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神迹 传世奇迹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画坛大师徐悲鸿(1895-1953年)在香港某外籍人士家看古董,对一卷古画以重金买下。四十年代抗战期间该画带到了昆明,在一次日寇空袭避险慌乱中,画卷放在办公室被盗,徐悲鸿心痛不已。不久,徐悲鸿听闻被盗画卷下落,几经周折又以二十万大洋另加几幅自己作品把画卷赎回。这是一幅什么画卷使徐悲鸿迷恋不舍,抛尽财富,志在必得呢?这幅画无字无印只有一群仙人,徐悲鸿认为是唐代吴道子作品(图1),对画卷起名“八十七神仙卷”,请知名画家齐白石题写画名装裱卷首,卷尾徐悲鸿自题跋文,专刻一方“悲鸿生命”在画卷钤印,邀请书画家、收藏鉴赏家等社会名流张大千、谢稚柳、徐邦达、黄苗子、杨仁恺等人鉴赏。对该画的作者与断代,徐悲鸿认为是盛唐吴道子创作,其余人认为是晚唐或宋代作品。宋代有位师吴道子画法的武宗元(980-1050年),擅画宗教题材鬼神人物,创作了《朝元仙仗图》,画面构图布局、人物造型都与《八十七神仙卷》相似,该画也因无款无印,后世对作者与断代存有争议。
徐悲鸿不仅是民国画坛大师,而且是留学法国,学贯中西美术史专家,独具慧眼发现《八十七神仙卷》的艺术价值,亲题跋文称《八十七神仙卷》是世之最重要巨迹,可以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与世界一流艺术品媲美。此番话是徐悲鸿站在画界高端,纵观历史,放眼世界,充分肯定《八十七神仙卷》的艺术成就与吴道子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没有哪一幅画如《八十七神仙卷》那样引起社会关注,围绕这幅画发生的故事,不仅有历史传闻,在当代仍然发生许多新的故事。
北京某知名大学有位美术史教授发表过多篇文章,称是研究《八十七神仙卷》的头牌专家,有位收藏人士慕名求见,带来一件写有契丹文字的画卷请其鉴定,专家请研究契丹文字的同校教师辨识,认为画卷契丹文写的不符规则,大小体不分,有胡写乱画造假之嫌,专家指着几个契丹文大字考问收藏者,你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收藏人答请教过别人,是写的 “八十七神仙卷”,专家听答后,自信满满断定画卷是造假,写上一些看不懂的契丹文字糊弄骗人,并认为“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起的画名,千年以前的契丹人怎可能知道叫“八十七神仙卷”,断言社会上所有叫“八十七神仙卷”的画名都是假的,一棍子打假一大片。这位专家观点自我感觉有理有据,丝毫无知“据”是错的,那“理”还能成立吗?
对于社会出现多件契丹文《八十七神仙卷》,民间有位研究契丹文化的专家P先生,发表多篇研究契丹文《八十七神仙卷》等书画考证文章,P先生以抱病身躯严谨治学,细察多件契丹文画卷,画卷图案确实是相似徐悲鸿藏《八十七神仙卷》(图2—3右)。为解开谜团P先生对画卷注写的千余个契丹文字进行辨识查证,并结合辽代历史与宗教文化作出译释,认为此画称《八十七神仙卷》是错判误读,该画卷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年)下令创作并命名为《八十七圣仙像》,画面人物是辽代21位开国元勋、18位佐命功臣与陪衬的童男玉女,作者是汉人画师吴子刺与辽代开国重臣、国舅萧阿古只,创作时间是神策五年(辽太祖年号,即920年)。并认为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以《八十七圣仙像》为母本制作的缩小版复制本。P先生对辽国历史、宗教文化的深稽博考,对画卷名称题跋等契丹文字的译释解读,特别是认为徐悲鸿藏《八十七神仙卷》是《八十七圣仙像》复制本等看法,当然是学术观点的一家之言。
