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中融人寿的救赎之路 业绩不稳偿付能力承压
公司存在三方面压力:现金流压力、资本压力以及盈利压力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玛丽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减少0.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01亿元,同比增加0.72%。 譬如,10月初中国银保信发布的2018年度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结果显示,中融人寿等有17家公司被评为C类。 中国银保信指出,评价结果是基于目前指标体系的保险公司相对服务水平,并不代表其资信水平和风险状况。评价结果按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四大类,具体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十级。本次评选没有D类公司,C类为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较差的公司。 中融人寿CC的评级可谓是令市场一片哗然。除了评级垫底,中融人寿在业绩、偿付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业绩过山车 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中融人寿近年来的业绩并不为过。 7月30日,中融人寿发布了2019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司保险业务收入24.8亿元,实现盈利1676万元。对比今年一季度来看,净亏3.16亿元,由亏转盈。 根据《每日财报》对其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融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8.73亿元,环比增长237%,同比增幅7308%。高业务增长并未带来高盈利,净亏损3.16亿元。 在保费收入、投资收益等主要业务指标均实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中融人寿总营收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急剧增长的分出保费(即向分入分保公司支付的再保险业务的保费)。2018年,中融人寿全年分出保费额度达35.41亿元,2017年这一指标仅为88.5万元。 盈利飘忽不定并不是仅发生在今年。2018年年报显示,中融人寿去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292万元。而在此前的2017年和2016年,中融人寿分别亏损8.64亿元、13.87亿元。 2018年,中融人寿曾对外宣称,力争三年后启动IPO。不过,按照上市要求,中融人寿至少需要连续3年盈利。尽管2018年年报,中融人寿业绩转正,但是“过山车”般的表现,为未来计划平添变数。 经营面临三重压力 经《每日财报》梳理中融人寿近年来的财报注意到,中融人寿仍未能摆脱依赖分红险和万能险拉升业务的经营模式。 数据显示,在2016年监管严禁短期高收益万能险期间,中融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仅有传统寿险一项,2017年解禁后亦未发生变化,相应的,中融人寿2016、2017年连续两年净利润均为亏损。2018年公司再度重启分红险与万能险业务,净利润立刻扭亏为盈。 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中融人寿保险业务中,分红险和万能险业务收入由2017年的零值分别上升至47.7亿元和38.1万元(未统计团体险板块)。这意味着中融人寿主营险种由传统寿险变更为分红险。这并非中融人寿首次将分红险作为主营险种。 资料显示,中融人寿成立于2010年,在2011年、2012年连续亏损过后,2013年公司净利转为1.3亿元,此后两年持续进入盈利状态。 《每日财报》注意到,2011年中融人寿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中,前四款均为分红型产品与万能型产品,另一款为团体意外险。2012年~2015年,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则全部为万能型与分红型产品。成立之初,中融人寿收入来源并非全部依靠万能险和分红险业务,而是着力打造投资收益板块。 公开信息显示,中融人寿成立首年,公司曾短暂盈利,净利润为2179万元。其中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3956.9万元,保险业务收入仅为57.6万元。在资产栏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贷款及应收款项两个项目连年大幅上升。2010年,两项目数据分别为989万元、0元,2015年则分别上涨至98.24亿元、126.17亿元。 此外,中融人寿还曾深陷偿付能力不足的窘境。2016年1月7日,中融人寿收到原中国保监会出具的《中国保监会监管函》,称其由于2015年三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5.95%,偿付能力溢额-23.49亿元,为偿付能力不足类公司,责令中融人寿自2016年1月18日起停止开展新业务,暂停增设分支机构。 2016年年报显示,中融人寿净利润下滑至-13.88亿元,作为营业收入的主力军,保险业务收入仅为24.8万元,投资收益减半至10.68亿元。在“资产”一栏,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还在上升以外,其余投资项目均为下降趋势。 中融人寿相关人士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存在三方面压力:现金流压力、资本压力以及盈利压力。发展分红险是近期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中融人寿缓解盈利压力的重要一环。万能险业务目前没有达到既往规模,销售的目的是缓解由于2016年以前公司大量出售的中短期产品到期所带来的现金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