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周五 | 揭掉婚姻的《面纱》,发现了三个问题
今日豆瓣评分8.2分,1498人评价
W.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1915年,他的杰作《人性的枷锁》问世,1919年《月亮与六便士》的出版确立了他作为长篇小说家的地位。毛姆被公认为20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
1.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想一想真是好笑,我竭力去喜欢那些讨你喜欢的东西,忍受折磨也要对你隐瞒起自己,实际上我并不无知粗俗、不爱传播丑闻也不愚蠢。我知道你何等害怕智慧,使尽我所能让你觉得我是个大傻瓜,跟你认识的其他人一样。我知道你嫁给我只图一时利益,我是那样爱你,我不在乎。
2.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3.有人从鸦片里寻求道,有人从上帝那里,有人投奔了威士忌,有人想从爱情里寻个究竟。而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凡经典小说,大都有个共同点:用复杂的人物讲述简单的故事,在简单的故事里又能深刻地剖析出复杂的人性。对于向来以犀利辛辣风格见长的毛姆,更是如此。
《面纱》就是这么一部情节简单,人物复杂的小说。为此,毛姆在前言中坦陈: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需要逐渐适应我慢慢演绎的故事框架,他们都来自于我在不同的环境下早已熟知的人。
而毛姆的高明之处也在于,让读者明知这是虚构的故事,却又真实到让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无论是人物的性格变化还是故事的走向,都过渡得自然而然,书中大段的对白和心理描写,能让读者瞬间入戏。上次读小说有这样的感觉还是作家薛忆沩的短篇集《出租车司机》。两位男性作家对女性心理的把握相当精到。
小说的基本情节在图书简介里已经很清楚,在此主要聊聊由三个主人公的关系引出的三个问题。
一、结婚是到一定年龄就必须要做的事儿吗?或者说是不是过了一定年龄就再也没有可以与之结婚的人了?
在我们国家,长辈常以过来人姿态教导后辈的一句话是:在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年龄的事儿。100年前的英国父母也这么认为。对,这部小说正是毛姆1920年游历中国后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出的。整整一百年,跨越两个国度,还是熟悉的味道。
后一个问句,也为催婚、逼婚这些概念提供了广阔的存在空间。又因为主要针对的是女性,所以“剩女”这个词得以大行其道。因为,因为有生育功能的限制啊:“还不抓紧?!46岁以后就更年期了!”由此,前段时间某女星关于“子宫的存在不是为了生育”的言论一出即稳坐热搜第一名。故事中的凯蒂,也是在母亲的催逼与自己虚荣心的驱使下匆忙与并不喜欢的沃尔特结了婚。
二、结婚是和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都不,我要和我爱同时也爱我的人结婚。然而琴瑟和鸣出现的概率低之又低,现实往往是,只存在两种情况中的一个,而又必须要完成结婚的任务,可怎么办?那就看爱的一方能否有让原本不爱的另一方爱上自己的福气了。在《面纱》中,这点福气也是不存在的。
婚姻是互动的关系,只有一方付出感情,关系必然失衡。“骄傲贯穿了她的全身,与此同时又对一个爱自己爱得如此卑贱的男人表现出一种淡淡的蔑视。”于是孤僻的沃尔特爱上喜好热闹的凯蒂;婚后的凯蒂爱上已婚的汤森,成为情人后意欲离婚与汤森“真爱”到底,万万没想到汤森不过是逢场作戏只为自己利益考量的“伪君子”。
三、人会因结婚而改变吗?
也会,也不会。改变的,有因相爱而变得越来越好,也有因不善处理其中关系而变得越来越糟。没有改变的,并不会因为对方的人品好、爱自己,就会被感动,由不爱变为爱;也不会因为对方的诸多缺点甚或恶劣的品质,让爱主动消失。虽然,很多婚姻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于是,沃尔特爱得高傲又卑微,对凯蒂;凯蒂爱得热烈又愚蠢,对汤森。
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可以引申出各种值得讨论的答案。动动脑筋,再品下现实,会发现,生活其实并不简单。《面纱》看似写婚姻、写爱情,但作者毛姆要揭示的远远不止情爱,他通过女主凯蒂的心路变化历程,探讨了自我、欲望、自由及信仰。再往深了说,是人性的问题,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为了什么而存在的问题。
小说中提到宗教以及人的品质受到的宗教影响,也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隐约暗示了人之生存的规律。宗教不同也好,国别、人种、文化不同也罢,殊途同归,引人向上、实现自我救赎的必然是正向的思想和信念,即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益的东西。
书中的三个主人公凯蒂、沃尔特、汤森,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几乎每个人都有性格或行为的可取之处和固有的瑕疵。然而善与恶,好与坏也并非没有标准,“不好”不因为其反面彰显了“好”就证明了“不好”的存在有意义。而恰恰是因为“不好”的不会消失,所以我们更要向“好”。做恶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带来好处或利益,但对其恶果也要有承受的勇气,因为另一位毒舌作家/哲学家早有先见之言: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人要活得心安理得,终归,要过说服自己这一关。五色阅历,五彩人生,周五黄色能量日快乐!
悦读者:伊朵尔
编辑:流火
审校:秋恣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