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东安横塘村:安详静谧的精神家园

东安横塘村:安详静谧的精神家园

图/文   陈瑜

东安有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村名——横塘镇横塘村周家大院,说它熟悉,因为相距不远,也有身边的朋友出生在那,说它陌生,一直在永州有名古村落找不到它的相关记载。出于对古村探究的兴趣,驱车前往,去寻觅那曾经辉煌、一度逝去的精彩。

一路打听,横塘乡一个周姓老人的带着我们出发了,拐过一道弯,扑入我们视线的是宽阔、平整、碧绿的田野,远方的山峦在强烈的阳光下,显出一片墨绿,就在绿田与青山的怀抱中平铺着一大片青砖碧瓦、连绵不绝、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叹,如此博大的古建筑群,竟然静悄悄的平卧于此,恍如一个隐居山林的隐者,不问世事,不问红尘,更不稳荣辱,独享着被人遗忘、不受打扰的宁静生活。绵延得古屋、起伏的青山、平整而宽阔的绿野编织着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美不胜收。

靠近古村,高大、对称的拴马桩记录着昔日的风光与繁华,现在居住在古村的除了老人和小孩意外,古村略显得寂寞与忧伤,散落在地上的青石条、爬满青藤的古墙,大门紧锁的古祠堂落寞低迷的苟延残喘着,深入古村的巷道,留给我们更多的感受就是颓废不堪,断井残垣,昔日的车水马龙与今日的孤寂萧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的心情不禁悲凉起来,世事如云,变幻莫测,曾经的风花雪月,曾经的车水马龙,都被时间所斑驳、所遗弃、所淹没。如同曾经的风华少年变成了弓腰驼背的老者,沧桑写满脸上,风光都成历史,记忆都刻心头,唯有那份孤寂,唯有那份悲凉……

据周姓老人介绍,周家大屋建于明末清初之际,几百年来一直是周氏后人所居住,没有杂姓。周家祖先曾在南京因犯王法,被朝廷钦点追捕,一路南逃,逃到了这南蛮之地,见这里群山环绕,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便决定在此定居。至于犯了何罪,官居何位,史实不详,也许算是周家不光彩的历史未曾代代相传,尽管被通缉,但感觉威风不减,村前的拴马石也许就是当初“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威风见证,虽属钦犯,可依然朝觐者络绎不绝,是非曲直谁可知?

进入古村,院落呈长方形,坐西向东,占地四万六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二万二千平方米,八条青石板巷道自东向西深入,把整个院落分成九纵,也就是九栋正屋。而每栋正屋旁边都并列着两排横屋,一共是十八座。所有的房屋都有青石板巷道连接,巷巷相通,道道相连,可以脚不沾泥往来于每栋房屋之间。而每座正屋的大门均是用长方形大青石柱做的门框,门楣上刻狮兽麒麟等瑞物,非常气派。屋内最宽敞的地方是堂屋,地面是用三合泥铺成的,堂屋前持天井、照墙和门楼,两侧用木壁分隔成卧房和厢房。天井全是用青石板铺盖,看不见明显的下水道,却从不存水,说明其排水系统安排得十分巧妙科学。房屋的门窗、墙壁、栋梁上刻有福、禄、寿、八仙、花鸟、龙凤等各种不同的图案,雕刻精美,形态逼真,给人栩栩如生之感。我不禁想起巴金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北京四合院,又仿佛看到了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非常讲究礼仪谦恭,翁叔兄弟、婆媳妯娌之间绝少矛盾争执,大家和睦相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老人向我们朗诵唐粉玉撰写的楹联:“夕阳杨柳岸;微雨周家村”,“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从老人欣喜、宏厚的声音中,读出了往日的和谐与宁静,昔日的生机与活力。由于横塘新镇的建立,周家后人都陆续搬出了周家大屋,老人恋旧,固守着祖宗的基业,回忆着昔日的辉煌。但老屋还是那么庞大,外观依旧那么雄伟,重楼屋叠,斗拱翘檐,黑瓦恢墙,白色的翅檐依旧闪闪烁烁,依然还称得上是我省湘南边陲古代居民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奉行礼仪道德的周氏家风激励着后人读书耕种,明清朝年间,村里接连出了多个秀才、进士,村民们为他们树碑立传,以示恭敬、以作楷模,故得名文塘,方言中“文”“横”音近,后来改名为横塘。也有了后来的横塘村、横塘乡之来历。

老人告诉我,他们不允许后代人拆老屋,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祖宗的记忆,后代人只得另择新址修建新房,同样群建群居,形成了新的横塘村,老屋依然住着舍不得离开的老人,尽管破旧,尽管风雨飘摇,老人依旧守着这份记忆,这份踏实,这份舒坦……也许人真的到老了,才更会恋旧,更会去回忆,更多的舍不得忘记曾经的时光,哪怕闭着眼也能摸出哪块石头,也能摸清是哪位祖宗居住过的房间……

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县很难做强,一个没有历史符号的村落很难有凝聚力和发展力。古村落就是一种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标志,也是一个宗族的精神家园,它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后人如何去爱生活、学做人,去奉献社会,为祖宗争光,为家族荣耀奋斗,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积淀就是一部浩瀚的中华文化史,一个一个古村的保护和修缮,就成就了永州这本书深厚的根基和底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