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00后快消业务员奔赴一线市场,这些人到底该如何管??
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甚至00后奔赴职场,快消行业一线业务员也正被这帮“年轻人”取代。
这些年轻的业务人员到底该如何管?这些人很聪明,也非常愿意学习,愿意改变,但就是没有经验。同时,也缺乏耐心,也不喜欢被管教。
过去针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很多企业要么找外部老师、销售专家,或者让优秀的办事处经理作为内训讲师,给一线业务人员上课,但实际上,这些做法都已经很传统了。作为一个规模性的品牌企业,必须要学会建立“平台思维”,管理年轻人。
关于培训,如果只是单纯地说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这些只是让他们了解公司,是一些概念性的培训。只有让他们了解客户,说服客户,才能拿到订单。因此,上述的培训只是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而已,并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技能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哪里?我并不认为是在管理者身上,反而是在他们自己。因为当一个群体足够大了,群体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套路的方法是请老师讲、培训师讲,但这些都很难真正解决业务员现实当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随着商业的发达,如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渠道,变化非常快。光一个餐饮渠道就可能延伸出很多的消费场景。同时,一线业务员还面临着网吧、食杂、超市、020、社区团购、校园等各种各样的渠道,如果光靠固定的范式培训,很难搞定。
因此,“平台思维”的培训是:搭建一个舞台,构建一个体系,让解决问题的“高手”员工分享方法;同时,让员工之间进行情景演练,让问题在模拟演练中找到最恰当的方法。
整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每天都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如何让一线业务人员快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每个管理者需要思考的。
-01-
分享文化:
让身边优秀的人,告诉你该怎么办?
关于分享制度,我的做法是“逢会必分享”,大会大分享,小会小分享。具体如何做?
每季度的地区经理大会,每次大会有人分享,轮流制。每次分享的人由上级指定,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地区的优秀案例。比如某地区的业务员开发了某个地方的连锁加油站,一年销售水十几万件,你是如何开发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每周的大区经理会。周会的第一个事项便是大区经理做分享,并且是轮流制,不是挑选制,轮到谁,谁就分享区域里的成功案例。
办事处的每日早晚会。办事处经理组织,每一次晨会晚会都必须有人分享。这个分享不是轮流制,主要是城市经理根据某个业务员前几天的工作表现突出,指定分享。
建立分享制度能够带来的好处:
第一,建立分享人员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既然是上台分享,肯定是优秀的;
第二,锻炼分享人员制作PPT、演讲的口才、逻辑思维能力等,分享的人需要做很多准备,在准备中提炼自己的方法论,对以后晋升做管理者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通过分享下面的业务员也很容易学进去。他会想“就是我身边的人,他竟然用这种方法搞定了客户,那我也要试一下”。
如果是管理者去讲类似的销售方法或技巧,员工肯定会想,你能搞定是正常的,你比我们厉害多了,当然能搞定。业务员间的分享,水平相等,更容易产生共鸣、共情。
我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试过:抽查业务员,复述拜访八步骤的具体动作,结果连续抽了两个人都错了。所以一般领导讲话,员工能听进去20%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同事之间的分享,相对容易听进去。在分享过程中,不仅让业务员的能力得到提升,还不会让日常的会议很无趣。
具体分享什么呢?简单来说三步:
第一,你遇到什么问题?
第二,你是怎么解决的?
第三,呈现结果是什么?
举例:1. 一位业务员分享他服务的一家终端小店,过去3年一直用的是饮料小冰柜,但通过12345步努力,最终换了一台大冰柜,并且摆到了最好的位置。
2. 一个新品上市铺货,正常水平,一位业务员一天能铺10家门店,而一位业务员一天铺了30家门店,他是怎么做到的,可以上台分享。
建立分享制度时,我建议是不要按销量为标准,而是某个具体的事。比如一位业务员当月业绩增幅达到了150%,如果让他分享很难讲清楚。因为业绩有非常多的影响因素,有新品、有天气、有新开发客户等各种因素叠加,甚至也有可能因为指标分配不合理等。
销量增长是一个一连串的事情叠加的最终结果,可能业务员自己都无法很好的总结。而面对一件具体的事,具体的方法更实用。
另外,针对办事处一线业务人员的分享,不建议使用轮流制,而是谁某件事做得好,谁就上台分享。分享不是被逼的,要建立“抢着分享”的风气。
-02-
演练文化:
让问题在情景演练中做到最佳方法!