还有某收藏家刊文认为,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是辽代雕版拓印本,指出在画卷首尾端存在拓印瑕疵.即有画迹缺损(图2左画红圈处),或是拓印被折皱遮挡造成,这一痕迹表明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不仅是拓印本,而且是废次品,画面因此没有题字与钤印,这是解读徐悲鸿藏《八十七神仙卷》的又一观点。
据网络消息,南方某收藏家L先生的艺术馆收藏有《八十七神仙卷》(图4),L先生对自藏与徐悲鸿藏《八十七神仙卷》进行比较,两卷都有齐白石题写画名“八十七神仙卷”,都有徐悲鸿初跋(1938年题)。L先生认为自己所藏画卷,是徐悲鸿上世纪三十年代买来以后被盗的那卷,几经辗转流传到林先生手中。徐悲鸿收藏的那卷是四十年代再花二十万大洋赎买的,初买与赎买不是同一卷本,所传徐悲鸿《八十七神仙卷》战乱被盗、重金赎回、失而复得的故事子虚乌有。徐悲鸿对赎买回的画卷补写初跋(1938年题写,1948年重录)、添写二跋(1948年题)、三跋(1949年题),又邀请多位好友社会名流鉴赏留字,此举是借社会名流声望,以显示画卷是真迹的用意。以上当然是L先生的一家之言,把《八十七神仙卷》真假与流传故事,演绎的更加扑朔迷离。
收藏界或有多件不同版本的《八十七神仙卷》,这不是什么奇怪事情,多版本《八十七神仙卷》来源不外有几种情况:一是古代书画复制手段落后,作者创作多件内容相同作品,当然件件都是真品,不是专家拍卖站台常说什么孤品;二是历史名作都被后世书画家作为临帖摹本,或创作参照样本,即便吴道子创作《八十七神仙卷》,也有取材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宋画第一”的线描大师李公麟,也临摹过《八十七神仙卷》,元、明、清历代画家都有临摹《八十七神仙卷》,还有为白描画本添色加彩的;三是吴道子为皇家画院专职画师,专事绘神画佛,所绘神佛造像是皇家认可的佛界标准,颁为建造庙宇神佛塑像的粉本(即施工图纸)。徐悲鸿收藏《八十七神仙卷》或是这类粉本,所以无装裱、无字、无款、无印;四是历代都有造假牟利,名画名作是造假首选,社会并不少见。以上来源各类版本混迹民间收藏,或是图案相似画名各异,尺幅规格大小不等,其中有是真迹,有是摹本印本,有是落款有是无款无印等。为了方便叙述,进行比较,列举以下几种版本,并以每段起首两字作为版本简称。
徐本(图1):即徐悲鸿纪念馆藏品,材质绢本,画幅规格纵30cm,横292cm,无作者款印,卷本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题跋,无历史收藏印记。
辽本(图2—3右):即上述《八十七圣仙像》卷本,材质纸本,画幅规格(最大一件)纵49cm,横805cm,落款吴子刺等,卷本有契丹文字题跋,印记不详。
馆本(图4):南方收藏家L先生艺术馆收藏,材质绢本,画幅规格纵41cm,横505cm,落款吴道子并钤印,卷本有齐白石、徐悲鸿等题跋,有明清收藏、大清皇帝御览、石渠宝笈等鉴藏钤印。
宋本(图5下):即宋画《朝元仙仗图》,美籍华人王某收藏,材质绢本,画幅规格纵45cm,横580cm,无款名,卷本题跋印记不详。
彩本(图6左):H城某艺术中心收藏,材质绢本,画幅规格纵137cm,横1631cm,是所知尺幅规格最大版本,卷本有吴道子署名,历史钤印与传世信息不详。
唐本(图7—12):民间收藏纸本类尺幅规格较大版本,画幅规格纵75cm,横1150cm,作者吴道子署名并钤印,宋徽宗题首“八十七神仙图”,题跋与钤印以下再作说明。
对以上列举的六种版本,筛选排除已证实与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无关卷本,例如已有P先生对辽本作者、画名、创作时间等作了解读,并称辽本是徐本的祖本。宋本《朝元仙仗图》,历史上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作权威鉴认是北宋武宗元作品,《朝元仙仗图》画面布局较为疏朗,人物造型与徐本雷同,附有人物标签。
