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攀登烟台市区的岱王山,参观古代的圩子墙遗迹 2024-06-03 04:25:20 烟台市区依山傍海,户外活动有很多选择,既可以亲水,也可以登山。在莱山区的范围内,岱王和凤凰是人们经常踏足的两座山。两山相比,岱王山更显雄壮。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到岱王山上去看一看。根据《莱山区志》记载:“岱王山位于境内西北部,海拔401.7米,为境内最高峰(2003年数据)。此山南北纵长3.50公里,东西横阔2公里。因山中有大王石、石下有大王庙(祭祀齐王田横),得名大王山。后演变为‘岱王山’。” 莱山过去属牟平县,当时牟平县境广袤,名山很多,海边的这座“大王山”似乎并不出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牟平县志》当中,并没有关于此山的专门记载。但此一时彼一时,莱山设区之后,此山一度成为莱山区内海拔最高的山脉。一直到后来,院格庄镇划入,朱雀山(㟙山)的高度才更胜一筹。 (在山顶俯瞰莱山海边) (在山顶看“耕海1号”)就海拔数值来说,400米左右看起来不算很高,但因为岱王山距离海岸线很近,它的海拔几乎是纯粹的山体高度,故此攀登起来,也不算轻快。如果不常锻炼的话,要爬到山顶,中间恐怕也要休息几次了。笔者登山时,就在中途休息了一下。再次启程时,恰好遇到了三位登山的老先生,他们显然是饱学宿儒,一边登山,一边讨论人文典故。笔者不由得跟着他们走了一阵,当走到临近山顶的一处小路时,一位老先生指着路外侧砌成墙状的一片石头说:“看,到圩子墙了。” 圩子墙在胶东地区并不鲜见,但之前看到的都是在乡村的山上,在距离市区如今近的地方,倒是第一次看到。老先生说,岱王山上的圩子墙也是清代为防御捻军而建,在烟台市周边曾经有很多,但保存相对完整的,就是这一段。查询史志资料,《烟台市志》在大事记中,也简要提到过这段历史。志称:“1861年9-10月, 捻军李成、张敏行所部先后围攻莱阳、掖县、黄县、蓬莱、招远、栖霞、福山、牟平、海阳、文登等县。10月7日围攻福山城,兵至通伸岗,遭到英、法军舰炮击,转而东攻牟平。” 当时,烟台刚刚开辟为商埠,是中外贸易之要地,且商埠、港口区域没有城垣保护,因此郊区的大山,自然需要筑墙加强防御。从效果来说,这些圩子墙多少还是发挥了作用。岱王山因大王石而得名,山上自然不缺石头。先民就地取材、依势而建的圩子墙倒也算坚固,历经约一个半世纪仍然屹立。今人登山观之,心中不免感慨。 赞 (0) 相关推荐 山东省烟台市地理知识,烟台为何多“莱”字地名?各市区地名溯源 烟台山 在烟台市芝罘区历新路附近有一座平淡无奇的小山,它三面环海.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并拥有辽阔的海域.它的海拔只有42.5米,面积45公顷.但就这样一座小山对于烟台人来说意义及其重大,因为他有一个响 ... 看图:海阳徐家店镇北榆山上的圩子墙 北榆山,是位于烟台海阳市徐家店镇辖区内的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高度约为400米,在海阳北部三镇(徐家店.发城.郭城)范围里,仅次于林寺山,排名第二. (在204国道上远眺北榆山) 由于地势相对较高,且临 ... 看图:烟台栖霞人游览南京栖霞寺,大家都叫“栖霞” 很多朋友都知道,国内县级以上的区划当中,有一南一北两个"栖霞".北面的栖霞,就是山东省烟台的栖霞市,而南面的栖霞,就是江苏省南京市的栖霞区. 关于两者之间的渊源,此前我们也在胶东历 ... 看图识唐诗(723)贾岛·山中道士 贾岛·山中道士 头发梳千下,梳理头发每次要求一千下, 休粮带瘦容.停吃谷物带着消瘦的面容. 养雏成大鹤,把鹤的小雏养成大鹤, 种子作高松.把松的种子种成高松. 白石通宵煮,白石是通宵在煮, 寒泉尽日舂 ... 看图识唐诗(1)王勃·山中 王勃·山中 (选自<当你读懂唐诗千首>) 长江悲已滞,长江似因我长久作客已悲伤得停滞不前, 万里念将归.相距万里的家人也会惦念游子何时将归. 况属高风晚,况且正当傍晚时高处秋风劲吹, 山 ... 欧阳询,学谁?学王羲之!为什么呢?看图:... 欧阳询,学谁?学王羲之! 为什么呢? 看图: 之字: 上面的角度,夹紧! 下面的角度,打开! 以此类推,举一反三! 天下字,易如反掌! 看图:假期游览崆峒岛,一个烟台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在生活中,大家经常能遇到一些看着眼熟但却又没近距离接触过的人或者地方.对于住在烟台市区的朋友来说,崆峒岛或许就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不用非是大晴天,只要海上的雾不是太大,站在烟台市芝罘区或莱山区的 ... 看图识唐诗(167)杜甫·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杜甫·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老夫卧稳朝慵起,老夫睡得安稳朝早慵懒不愿起, 白屋寒多暖始开.茅屋比较寒冷到暖和才把门开. 江鹳巧当幽径浴,江上鹳鸟正对着幽 ... 看图识唐诗(179)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 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 大家东征逐子回,王判官之母辛劳半生随儿回家度晚年, 风生洲渚锦帆开.他们乘坐的锦帆等待洲中起风便要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船行可见青青的竹笋迎船出现, ... 看图识唐诗(181)杜甫·滕王亭子 杜甫·滕王亭子 君王台榭枕巴山,滕王的亭子紧靠着大巴山, 万丈丹梯尚可攀.登山路似万丈丹梯仍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春日的莺啼唱在修长的竹子里, 仙家犬吠白云间.仙家的犬吠叫在雪白的云层间. ...
