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7章-喝酒其实是个大学问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从喝酒这个事说起。标题应该是三十八章,德经开篇第一张。
很多人无法理解人是怎么从天人合一走向天人相离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从喝酒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切入,说的明明白白。事情是不同的,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人不喝酒也不知道有喝酒这回事是最初的状态,这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让人不知道喝酒这事的存在,这无疑是最好的状态,我们把这种最初最好的状态,叫做上德。这时候人们不会存在什么教人不要喝酒,避免喝酒有害身体健康的说法,这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让人们知道喝酒这事存在,但是劝人不要喝酒,是不是挺有德?其实这相比不让喝酒这个现象存在还是差了一点,但在当下的人看来,是有道德的,但对更好更高的不让喝酒这个现象存在的要求来看是不道德的。表面看起来有德,确实是无德,这叫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认为的有德,已经是人的标准,按天的标准来看,是无德。
最好是不让人知道喝酒这种现象存在,也就不存在劝人喝酒这种行为,更不会存在人喝多了酒这种现象,这就叫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允许人知道喝酒这个事存在但是不允许喝酒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叫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如果自己忍不住要喝酒,但是不会喝多伤害身体,而且不会让别人喝酒,也就是爱人,爱惜别人的身体,爱人,就是仁者爱人,这叫做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不让别人喝酒就是无以为。
如果仁守不住,就是做不到不让别人喝酒,接下来就会发展成让别人喝酒但是不让别人喝多,也就是不要害人,仁是爱人,义是不害人,两者的区别大家要搞清楚,这就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不让别人喝多就是有以为。
如果义都守不住,那么就要规定喝多少可以喝多少不可以,这是礼。天下如此之大,每个人酒量不同,如何监督哪个人喝多哪个人没喝多呢?没法监督,所以这种规定就和没有固定一样,没有人会当回事只会扔进垃圾桶,这就叫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3.治国和喝酒是一回事
治国理政是如何一步步堕落的?就和人喝酒的发展历程一样。先是按照天地的规则自然生活,也就是不让人知道有喝酒这回事,到允许人知道有喝酒这回事但是不许人喝酒,这就是失道而后德。
允许你自己喝酒但是不喝多而且不让别人喝酒,这就是失德而后仁,从允许自己喝多,也允许别人喝酒但是不允许让别人喝多,这就是失仁而后义。如果这都做不到,就要定酒场的规矩了,每个人必须喝多少,这就是失义而后礼。
如果这都做不到,就会规定所有人喝多少不管,但是事后不能闹事,这就是失义而后礼,如果礼都守不住,事后就免不了到处闹事,法就诞生了,闹得多厉害,就会给予多大的处罚。
礼是什么?就是人不自觉之后的强制性规定,是没有忠信之后的不得已选择,所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如果没有了自觉要靠人的监督,那么就会永远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所以社会就会永无休止的乱下去。
人脱离了天地本来的秩序,那些所谓的投机取巧的智慧,是真的智慧吗?老子认为,那不但不是智慧,而且是愚蠢的开始,愚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就是从人自以为聪明开始出现的。这就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直接不让喝酒这个事存在好呢还是让喝酒这个事存在但是不喝多好呢?喝不喝多是不可控的,因为人太多无法监督,让不让喝酒是可控的,不让酒存在就可以了,所以如何选择是对的就很清楚了,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为什么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人做了错误的选择呢?因为短视。一开始没有想到大家都不喝酒会发展到大家都少喝,又发展到自己多喝别人少喝,再到自己多喝也让别人多喝,最终大家都喝多,喝酒是如此,治国理政的歪理学说也是如此,西方的民族自由是什么呢?已经到了毒酒必须喝多的阶段了,蠢到我都不想说了。谁爱喝谁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