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辉亮丨《感谢贫穷》的思想,又该何去何从

依稀记得读大学时,参加辩论赛时的场景,面对贫穷是否应该感激。当时是反方,我方观点是“面对贫穷不应该感激”,最终我以“不是贫穷成就坚强,而是坚强的人没向贫穷低头”为主轴观点赢得了那场比赛,赢得了那年度的冠军。但多年后的今日,经历过创业的磨难、承受生活的重压、熬住体制带来的责任,才真正感触到感谢贫穷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我是个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苦难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成长的标签。我已经是一名干部,我还没有走向富裕,但我确实通过教育脱贫,但回头看过走的那些泥泞的苦难,我着实恨透了。苦难就是苦难,何时苦难变成我们要追求的精神家园?我们磨炼自己是因为太多的苦难是无法躲开。以前我很钟爱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自己成长的到一定阶段时,逐步发现,穷人家的孩子确很有可能早当家,但当的依旧是“穷”家。猛然回头发现,这样坚信的一句话只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罢了。

一段时间后,接触越来越多锦衣玉食的富一代、二代甚至三代,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比你富有的人比你更努力”,这让我全方位的恐慌。那些富人家庭的孩子享受教育方面的优越性,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所不能相比的。我似乎能看到这种优裕家境孩子未来上985高校的理所当然性。这活生生的给了我一巴掌。这让我们这些大部分在深山中没有走向清华北大的巅峰高校,却也通过教育走出大山的年轻一代们伤的很深,让我们更加感知到阶层固化的速度,已经让我们望尘莫及。

《感谢贫困》的主人公,河北贫困学子考上水木清华,我们为她点赞,也为同等类型的寒门学子喝彩,但我们点赞的不是你感激贫困的态度,而是寒门学子自强不息的人生格局。同样我们应该理性的听到在掌声消尽的背后,却会若隐若现听到太多哭泣声。大山里面,有多少寒门学子,无论多么努力,拼了命的挑灯夜读,也只能普通本科,走向985高校的几率远远低于那些祖辈、父辈们比我们优裕的家庭。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家境优裕的孩子考上清北人们并不稀奇,而一个贫寒子弟考上清北立即万众瞩目的原因吧。

“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我们深知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我的孩----梦秋,父亲不愿意看到在这种阶级分层越来越固化的当下,让你认知到自己面对发展瓶颈的绝望。我唯有在落后的家境中,在无法躲开挫折的背景下,爸爸会努力挑高自身的肩膀。倘若日后,需要站在为父肩膀看未来时,为父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为你克服贫困家庭元素给你带来的顽固影响。

贰零壹捌年零柒月叁拾日于湖洋

作 者 简 介

袁辉亮,男,2014年大学毕业后任两年大学生村官,2016年后是一名基层干部,工作之余,喜欢旅行和写作。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