅,穿越一段崎岖不平而又磨得溜光的石阶,这时只要你一抬头,就能见到连绵起伏差不多可谓高耸入云的山峰,两边山上的灌木丛林郁郁葱葱,棕榈、油茶、板栗等等恰当地点缀在其间。不多时正面竹林中露出一座村庄,若隐若现地出现在眼际,这就是龙门范家—龙门村。它就像一颗晶莹的宝石嵌镶在半山腰上,村里房屋以木楼为主,依山势而建,大多为泥坯墙,木结构粉墙黑瓦,村子很小总共九户,其中有六户二十七口人为范姓。

据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伯介绍,龙门村与毗邻的西坞村、蟠山、范山头四村共为一脉派,几次共同续修过家谱。故范氏家谱保管得较为完整。里范、芷芳岗、洞源、范宅、毛堰、社溪、里仁范、寺基、上范、下范、街超范、范西、范家等后裔支派众多,遍布周边各地,所以龙门范氏曾有三十六厅堂之说。龙门祖传下来有不少的山地田产,十几里外都有。原先总祠堂在村口路上沿,有三间三进两天井,高高的门槛,宽敞的门厅,大门面向东南气势非同一般。听前辈们说,因年久失修就倒塌了。不过,从原先祠堂的地基以及现祠堂门旁散落的几件硕大石雕房梁构材,可以看得出这里曾经是大户人家,历史的沧桑已经合上了显赫的一页。现存的叫“弼祖祠堂”,匾额悬挂正中房梁上,堂中柱联依然历历在目:

“虎丘大学留芳远,龙门宰相在忠贤。”

“忠贤留芳功列青史,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出将入相文武兼备,足智重德千古名扬。”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又:

“北宋贤臣位归仙佛昆仲镕钟左右臣相陪伴君王参政朝纲挺秀兰江世禄无双;

姑苏分支越兰弼祖正路太公游学龙门入赘鲍氏发繁衍盛建兰二邑卅六厅门。”

据《龙门范氏宗谱》记载:龙门范氏者,吾兰之望族,姑苏之遗裔也。姑苏自文正(范仲淹)、忠宣父子相继为宋贤相。钱忠辅称其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范仲淹父子为相,范氏之流泽远矣。

文正公之孙、纯仁公之第四子范正路,字子遵,他“明爽不群,幼不戏弄,能自谋学,”“未尝废书,一视一展,省辄弃去,复终不忘。自六经诸史,及浮屠老庄、医方、地志、阴阳、图讖、方言,训之古,无不该览。凡学至于通达,专门名家者,皆不逮焉。”可以说,他是聪明绝至,学问渊博。“初见儿时,侍行四方,虽僮僕之贱,咸异其所为,体貌奇,古称为丑相。其才谓终可为相,云鸣呼,使天假之年,得用其所学于世,将必有大过人者”。“谓贤者必有其后兮又其可常。”(王寿卿《子遵公墓碣铭》)     宋熙宁丁巳年(1077)春,正路公因党籍驳放不仕,家庭琐事又致心情不畅。当其父纯仁公在庆州任职之际,公油然而起独自外出南下游学。一日乘小舟溯钱塘江而上,过富春游钓台饱览两岸山川景色,来到了祖父仕宦之地严州城。时鲍大宣议在严州城里以经营柴炭业为生。得知其为忠良之后,言谈中流露出不凡之气,遂以女许之,生子直重。后因避匪患尤其是战乱,隐居于上竺坞(今龙门村),即今与建德交界的塔塔岭东侧。而探望苏州老家亲眷等事则延时搁之。正路公由此成为兰溪龙门范氏始祖。若干年后三世祖公渐不幸遭虎劫难,四世祖文裕遂迁往清口(今兰江街道里范村)居住。时延境转,范氏如今繁衍到愈为鼎盛的一脉。其子孙分布在兰溪、建德、桐庐、金华、龙游、温州和江西鄱阳等地。

龙门村有名,不仅在于它是文正公一支范姓后裔的始居地,而且还在于它是龙门范氏老祖宗的坟茔地。每年的三月初十,正路公所属脉派房系代表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龙门,祭拜瞻仰祖先的陵园,这也是祖传所规定延续下来的。

