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为什么越来越贵,将来有可能降价吗
中国无论哪个地方,房价最坚挺的房源一定是学区房。很多人都知道一件事,就是想上某某学校,必须买学区房,那么学区房到底是怎么来的那?学区房改变了什么那?
时间拉到计划经济时期,那个时候的房子不存在买卖,是由各个单位分配而来。而这个在住宅附近的房子,自然就成为了这个区域孩子上学的学校。要是不在这个学区,要是想上这个学校,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因为那个时候家长接孩子是很罕见的事情,如果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在条件可以的情况下,会让这个孩子借读。因为大家都是在某个单位上班,房子也都是单位分配,因此,那个时候住宅附近的学校,顺理成章是某个大单位或者数个小单位的子弟的孩子。那个时候不存在天价学区房,因为那个时候房子压根也不存在买卖。而这个时候学校,当然也有所谓的名校,但是差异不是那么大,也就是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也不是那么大。毕业生的差异也不是那么大,学校的老师的差异也不是那么大。一些名不转经传的小学校,也经常有惊人的成绩。
现在意义上的学区房是在市场机制成熟以后,房子私有化以后的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这个学校上学的人,不再由单位决定,而是有家里的收入决定。只要你家里有钱,能够负担得起学区房的价格,那么任何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在这个学校上学。
这个区别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分化和教育资源的分化。也就是出现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以前无论家里收入是高还是低,你是单位的领导还是单位的最底层的工人,只要是这个单位的子弟,基本上是在一起读书的。学生在一起上学,是一个老师,在一个学校,当然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家庭,会给孩子特殊的帮助。但是总体上不会差异太大。当然学校之间大致也是这样的区别。但是现在学区房最大的特点是按照财富的多寡来绝对孩子去哪所学校,当然看起来公平合理,但是实际的效果就是改变了以往学生是家长工作单位的方式进行划分,而是按照家庭财富的多少而进行分配。
以往按照单位进行分配的时候,孩子家庭收入差异很大,也就是说一个班级家里有富有穷,家庭教育的差异很大,但是老师和学校是大致相同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是有强烈相互影响的。当然学生之间有差异,但是彼此之间有沟通,有碰撞有交流。也就是说,虽然学生家庭教育差异很大,虽然学生的学习差异可能很大,但是有一点学生至少在初中阶段,是知道不同家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虽然即使当时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在一起玩,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往往在一起玩。但是至少知道彼此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穷人的孩子知道有钱人家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当然有钱人家的孩子也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相互玩的比较好的,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交朋友,处对象是也是很普遍的。
但是随着学区房的成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学校往往"同质化",也就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孩子家庭财富条件差不多。(因为学区房的原因,导致一个班级的孩子家庭财富差不多)这样最大的差异就是造成学生按照家庭的收入被划分成不同的学校,甚至会出现家庭条件和家庭情况差不多的状况。而师资力量也会迅速的分化,也就是说老师也会慢慢按照学校的水平进行划分。这样就出现了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越来越差的情况,甚至出现只要是在这所学校,就一定是某一些职业家庭的孩子的情况。最近有一个新闻,大致的意思是说,教师对家长说:"这里的学生保证没有家里卖菜的"。然后引起舆论哗然,其实我真的很好奇,舆论真的那么脆弱吗?或者做媒体的人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已经在中国普遍发生吗?其实这个新闻完全可以倒过来说,在卖菜的孩子聚集的学校,也同样不会出现官员家的孩子。这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就是学生之间发生严重的分化,分化到一个财富阶层的孩子对另外一个财富阶层的孩子完全没有接触的情况,甚至不会有机会接触到另外一个阶层的孩子。也就是一个阶层的孩子对另外一个阶层是毫无所知的。不知道另外一个阶层的孩子是什么样。
好学校的学生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差的学校的学生受到的教育资源相对就差很多,并且这样的家庭往往因为父母忙于生计,会导致没有经历关心孩子,甚至很久都不会和孩子见面,甚至不见面(留守儿童)。这个差距取决于房价的差异。而一旦家庭哪怕有一点点条件,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能力范畴极限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房子。这让差的学校甚至出现了"隐形失学",也就是这个孩子虽然没有失学,但是实际上的效果就是失学状态。差学校几乎没有好学生出现的可能性,而超级学校垄断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的名校考生。
学区房的效果现在已经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高校。程度已经比较深,范围已经比较广。一个朋友的孩子考入某名校的名专业,这个孩子从小就比较优秀,在文化课非常棒的同时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多才多艺,舞蹈,体操,书法,钢琴十级古筝十级。当我问他的孩子是不是在哪所学校表现的非常好的时候,我的那个朋友却非常淡然,说钢琴十级古筝十级,是哪所学校的那个专业几乎所有学生的标配。(我说的名专业不是艺术专业,而是一个以文化课要求高而著称的专业)。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和这个例子恰好相反,就是某三流院校,某文化课的专业的学生会弹钢琴。因此有经验的老师,直接就说这个孩子家庭一定是单亲家庭,并且是父母离异的那种。一打听,果然是这样。这所学校的老师这样阐述自己入神一般的判断依据:因为家庭条件不错,可以支持孩子学钢琴的家庭一般是不会来这所学校的。那么既然家里有学钢琴的经济基础,那么还来这所学校,一定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导致的,什么情况那,往往是夫妻不和导致孩子学业有问题,所以应该是离异家庭。
当然学区房对中国的改变绝对不会是这样简单的层面,实际上是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分布。
本人还发过一些相关的帖子,可以加一下关注,看一下以前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