馆本是L先生艺术馆藏品,称与徐本有历史流传交集,L先生所述徐悲鸿两次买《八十七神仙卷》,是买了两个不同版本之说,依据尚显不足,馆本图面与有关传世印迹等历史信息有待获得详细资料考证。
散落社会的民间收藏其它卷本,因笔者掌握资料有限,在此不作评价。值得一提是彩本《八十七神仙卷》(图6左),是白描版本(图6右)再创作,更具艺术表现力,尤在服饰色彩花纹方面,再创作的画面观赏效果更为传神逼真,绢质彩本的画面之美、尺幅之巨超越了其它版本,是一件稀有珍品,但有个别人物与吴道子笔下仙女造型略有差异(图6中头像放大图),吴道子画风体现了唐代妇女以胖为美标准,所绘仙女个个是身段微胖,体态丰腴,气质雍容,脸型圆润。
最后介绍唐本,唐本是创作时间最早、纸本类尺幅规格最大卷本,唐本鸿篇巨制的画芯部分高为75厘米,长约800厘米,展开画卷可见,天地相融,苍穹无际,群仙相会,神采各异,威武护将,花容玉女,腾云驾雾,霞光四溢,人间凡世,祈望归去,梦中幻景,尽收眼底,气势雄伟令人震撼,众神浩荡顿生敬畏,无愧为惊世瑰宝,传世神迹。
对《八十七神仙卷》的画面描述,仅以语言文字已不能尽意抒怀,以下奉上全本图样(图7)与局部片段供欣赏(图8—12)。
当代许多人听说《八十七神仙卷》,是从徐悲鸿志在必得、失而复得的收藏故事知道的,对徐悲鸿藏《八十七神仙卷》,美术界有作者与断代争议,某些权威大咖认定徐本是晚唐或宋代作品,直白说就是否定为吴道子作品,本文把徐本与唐本对比(图13—15),画面内容几乎一致,徐本是精确临摹唐本的缩小版本,徐本虽然不是真迹,但是源自吴道子创作手迹,对徐本断代之争可以画上句号。上述契丹文化研究者P先生认为徐本是以辽本为祖本创作的,以上图2、图3、图5画面与徐本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差异,何况唐本创作年代早于辽本与宋本,当然是先有唐本及徐本,几百年后才有辽本,如说两者谁是祖本,只能是徐本为祖本。
吴道子对画坛贡献,不仅是创作了线条流畅、描绘精细、构图奇丽的《八十七神仙卷》等代表作,而且作品与画艺深刻影响后代画师,后世有关神佛作品不论叫什么画名,神佛造像与衣饰场景似有《八十七神仙卷》形影,吴道子当之无愧被膜拜为画坛祖师。
在《八十七神仙卷》多个版本中,唐本是附载历史信息最丰富版本,卷首有宋徽宗赵佶(1082 -1135年)瘦金体题写的“八十七神仙图”(图15上)六个大字,落款以花押体签名。据悉宋徽宗为《八十七神仙卷》题首不止于一件,有称“八十七神仙图”,也有称“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画名是不是宋徽宗起名尚无定论,但宋徽宗题首足以推翻上述专家称“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起名的错误观点,以及叫此画名都是造假的胡言。徐悲鸿是画界巨擘,精通中外美术史的名人名作,《八十七神仙卷》的画坛地位江湖名气,徐悲鸿必有耳闻未能目睹,故在见到画后立即数一数是不是八十七位仙人,求证是否为吴道子传世画迹,徐悲鸿定名“八十七神仙卷”是恢复历史原名,专家却把恢复历史原名当作是徐悲鸿的原创。
书卷后跋(图16下)颇有意外,笔者感觉不对劲,发现是古书画装裱极少见的错版,即跋文与画芯张冠李戴。后跋题字从右至左,有初唐虞世南(558—638年)、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初唐诸遂良(596—658年)、唐代张旭(685—759年)、五代阮郜(生卒不详,约900—960年期间)五人题字。吴道子(680—759年)属盛唐时代,前三人离世吴道子还没有降生,第四人张旭与吴道子是同代人,第五人阮郜晚于吴道子二百年。以上五人跋文写于一张纸,绝无可能是吴道子作品跋文。从跋文内容看,虞世南题写的“莫逐有缘”,李世民题写的“木鱼声起梵音长”等文意,是描写禅意心境与佛堂道场的法事场景,显然与《八十七神仙卷》天上群仙荟萃的画面内容没有多少关联。
