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一言难尽说志愿/朱良启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从教多年来,特别是到高中任教以来,帮学生“解惑”多了一样内容:指导学生填高考志愿。每年高考分数一揭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所有达线考生的家庭便由考前的紧张备考转入到很费脑筋的如何选填志愿方面。其实核心就一个:到心仪的学校,学理想的专业。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就是考分极高也不是手到擒来。我们学校去年考上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他是复习生,第一年就考入一流名牌,可惜一学期下来,对所学专业很是不感兴趣,索性退学再考。虽说又考入了清华园,却浪费了一年时间。

类似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一个小数字,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和学生不了解如何科学报志愿,缺乏对所报学校和所学专业的理解,用术语说就是“信息不对称”。同时家长对孩子的爱好缺乏了解,包办志愿、强迫孩子选填某校某专业;而很多孩子由于在上高中期间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缺乏自身职业规划,如果再缺乏懂行的专业分析指导,很容易盲报志愿,结局不是滑档就是后悔报错了专业。2017年我班小魏同学理科考468分,当年本科线412分,按他的分数能走掉一个不错的二本院校。志愿填报结束前的多天我都在学校帮学生选志愿,但他却迟迟未来,在填志愿的最后一天下午,他来了,打电话找我帮忙,我已人在外地,便在电话中告诉他选填志愿的一些方法,他便自己填了。结果我们班413分的赵同学经我指导都被录取到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小魏却没被任何学校录取,在填报征集志愿时,他也没告诉我,又自己填了就走。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学校也没考上,只好重来一年。

多年来因为我对校对人分析细致全面,帮助数百高考学生选填过志愿,包括我自己的学生,亲戚邻居熟人的孩子,也有不知从什么渠道听说慕名而找上门来寻求帮助的。结局总体让大家满意。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的,更不像某些嗅到商机的人或公司,把填报志愿渲染的神秘兮兮,借机推销什么志愿卡,一对一服务等等,动辄要价几百上千甚至上万元的。我有一位文友花了1500元请教了所谓的专业人士,半天听得糊里糊涂,还不好意思多问,最后还是回家和孩子商量自己填报的。据他自己说1500完全是白花的。

每次面对所有找我帮忙的学生和家长,我都让他们别急着找学校,而是先详细和学生做一番深谈。问清学生内心真正喜爱什么学科,目前高校学科一共分为十二大类: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哲学、历史学。总有一类是他最想上的。我明确告诉学生各个学科的大概特点,除了智商上的要求外,做医生的对病人要有爱心,做教师的对学生要有耐心,做会计要做到面对大笔人民币毫不动心,哲学的枯燥,历史学的寂寞,理工科的创新意识,法学的正义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只有对某学科感兴趣,才愿意主动学习,找到人生的追求。我在当年填志愿时,选了自己擅长的中文历史学科,父亲看到有专门在淮北市招收的数名定向外语教师名额,就坚持让我填在志愿里面。我是很不情愿的填了,结果偏偏就是被文科中我最不愿意上的师范学院外语专业录取。虽然在求学期间我也很努力,毕竟天赋兴趣等原因,我始终没有成就感,反而是公共课中的党史、法律等,我轻松就能考到九十多分。毕业后一上班,我就申请教语文课,师生都感到快乐,取得了很多成绩。“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家长和学生因专业发生争执时,我总是劝家长做出让步,说到底,是孩子上学,不是家长上学。

待专业搞定,我会根据孩子的分数排名选相关学校。为何注重排名?因为现在录取是按照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来录取的,若志愿选填过高等于白填。还要把平行志愿的意思给学生和家长解释清楚,即录取到该生时,电脑会把他的所有志愿检索一遍,够那个大学便朝哪个大学投档。还有一点在我问孩子想出省还是不出省上学时,家长和孩子之间常常发生冲突,大部分孩子因为上高中几年都是待在家里,没怎么出过门,很想去远些的地方上学,能见些世面,也能摆脱家长的控制。而家长出于安全、好照顾等原因多让孩子选择离家近的学校,我一般尽量平衡二者的关系,可以远些但不必太偏远,但劝家长要让孩子大胆闯荡远方,这样会迅速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一些非分数因素搞定后,我按照冲、稳、保的原则选择学校。冲有些撞运气的性质,参考前几年的各校投档分数,在该生排名的前几百名里选两三个学校,主要是冲着心仪的学校去的。稳是在该生排名左右,特别是下面几百名里选学校和专业。保就是在该生排名后七八百甚至上千位的学校里选志愿,主要选自己最喜欢的专业,确保有大学上,不至于滑档。选好以后再一个一个地推敲、修定,按最合理的顺序排列,往往半天才搞好两三个人的志愿。

以上这些,还真不是平时忙于生计的家长,不谙世事的孩子所了解的,确实需要老师予以帮助解决。妻子看我忙碌甚矣,作了如下总结:“钱钟书说过一句俏皮话:‘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你帮学生填志愿很像给人说媒,要知己知彼,知生知校,才能撮合到一起,过上幸福的日子。多年来你说成功了这么多对,只是没吃上谢媒的鲤鱼。”我闻此言大笑,感觉妻子的比喻有道理,但是她没有体会到扶植后生成功的成就感和快乐。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 ,男,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290余篇,80余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