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郎朗结婚一年,吉娜回忆学琴上热搜:错误的放养,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考研宿舍”的新闻。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10寝室的四个男孩,全都收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offer,要一起出国深造了。
图片来源:网络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寝室出4个学霸的原因。
他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其实,宿舍四个人的自制力都不是很好,也喜欢打游戏,并且还上瘾。
但为了学习,他们宿舍定下了寝室公约。
周末以外时间不玩游戏,谁违约就请吃饭。
就这样,大学四年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打破公约。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小细节其实很值得我们做父母的留意。
无论是所谓的学霸还是普通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是有惰性的,都会想打游戏或肆无忌惮的玩。
但这几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克服这种惰性,靠的就是全寝室共同遵守的“规矩”。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01
规矩不是约束,而是保护。
曾听过不少家长说,不太喜欢“立规矩”这样的词,因为感觉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其实规矩和快乐从来不是二选一,规矩的存在,反而是能够让孩子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
在综艺《向往的生活》中,一个叫吕思清的男人火了。
图片来源:网络
四岁学琴,五岁登台演出,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吕思清的简历,早已金光熠熠。
不过,在节目中,当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缓缓从他手底倾泻而出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泪光闪过。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眼泪,一分是被琴声感动,一分是羡慕,还有一分,是为自己感到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思清表演结束后,王迅技痒难耐,也“比划”了一曲,但可惜的是,虽然动作很标准,水平却判若云泥。
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复感叹:
可惜我原来没坚持;
刚开始我也特喜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我后来特别后悔,当时要是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现在是个特长……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在场的几个会拉小提琴的人:吕思清、刘宪华和王迅,差不多都是从四五岁起开始练琴的,然而几十年过去,当初起点差不多的三人,一个成了世界级的演奏家,一个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而另一个,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自己喜欢小提琴,因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欢”。
旁边的其他人问刘宪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
图片来源:网络
逼迫不是约束,而是保护。
给孩子建立规则,恰恰是给了孩子更高层次的自由。
02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的节目中,其中一个环节是问嘉宾们:
如果时光倒流,想回到什么时候,并且对当时的自己想说一些什么话。
图片来源:网络
吉娜选择了对10岁时候的自己说:
“小吉娜啊,今天琴练得怎么样?
练的几个小时,你手指痛吗?
没关系,一定要坚持、要很努力地练琴,少玩一点没关系。
因为钢琴能让你找到很爱你的,然后你也很爱他们的大家庭。”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吉娜解释说,小时候真的很想出去玩,但不能。
因为如果不天天练习,很快就会退步。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不管生日还是圣诞节或者其他节日,没有一天不在练琴。
图片来源:网络
她在说自己练琴辛苦的时候,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
但是提到以后会遇到的人,眼神马上变得坚定又幸福。
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有了规矩的存在,孩子才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安排。
记得看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中有这样一段提到关于给孩子的规矩说: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
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03
高尔基曾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当孩子放弃一件事情,余下来的时间又做了什么呢?
发发呆、淘淘气、糊弄糊弄作业、混日子,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
最令人遗憾的,也在于此:既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也没有一技傍身,回望过去,目之所及,不过一片茫茫。
《精进》里的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这样,没人监管、没人逼迫的话,他会很容易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事,选择最简单、最快乐、同时也最放纵的方式。
只有心中有规矩的孩子,脚下,才有更自由更精彩的未来。
文章转自:恩吉拉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