画卷装裱差错常见有题跋人物被颠倒时序,即在装裱拼接,把先题字的摆在后面,后题字的摆在前面,跋文张冠李戴是极少见的另类差错。此卷或是宋徽宗题首后,宫廷装裱在全卷拼装时,错拿了别卷跋文,只有在宫廷装裱处摆放有皇家收藏书画题跋多个纸卷。装裱技师拿错导致跋文张冠李戴,即使后朝发现错位重新装裱,也是木已成舟无法找到原跋纠错,只得把错装延续下去。
唐本《八十七神仙卷》画芯有十多枚钤印(图17),唐宋高古书画一般都有数十枚印迹,唐本钤印虽不多,但不缺传世轨迹印证,有作者名款“吴道子印”,宋徽宗“双龙”圆印、“御书、宣和、宣和中秘”鉴藏印,南宋“内府书印”,元鲁国“皇姊图书”,自元代往后印迹出现历史断点,再续接清乾隆时期,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隆辰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社会名流与书画名家的鉴藏印迹稀见。鉴此情况或是皇家收藏敬畏神佛,节制钤印保护画面;或是画卷至宝被深藏不露,秘不示人,见识到的圈子与传世易手的范围极小。另在画卷右端天头粘贴的签注看,写有“松禅斋传世珍品宝藏 觉一法师鉴”字样(图17右),以此线索或可揭开画卷钤印与传世断点的历史秘密,签注表明《八十七神仙卷》曾从皇室移驾佛门,由僧人秘藏寺庙,远离朝廷战乱纷争,清乾隆时期入宫呈送皇帝鉴赏钤印,皇室尊为佛界珍宝,故在唐本并无“石渠宝笈、宝笈重编”等列入清宫书画著录钤印。由于年代久远,签注标明的松禅斋与觉一法师详情,目前尚无资料可考。
民间收藏《八十七神仙卷》此类多件画本:一类是宋、元、明、清画师署名摹本;一类是无名款画本、粉本、印本;一类是吴道子名款卷本,署名样式有吴道子、吴道玄、道玄吴道子等,加盖有吴道子印。古人署名有姓名、字号,使用多枚私印,难以落款样式鉴认真假。笔者研究对比了徐本与唐本,认为徐本是描摹最逼真,还原度最高的版本,是尺幅规格最小版本。如把徐本与唐本按实际大小摆放一起,徐本(292×30厘米)、唐本(800×75厘米)两者之比约为2.5 :1(图18)。虽是画卷尺幅规格相差很大,但画面布局、人物形象保持一致,笔者看过其它类似画卷,有的人物画的变形走样,何敢说是吴道子画迹,一千多年来有多少画坛高手摹画《八十七神仙卷》,都因为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复杂,线条繁缛,难度不可逾越,画技无法企及,画不出吴道子作品的风格神韵。
《八十七神仙卷》是先祖神迹,中国美术史上巅峰之作,古代文化艺术的无价之宝,百年以来相继发现了《八十七神仙卷》徐本与唐本,图样高度一致,这不是什么巧合,都是古代文明的真容再现,徐本与唐本相互构成证据锁链,徐本揭示唐本的历史存在,唐本证实徐本的创作年代,不由佩服徐悲鸿大师的远见与眼力。对《八十七神仙卷》的赞美与评价,谁都没有徐悲鸿大师说的好,“此卷规范之恢弘,岂近代所能梦见,此皆伟大民族,在文化昌盛之际所激之精神,为智慧之表现也”。“抑世界所存中国画人物无出其右,允深自庆幸也。古今画家才力足以作此者,当不过五、六人,吴道玄(子)、阎立本、周昉、周文矩、李公麟等是也”。对古代画师徐悲鸿了如指掌,点名仅数人有此才力,自徐悲鸿起往后看,当代画家有才力者尚未寻见。徐悲鸿仅见是自藏手卷本而无比感慨惊叹,还没有见到气势更为恢弘,画艺更高一筹的长卷唐本,如见更为膜拜,大师为之倾倒的这一历史巨作不可能虚无作者,如有认为唐本不是吴道子作品,徐本不是吴道子画迹,不仅是侮辱徐悲鸿大师,而且是拉低自己智商。
历史具有惊人相似的轮回,《八十七神仙卷》过去隐身寺庙,现在藏匿民间,如果画卷会说话,将告诉你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承受的寒来暑往,雨雪风霜,躲避的水火之患,兵荒马乱,幸有神灵护佑,保存完好如初。画卷过去怕官府兵痞,强盗劫财,现在怕现身民间,专家打假。呜呼,这是时代的悲剧,古物的不幸,但不是《八十七神仙卷》的个别遭遇,是民间数亿件古代艺术品的共同结局,民间古代艺术品期待被社会所识,得到精心保护,传承子孙后代,绽放中华文化艺术珍宝的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