烟台市区依山傍海,户外活动有很多选择,既可以亲水,也可以登山。在莱山区的范围内,岱王和凤凰是人们经常踏足的两座山。两山相比,岱王山更显雄壮。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到岱王山上去看一看。根据《莱山区志》记载:“岱王山位于境内西北部,海拔401.7米,为境内最高峰(2003年数据)。此山南北纵长3.50公里,东西横阔2公里。因山中有大王石、石下有大王庙(祭祀齐王田横),得名大王山。后演变为‘岱王山’。” 莱山过去属牟平县,当时牟平县境广袤,名山很多,海边的这座“大王山”似乎并不出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牟平县志》当中,并没有关于此山的专门记载。但此一时彼一时,莱山设区之后,此山一度成为莱山区内海拔最高的山脉。一直到后来,院格庄镇划入,朱雀山(㟙山)的高度才更胜一筹。 (在山顶俯瞰莱山海边) (在山顶看“耕海1号”)就海拔数值来说,400米左右看起来不算很高,但因为岱王山距离海岸线很近,它的海拔几乎是纯粹的山体高度,故此攀登起来,也不算轻快。如果不常锻炼的话,要爬到山顶,中间恐怕也要休息几次了。笔者登山时,就在中途休息了一下。再次启程时,恰好遇到了三位登山的老先生,他们显然是饱学宿儒,一边登山,一边讨论人文典故。笔者不由得跟着他们走了一阵,当走到临近山顶的一处小路时,一位老先生指着路外侧砌成墙状的一片石头说:“看,到圩子墙了。” 圩子墙在胶东地区并不鲜见,但之前看到的都是在乡村的山上,在距离市区如今近的地方,倒是第一次看到。老先生说,岱王山上的圩子墙也是清代为防御捻军而建,在烟台市周边曾经有很多,但保存相对完整的,就是这一段。查询史志资料,《烟台市志》在大事记中,也简要提到过这段历史。志称:“1861年9-10月, 捻军李成、张敏行所部先后围攻莱阳、掖县、黄县、蓬莱、招远、栖霞、福山、牟平、海阳、文登等县。10月7日围攻福山城,兵至通伸岗,遭到英、法军舰炮击,转而东攻牟平。” 当时,烟台刚刚开辟为商埠,是中外贸易之要地,且商埠、港口区域没有城垣保护,因此郊区的大山,自然需要筑墙加强防御。从效果来说,这些圩子墙多少还是发挥了作用。岱王山因大王石而得名,山上自然不缺石头。先民就地取材、依势而建的圩子墙倒也算坚固,历经约一个半世纪仍然屹立。今人登山观之,心中不免感慨。
烟台市区依山傍海,户外活动有很多选择,既可以亲水,也可以登山。在莱山区的范围内,岱王和凤凰是人们经常踏足的两座山。两山相比,岱王山更显雄壮。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到岱王山上去看一看。根据《莱山区志》记载:“岱王山位于境内西北部,海拔401.7米,为境内最高峰(2003年数据)。此山南北纵长3.50公里,东西横阔2公里。因山中有大王石、石下有大王庙(祭祀齐王田横),得名大王山。后演变为‘岱王山’。” 莱山过去属牟平县,当时牟平县境广袤,名山很多,海边的这座“大王山”似乎并不出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牟平县志》当中,并没有关于此山的专门记载。但此一时彼一时,莱山设区之后,此山一度成为莱山区内海拔最高的山脉。一直到后来,院格庄镇划入,朱雀山(㟙山)的高度才更胜一筹。 (在山顶俯瞰莱山海边) (在山顶看“耕海1号”)就海拔数值来说,400米左右看起来不算很高,但因为岱王山距离海岸线很近,它的海拔几乎是纯粹的山体高度,故此攀登起来,也不算轻快。如果不常锻炼的话,要爬到山顶,中间恐怕也要休息几次了。笔者登山时,就在中途休息了一下。再次启程时,恰好遇到了三位登山的老先生,他们显然是饱学宿儒,一边登山,一边讨论人文典故。笔者不由得跟着他们走了一阵,当走到临近山顶的一处小路时,一位老先生指着路外侧砌成墙状的一片石头说:“看,到圩子墙了。” 圩子墙在胶东地区并不鲜见,但之前看到的都是在乡村的山上,在距离市区如今近的地方,倒是第一次看到。老先生说,岱王山上的圩子墙也是清代为防御捻军而建,在烟台市周边曾经有很多,但保存相对完整的,就是这一段。查询史志资料,《烟台市志》在大事记中,也简要提到过这段历史。志称:“1861年9-10月, 捻军李成、张敏行所部先后围攻莱阳、掖县、黄县、蓬莱、招远、栖霞、福山、牟平、海阳、文登等县。10月7日围攻福山城,兵至通伸岗,遭到英、法军舰炮击,转而东攻牟平。” 当时,烟台刚刚开辟为商埠,是中外贸易之要地,且商埠、港口区域没有城垣保护,因此郊区的大山,自然需要筑墙加强防御。从效果来说,这些圩子墙多少还是发挥了作用。岱王山因大王石而得名,山上自然不缺石头。先民就地取材、依势而建的圩子墙倒也算坚固,历经约一个半世纪仍然屹立。今人登山观之,心中不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