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老子反对儒家仁义?(下)
中国古代哲人们已经认真探索人类的终极追求,探索人间的理想国如何建立。
庄子描述理想国是:“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就是说,君王如同树的末梢,随风飘荡,百姓如同野鹿,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食草,不相妨碍。
老子在“大道废,有仁义”的前面一章描述的正是人类的理想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人类社会分为四等,理想国是第一等。这个时候,百姓不知道有君王的存在,但社会井然有序,人们自然互相协助,但不会有居功的意识,对天下的老人都当成自己的老人来孝顺,把天下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他们都遵循天道法则,互不伤害。人们不需要首领,天道法则就是唯一的首领。
《易经》乾卦“用久,见群龙无首,吉。”今天群龙无首是大凶之象,远古群龙无首是大吉之象,社会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经》和《道德经》二个文化系统不谋而合。这是学习文化的好处,我们可以看得很远。
第二等的国度,有仁君存在,人们赞不绝口。儒家子弟一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但老子和庄子一定沉默不言,忧心忡忡。德已经下衰,更坏的社会就会出现了。
果然,人们不再赞美自己的君王,而是道路以目,不敢讲心里话,只能从眼神中读出哀伤。后世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描述这种恐怖的社会。这是第三等的国度。老子说“其次,畏之”,十分形象。
“其次,侮之”,就是第四等的国度,天下大乱了。
老子对国度的四分法之精辟,与后世的法国启蒙思想家雅克·卢梭十分一致。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就是天道法则衰落的开始,仁义被人们高唱,仁君被传扬,只要人们心中开始追逐外界的五色五味,平静的心受到外界信息的控制,残酷竞争就不可避免,最终愈演愈烈。
老子时代无休止的战争,社会的极度不公正就是常态,这正是老子担忧的。
陈鼓应引冯友兰的话说:“'大道废,有仁义’,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不仁不义,只是说在'大道’之中,人们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
庄子用一个比喻来说:“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仁义”只是鱼口中吐出的湿气,靠这点湿气是无法活下去的,只有回归大海,鱼才能自由自在,大海才是鱼的归宿。
老子反对仁义,是因为仁义的不可靠。人性的纯朴失去了,欲望追逐无止境,结果可悲。只有追求天道法则,让纯朴之心回归,理想国才能出现。
老子对理想国的要求比儒家的理想国要高得多,这就是《道德经》与儒家经典的本质区别。
站在今天的角度,人们无疑更喜欢老子的学说,喜欢天道法则,喜欢天性的自由自在。博爱精神无处不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似乎更与老子的自由自在、天然博爱的方向一致。
老子关于仁义的话有点刺耳,但心是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