村中间有三大间泥坯矮房,是村人用来祭祀祖先活动的地方。

从龙门村背后上山约行一里许,有一块蓝球场般大小的开阔地。先祖的坟茔被一大片苍郁劲拔的松林环绕着。墓碑上依稀可见“始祖太庙斋郎范正路公妣鲍氏安人之墓”,墓向为戌山辰向,与村向不同。墓后高山自西北往东时起时伏紧连不断,显示着靠山雄厚无杂;墓向左右两边高山自西北绵延而下东南,似张开的双臂,好象永远在袒护着自已的儿女。石碑左下方模糊地刻着三十六厅堂的堂名,有些字体因年久已分辨不出。坟茔旁几颗松木、草丛摇曳着,频频地在向我们挥手,好像在倾诉着历史的更替与变迁。

在村斜对面,翻越一座山峦,有一座颇有盛名的千年古刹叫“雲霖寺”,亦叫白岩殿,它位于塔塔岭右上端。塔塔岭是一道天然的关隘,也是通往严(州)婺(州)古道上的咽喉,成为建德与兰溪的分水岭。由于地理位置险要特殊,至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写着白岩殿悠久的人文历史。 “白岩尖是龙首,白露山是龙尾”;“范公游学白岩寺”;“刘国师巧布章姓风水坟”等等典故在民间广为传播。据说,在南下游学的两至三年时间里,正路公由严州城迁徙白岩,度过了一段自在时光。他对白岩尖环线一带的龙脉走势和人文环境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与探讨。认为白岩地形非同一般,很适宜他们这些读书人在这里消磨时光。由此白岩殿渐渐地多了些文俊书生,聚在一起谈古论今,赋咏不绝。两宋之际,风水大师赖布衣撰写了一本堪舆书,里面载有白岩的几句喝行: “头带紫金冠,身穿绿袍衫,口含龙门水,脚踏两溪滩”。似乎包括赖布衣在内的一些地理大师陆续寻访到此地,所以白岩名声鹤起。此后经龙门范家及周边十八村舍的仁人志士慷慨捐助兴建,白岩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善男信女进香念佛香火甚是兴旺。更有意思的是白岩寺的菩萨相当灵验。嘉庆元年,钱塘县令慕名前来为医治儿子久治不愈的怪病,虔诚求得高僧的灵丹妙药,也怪竟神乎其神地治愈了怪疾,钱塘县令感激之余送来一方匾额,称“第一高风”。之后白岩寺的名声伴随着悠扬的钟声再次响遍他乡。

光阴飞逝而过,白岩寺历尽千年沧桑,也与其它一些地方一样逃脱不了战火人为摧毁的厄运,几经兴衰,它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年里,白岩寺还遗存三口池塘,四口水井,十多亩山垅梯田。几份农户散居生活在这里。古树参天蔽日遮掩着一座大雄宝殿,在夕阳的余晖下带着几分森严,僧人照旧日复一日坐禅念经,不时也有几位香客游士来往。古刹旁山坡上留有一株直径二米多,有三四人合围的巨大松木高耸直入云端,似一员大将守候荫佑着两地的老百姓安康幸福、清净平安。池塘里的几尾小鱼欢愉地漾荡着碧波,寺庙口层层梯田似“朝笏”、“阁带”、“官印”、“砚台”……在云层中飘渺变幻着时隐时现。正如南宋诗人楼钥的诗句所描绘的那样:“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耒半空行”。如此说来白岩分明就是一幅活现的水墨丹青之作。

沿白岩寺小径一路上行,山顶上山崖峭壁耸立,险不可攀,岩体色如白玉,故名白岩尖”。靠南面约有两间屋大小的天然岩洞,叫“白岩神仙洞”,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稀奇的是洞口上沿崖缝中一缕清泉飘然落下,水滴石穿的成语也再次在这里印证,造就了一座滑润的大石臼。在洞口你少许休息,静观环视峰峦逶迤连绵不绝,你会浮想翩翩,顿觉忘却尘世间的诸多烦杂,脑海中会频频地翻滚着一股涌动的热流。感慨大自然恩赐给予人类的太多太多。白岩略似余杭径山的万寿禅寺,近似于兰溪的白露山,是山区旅游休闲度假的向往之地。

龙门村虽小,但山美林幽,人杰地灵,孕育出代代名人。 “无地起高楼”的宋代丞相范钟、大理寺少卿范镕、殿中侍御史范处义;彩衣堂村宋代孝子范宠、范宅村现代“浙江省十佳孝子”范庆如……这些都成为了古代的、现代的典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留恋于这名山名景,悠久而有灵性的古村旁,此时人们很容易忘却该回家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