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兰丨神奇的永定土楼
早上,从厦门出发,大巴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爬行,翻山过岭,经漳州过南靖,三个多小时后来到了永定地界。
汽车转过山湾,一座蜿蜒而来的大山,被劈开一道宽阔的峡谷,一条弯弯曲曲的山溪,精灵般地从峡谷泻出,清澈闪亮的溪水,像银链一样,把山脚下的人家连在一起。客家土楼就在云雾轻绕的前方,有如梦中的水墨时隐时现。
溪岸芭蕉成林,翠竹成阴,鸟语花香。炊烟从视线深处弥散而来,浅缚在弯曲、清澈的溪面,沙幔般缠绕着青山绿水。客家女子衣裤轻绾蹲在水边,木槌拍打衣物的声音清润而悠远,古老的木水车吱吱呀呀地转着,像是唱着经年不息的谣曲。给雾霭中的土楼增添了几分神秘。
大巴车终于在高头乡高北村停了下来,爬过一段陡坡,到了一片“观景台”。居高临下,大大小小,方圆不一的座座土楼巍然耸立,它们有的方,有的圆,呈不规则排序,迤逦伸向远方。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潺潺小溪完美地融为一体,充满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远处,纵横阡陌,深绿浅黄,错落山树,碧色盎然。恰似一首多重奏交响曲,优雅地徐徐地在土楼间飘散开来。
我们顾不上休息,在导游的带领下直奔村中的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承启楼”,豁然伫立在若干土楼的最前列,那恢弘庞大的身影,最先冲击游人的视野。细心的人会记得,在中华邮票上,还曾经出现过它的容貌呢!这座土楼被为当地人称为“土楼王,足见它在当地土楼中的地位。在它的左边是圆形的侨福楼,右边是方形的世泽楼。导游小姐好像故意钓我们胃口似的,领着我们先进了侨福楼。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楼。墙上开拱大门,大门周围被粉刷出一个长方形框,左右上方绘有腾龙图案,露出黄色的墙体。墙面已经剥蚀脱落,斑斑驳驳,墙体和其他土楼一样,是用当地的生土夯筑而成。给人以远古仓桑之感。听导游说此楼建于1962年,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建筑,进到楼内,立刻被它的富丽堂皇所震惊。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听导游介绍说这座楼曾经出过10个博士,因而蜚声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
从侨福楼出来又参观了世泽楼,最后走进承启楼。
这是一座四层楼高的圆形土楼,外径62.6米,由四个同心圆组成,全楼共四层,有370多间房子。号称永定最大的土楼,创建者为江姓的15代祖先江集成。
一座承启楼,一座家族之城。南门横额上,“承启楼”三个字,金光闪闪。是出生在此楼的中山大学著名教授江静波先生题的。两侧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则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给予自己的道德定位。据传,当年离乡南迁的客家人,为了防御外族侵犯和野兽侵袭,建造了冬暖夏凉的土楼,把黄河的颜色带到了这里,也把耕读传家的世风带到了这里。全家几代人共居一楼,80多户,400多人。楼里有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进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所描绘的正是一楼人和睦相处的情景。若从明末始建算起,穿山越水的流民,便把家的暖和留在了这里。他们在一声声夯造号子里,创造着朴素的民居形式,诠解着“客而家焉”的意义。聚族而居的楼宅,延嗣着子孙,也凝聚着血脉相连的家族情感。
一座承启楼,一座古城。壁以土夯,檐以瓦展,墙基则用大卵石垒筑,严实又严密。门上檐下,开了两层方形的窗子,一圈下来,有数十孔,像极了长在土筑楼墙上的眼睛。怪不得人称东方城堡呢!黄泥墙壁带古意,古色古香乡土气,不由不赞叹客家人的聪明。据说,承启楼建于明清之交。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三代,阅时半个世纪,规模宏大。有民谣为证:“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不觉之间已经跨入了它的第一道楼门。隔着一段约十米的过道,眼前环形围墙的中央,耸起一道砖瓦结构的门庭,对联上写道“承前启后尽阅人间春色,继往开来饱览世纪风光”,正中横批“神州第一楼”。
站在承启楼的天井里,我环顾四周。这座八卦形的椭圆形建筑群体,分为内环和外环两个部分,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与大门正对的敞厅是祖堂。牌匾高悬,红灯耀眼,佛龛居中,一尊观音菩萨的造像供奉其中。两旁各有一块镂雕的木质隔屏。全楼共四层,一楼是厨房、餐厅,二楼是仓库,三四楼是卧室,土楼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记,也有古希腊的建筑的特点,又承传了中原人典雅逸风,同时也烙上了中国古代八卦这神圣的文化符号。古朴的房檐、镂空的屏门、细腻的墙雕,精致典雅;斑驳锈迹的门环、铜锁、及古老石臼、椿米用具弥散着原始古风气息。
“笔花庐”这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字。清秀的字迹告诉我们,这已经是第三道门了,门厅的栋、梁都髹红漆,顶部中间饰大幅八卦彩图。外沿为琉璃花格护栏,祖堂前面立柱对接的廊柱也镶嵌着琉璃花格屏风,高院内题匾数十块,最珍贵的,莫过于梁枋下悬的楠木寿屏,是承启楼创建者七旬寿辰时,朝中文武百官合赠的。寿屏由十二扇楠木板连接而成,雕刻着从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一百八十七个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交织的缩影。在承启楼里,我们像一群顽童,钻巷子,串门子,爬楼梯,登高处,无论怎么走,都是楼内有楼,就像入了迷宫一样,若不是导游的带领,我们真的无法出环环相扣的承启楼了。
离开土楼的时候,我恋恋不舍地用手掌轻轻地拍拍土楼那用铁皮包裹的,锈迹斑驳的大门,厚厚的,钝钝的响声让我感慨,这些隐藏在深山里的奇迹,凝结了客家人世世代代的智慧,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作 者 简 介
刘淑兰,笔名“飞雪”。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特级教师。绥化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欢业余写作,作品曾在《甜草》、《格木克河文艺》、《绥化晚报》、《天籁之音》等报纸刊物上发表。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