一线业务员每天都会碰到很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如何把这些不确定的问题有效解决,我认为最佳的方法便是情景演练。把在一线市场面临碰到的问题,在办公室内部以0成本方式演练一遍,甚至几遍。
演练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成本,在外面碰到问题没有解决是需要成本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以及最后影响销量的达成。
举例:没有经过训练的业务员,他到客户那里张口就会问:“老板要不要进货?”虽然问法没毛病,但老板通常会回答“不要”。
上门推销,往往很多人会反感,老板的潜意识答案是“不要”。这种拿订单的成功概率可能只有1%。
但另外一种简单的方法,什么都不用改变,成功的概率可以提高20%:走进终端,先看商品库存,然后找一个库存最少的产品,然后问老板:“老板,果粒橙只有1箱货了,您看是订3箱还是5箱?”
业务员问老板要不要货,他可以选择不要。但是如果问他要3箱还是5箱,大部分老板的选择会是少来一些。所以你问要不要,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个陷阱,给了一个老板选择不要的权利。
上述,一上来就问“老板要不要货”就是没有经过训练,不知道套路的业务员,碰到什么样的情况,用什么方法应对,完全不知道。
一线业务员在日常跑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比如今天老板不高兴怎么办?店员说老板今天不在,难道就走了吗? 那这一趟不就白来了。老板不在,有没有办法也订到货?
演练的目的便是把老板不高兴的办法,老板不在的办法,等等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前在办公室演练,最终变成确定性答案。
演练的原理就像运动员一样,篮球职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打球时的动作完全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比如业余运动员背身单打,99%都会往一个方向打,你可能是为了掩饰真动作做的假动作,但是你的假动作实际上掩饰不了真动作,甚至成不了真动作。
因为你没有经过刻意训练,业余的都只会往一边突破,不会想办法,或找时机两边突破,只有职业运动员才能做到。他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他在场下经过千百次的训练,把每一个动作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都练得滚瓜烂熟,上场时的条件反射,他会有一百种应对方法。而业余运动员通常只有一种,这就是训练的重要性,把每一个动作练成肌肉记忆。
回到一线业务员销售技巧层面,演练是将实战方法形成肌肉记忆,当你走到店内,就不会直接问老板要不要进货,而是根据老板的各种临时突发情况,有一百种应对方法可以脱口而出。
关于演练制度,我的建议:前期先做一段时间的热身,先让大家感兴趣,以办事处为单位,每周一次,让业务员提前将这周在市场碰到的问题进行汇总,扮演店老板;另一个扮演业务员,情景演练。自由发挥,一起思考对应的沟通话术。
另外,城市经理将可以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并归纳。整理出业务员碰到的频率最高的问题,让业务员定点演练,逐步提炼最佳的应对话术,最终制定一套标准的动作或者教材。
-03-
赋能思维替换管控思维
通过分享和演练,将好的方法技巧和好的应对措施,提前在办公室内让业务人员在交流沟通中掌握,等真正上市场后才能水来土掩,兵至将迎。这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平台赋能思维,而不是传统的管控思维。
在我看来,铺新品、做活动,开市场,都是水平式增长,虽然增长明显,但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不低。怎么能够在成熟市场中,以最小的成本提升业绩呢?最好的办法便是提升业务员的能力。
而提升能力的最好培训便是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通过分享制度和演练制度,让95后、00后这帮年轻一线业务员,发掘潜能,挑战困难,发现乐趣,成就自我!
作者简介:潘利华,太古可口可乐销售运作经理,得到大学第零期学生。15年以上的可口可乐销售管理经验,熟悉快消品市场布局,策略制定,团队管理。善于市场洞察,善于团队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