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族语地名中的“邑”和“波”——白族语地名古汉语考(三)

【原创】白族语地名中的'邑'和'波'

——白族语地名古汉语考(三)

大理喜洲白族村落张彤摄

作者 吴光范

村落曰邑屋

《新纂云南通志·白文考》载:'村落曰邑屋:邑,衣吸切;屋,乌角切。《说文》:邑,国也,《周礼》:四井为邑;《左传》:凡称人曰大国,自称曰敞邑;屋,《说文》:居也;《玉篇》:舍也;《诗》:秦风在其板屋;《史记·郭解传》:居邑屋不使人敬,是吾德不修也;《陶诗》:邑屋或时非,白文音不伪。'

白族称村落为'邑屋',急语为'犹',白族语变音为'忧'或'因',是村的意思。

祥云县禾甸乡醒狮邑,《祥云县地名志》载:'醒狮邑村,属禾甸街片村,与检村相连,地处坝区,海拔1965米。原白语称:‘阿狮忧’。‘阿狮’:狮子,‘忧’:村子,意为狮子村,因坐落于形如狮子头的山包上,故名。'(《祥云县地名志》第45页)。'阿狮忧'即'阿狮'来自汉语狮子的'狮','忧'即白族语保存的古汉语'村落曰邑屋'急读音变为'忧'。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白塔邑,《大理市地名志》载:'白塔邑村,在马久邑村公所西北5公里,白语‘百他因’。‘百’是白,‘他’是塔,‘因’是村子。据传:古时村中建有一座白塔,以塔名村,故名。'(《大理市地名志》第46页)。即白族语'百他'来自汉语白塔,'因'即白族语保存的古汉语'村落曰邑屋'急读音变为'因'。

大理市大邑,《大理市地名志》载:'大邑,在新邑村公所北0.5公里,白语‘朵因’。‘朵’是大,‘因’是村(邑),意为大村子。该村虽小,但土地面积大,耕地多,故名‘大邑’。'(《大理市地名志》第45页)。此处'‘因’是村(邑)',白族称村落为'邑屋'痕迹明显。

大村曰大邑

《新纂云南通志·方言考三·白文一》载:白族语'大村曰大邑:大,铎饿切;邑,衣吸切。《说文》:邑注:国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阝。《左传》: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白文‘大’读若‘杜’,与铎饿切合。'(《新纂云南通志·方言考三·白文一》第7页)。

祥云县禾甸乡大新邑村,《祥云县地名志》载:'大新邑村,在下莲北部相距1.5公里,地处坝区,海拔1960米。原白语称:‘岛显忧’。‘岛’:大;‘显忧’:新村,意为大的新建的村子,故名。'(《祥云县地名志》第51页)。

按《新纂云南通志·方言考三·白文一》载:白族语'大村曰大邑','大新邑'即'大邑'加一'新'字。'白文‘大’读若‘杜’,与铎饿切合。''岛'与'杜'以及'忧'与'邑',是对白语音译选择汉字之异,'显'为白族语借用汉字'新'的近音。

郭外为乡邑

《新纂云南通志·白文考》载:'郭外为乡邑:乡,希央切。《说文》:‘邑,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卿治之’。《庄子》:‘治邑屋,州闾乡曲者,尝不法圣人哉’。白文音不伪。'(《新纂云南通志·方言考三·白文一》第7页)。

大理州大理市城邑乡,《大理市地名志》载:'城邑一名,意即城周围的村庄,‘邑’,村庄之义,因该乡坐落于大理古城四周,故名。'(《大理市地名志》第48页)。这是白语地名保存古汉语《说文》:'‘邑,国离邑民所封乡也’','郭外为乡邑'的例子。

聚水堰曰波

《新纂云南通志·方言考三·白文一》载:白族语'聚水堰曰波:波,普何切,即陂也。《班书》:陂皆作波,《后汉书·光武帝纪》:‘无为山陵陂池’注:陂,音普何反。按:剑川旧有永丰堰,白文呼‘永安波’,又呼‘盈澜波’,用蓄山溪之水以溉附郭田亩者。《诗》:‘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陂,荷相叶,白文读若‘波’,从《诗》读。'(《新纂云南通志·方言考三·白文一》第8页)。

祥云县禾甸乡大淜村,《祥云县地名志》载:'大淜村,别名‘大淜头’。在禾甸镇西南部10公里,地处坝区,海拔1980米。原白语称:‘奔斗’。‘奔’:海子,‘斗’:头,意为在海子头间,因村在莲花海西滨,村子较大,当地人称水坝为‘淜’,故名大淜。'(《祥云县地名志》第52页)。

祥云县普淜乡,《祥云县地名志》载:'元代称‘佉龙驿’,明朝改称普淜驿。传说,明代普姓为官在此建有水坝(古代当地民族称水坝为‘淜’),故名。'

白族语'聚水堰曰波':波,普何切,即陂也。'陂'和'大淜'之'淜',与'波'音近,白族语称'聚水堰曰波',上述当地人称水坝为'淜'者,与白族语'聚水堰曰波'音近。

上述白族语地名中保存有古汉语词汇,从前云南通志馆馆长周钟岳和继任馆长赵式铭(《新纂云南通志·白文考》的作者),二人都是剑川县白族学者,他们研究确认白族口语、方言'与汉文古语相通',对今人研究白族口语、方言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地址: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