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华丨行参华林禅寺
熙熙攘攘的南来北往的羁旅客,走过一条人迹嘈杂的闻明全国的步行街——上下九,就来到一个别致精巧的伽蓝,没有巍峨高大的院门。但是,一进入这个院门,滚滚红尘就抛却脑后,宛然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身心俱静的境界。站在这里,一边是皆为利来和皆为利往的凡人俗世,一边是四大皆空的悟者丛林。
寺院名叫华林禅寺。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华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中印文化交流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首。 站在寺院中,那份虔诚就成了一种人生固化的精神皈依。
华林寺前身是“西来庵”,达摩遵从师父自训谕,西来弘化禅宗妙旨,并于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结草为庵”,潜心苦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宝殿,次建楼阁堂庞察室,改“西来庵”为“华林寺”。华林寺的面积有3万平方米,由五百罗汉堂、舍利塔、达摩堂等建筑群组成。五百罗汉堂内,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着神态各异的泥塑五百罗汉像。让僧俗大众得到本堂楹联所云:“证菩提心,现应真像,登欢喜地,得自在观”,共享罗汉福田的庇佑和精神感染。
华林寺坐西朝东,山门两侧各放两只石狮子和两只石鼓。山门石额上铭刻着“华林禅寺”四个字,两侧石柱刻有一副对联:“华严世界观十万诸佛,林茏鹫山隐五百应真。”山门两端是星岩石塔,南面为一列平房,内有一间功德堂,功德堂的旁边有初祖达摩堂、五百罗汉堂等,使寺院布局形成了较小规模的中印风格建筑群。
达摩到广州后,稍作停留便北上会见梁武帝。梁武帝萧衍晚年虔诚向佛,达摩想探探他到底有没有“真功夫”。但见面后两人话不投机,于是一苇渡江的达摩渡过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禅观九年,留下了有名的四句偈:“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佛教界人士认为达摩这四句偈预言了中国禅宗300年后发生的事,因为在达摩来中土300年后,六祖惠能出现,禅宗一花开五叶——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宗相继在公元800年到900年内创立。也就是说,达摩预言中土禅宗传法到第六代,就会开花结果。新建的华林寺祖师殿达摩像上方,有一个金漆横匾,上面写着“一花五叶”四个大字,以此纪念达摩的四句偈预言。
一个人在这个寺院庙宇逡巡,行走,触摸,顶礼的经历,就像是灵魂一种在智慧中的行参,在历史和现实的菩提中,找到一个明亮灯盏,承载着佛家的慈悲和历史的明亮穿越时空而来,庄严肃穆中缱绻而真实。达摩祖师盘膝全身相传递一种故事,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智慧追求。
端庄的佛龛,里面端坐着来自天竺国的释迦牟尼等众佛拱卫着的佛教王国,那些魏晋的风骨,那些南北朝的线条,那些隋唐的丰韵,明慧的释迦牟尼,真实的达摩,慈悲的观音,肃穆的韦陀,组合成共同膜拜的图腾,偶像。在沧桑与深邃中,用心去感悟他们,思考他们,守望他们。其实,佛在信徒的心中,是智者的一挥而就,是悟者的回眸一笑,是容者的海纳百川,是德者的上善若水。佛,原来是一种智慧,是思索中的翘楚。这些栩栩如生的菩萨,都是一种精神,一种美丽,一种境界,一种阳光。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作 者 简 介
朱振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作家协会秘书长,南阳作家群成员,先后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各类稿件3000多篇。文学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奖,被老作家丁芒誉为南阳鬼才。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