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拾珍(二)
(二)
“仰光励学社”
“仰光励学社”之照片遍查文献未见于他处,此为唯一存照也。尤当珍视也。
1、何为“仰光励学社”?
曾冠英先生的《缅华杂文集》云“缅甸仰光的华侨励学社,是在艾芜、郭荫棠、林环岛、王恩科等同志被英国殖民政府以妨害社会治安罪拘捕出境后,一些爱国华侨青年,在巴宁同志(《新芽日报》的总编辑兼总经理)组织下,于1934年5月4日正式成立。宗旨是团结细华爱国侨胞,特别是知识分子,继续高举爱国旗帜,推动侨界爱国运动的发展,反独裁,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又云“《励学社》诸同仁,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十天,即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会同缅华文艺界笔友,成立了'缅华文艺界救国后援会’ ”。社团成立于“五月四日”当为纪念“五四运动”而。
2、此照的拍摄背景
此照标明拍摄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四日,曾冠英先生的《缅华杂文集》云“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铁蹄侵人缅甸,英军节节败退,励学社同仁被迫疏散到各地,有的在上缅甸继续搞救国工作,有的回国从事教育和其他工作,有的为避开日寇汉奸的搜索,潜居山芭,隐姓埋名。直至抗战结束,社员才陆续回到仰光来。”可见此照拍摄于日军1942年3月8日占领仰光前一年。
3、照中人物
“巴宁”(1904-1951)即丘巴宁,即丘筱儒,曾冠英先生在《缅华文化界杰出战士巴宁》一文中云“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后十天,巴宁仍与励学社全体社员(共二十六人)及仰光许多爱国青年组成'缅华文艺界抗敌救国后援会’,简称'文救会’,巴宁被推选为主席。”又云,“'缅华文化界救亡协会’,总会设在仰光,并在卑谬、桥贝、新彪遵、亚兰等大中城市成立分会。巴宁仍负责总会主要职务。”又云,“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就是缅甸联邦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后第九天。细华四十八个团体联名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通电,恳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使节到缅甸.当时,国民党政府驻缅大使涂允檀,在全缅华侨热烈拥护新中国高潮的形势下,毅然宜布起义,使节虚悬。这四十八个团体的电文公请巴宁起草。这时巴宁病体甚为虚弱。但是面临如此重大差事,他还是义不容辞地振作起精神起草了。”
可见“巴宁”确为“'缅华文化界”之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遍查文献确未见影像留存,何况“仰光励学社”其他诸君也,是为可惜可叹。唯一排中坐者当为“巴宁”,其膝上之童概为1936年出生于仰光的丘伟文先生。
曾冠英先生云“巴宁同志是缅华文化界一位杰出的战士,他早在三十年代初,即致力奋战在缅华文坛上,直至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新中国诞主后的第二年,才因病长辞人间。他为人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思眼进步,他的革命气质与在文化事业上的卓著贡献,为缅华进步与受国人士所共同关注与敬仰。他是缅华社会享有五星红旗盖棺殊采的第一人。”则此照幸存,得识公尊貌,可为钦佩瞻仰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