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五)

伤寒论第101条辨: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原文解释: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症的症候,只要见到一两个主症的,则可确诊为柴胡汤症,不需要具备所有的症候。凡要是柴胡汤的病人,用了下法,本来柴胡汤的病人是不可以用下法的,但是医生误用了下法,如果柴胡证还在,那么就可以继续用柴胡汤,发热汗出病就好了。

小柴胡汤证,只看到有一个症状就可以开处方了,例如见到胸胁苦满,或者是默默不欲饮食,或者往来寒热,或者是心烦喜呕。只要见到一个症状,就可以,不用所有的症状都见到。就代表病邪在淋巴系统里了,如果有恶心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如果不喜欢吃甜的,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红枣拿出来,如果这人已经很胖了,就把人参、红枣这些健胃整脾的药去掉。

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病家除了柴胡汤证,还有其他的疾病,这时不能单纯使用柴胡汤,还得配合其他方剂一同使用。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这个柴胡汤证不应该下,如果误下,那么这个柴胡汤证幸而未因下而罢,柴胡汤证还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柴胡汤治。“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给后世造成很大的误解。

就是说柴胡汤是发汗的,这个“蒸蒸而振”,蒸蒸是热象,那么服完柴胡汤以后,先蒸蒸然,人感觉发烧,蒸蒸然,继而打战,“而振”,振就是就是振战,打寒战,然后发热汗出,病就好了。

这不是出汗,其实这是冥眩状态,哪有这么出汗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一个病,邪盛正虚的时候,我们吃药要中病,常常发生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咱,就是“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这是《尚书》上一句话。

所以服了药之后,有一种特殊的反应,不正常的反应,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也很吓人的,折腾人啊,蒸蒸而振,这个蒸蒸不是个好发热的样子,这个人感觉里头其热蒸蒸的,然后打寒战,完了出一身大汗。可是这样,这叫冥眩,这就是药中病发冥眩。不是说服柴胡汤都这样的。

下之后,这个要注意的。那么这个病误给下了,挫伤人的正气,体力虚衰了,可这个病还存在,这个时候与柴胡汤常发生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假设这个病人原起就是柴胡汤证,已经吃了泻药了,柴胡汤证还存在,给柴胡汤常发生冥眩,这时候你得告诉病人,不告诉他,非上急诊不可。

蒸蒸而振,出一身大汗,他就吓坏了。你告诉他这是冥眩,有这个情形这个病马上就好。这个不是柴胡汤能发汗,柴胡汤不能发汗的,这是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常有这种情形。

柴胡汤有这么一个问题,常有这种反应。人要不虚,没有这种反应,或者久不治,再者就是给吃错药了,伤人体力了,那么这个时候柴胡汤证还存在,当然得与柴胡汤,可这个时候就常常地发生冥眩状态。这个要告诉病人的,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他吃这个药,让他放心,吃这药有这种反应,可有这种反应非常地好,这个病马上就好了。

也有时候不发生这种反应,你身体不那么虚,就不发生这种反应。发生反应不要害怕。它不是发汗药,这个一般注家就根据这句话,说柴胡是升散,把柴胡也弄个发汗药,不是的,他就讲柴胡汤有这么种情形,如果下之后柴胡证不罢,可以与柴胡汤,没有问题的,但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发生冥眩状态,蒸蒸而振,然后发热汗出,但是病马上就好。

(0)

相关推荐

  • 柴胡系方剂(2)柴胡桂枝汤

    乔巴小一笔记 把中医重点整理给你看 23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 《伤寒论》读书笔记157--有恶心的感觉,兼有心口窝处(心下)胀满但是没有疼痛的感觉,试试半夏泻心汤...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57: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01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本条内容不多,但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这一条分成两句,第一句的字 ...

  • 讲座 | 痞证辨证(五)

    以下为李赛美教授外出授课的现场翻录讲稿 现做节选.分享 上期分享了痞证与条文149.155.164条,点击#专辑#可快速回顾. 全文字数:1591字 阅读时长约5分钟 我们接着前面第149条,&quo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45条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45条 0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论>:" ...

  • ​十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

    ​十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法宜)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六)

    伤寒论第47条辨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因本身的体能比刚刚的更强,刚才的阳气还只是中级强,还需要"麻黄汤"来把寒发出来,这个不用麻黄汤,常见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三)

    伤寒论第43条辨: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误用攻下法,表症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 平常太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二)

    当病进入阳明以后,就是进入肠胃了,有可能病人会有下利,或者是恶心,呕吐,或者是便秘,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还有一点点汗出,不恶寒,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攻下. 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病人还有表证,都不可以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零)

    当病人有口渴的现象,把半夏去掉,加上括蒌根,括蒌根是很好的止渴的的药,也就是消渴,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常常会用到括蒌根,我们在前面葛根汤里讲到"刚痉"和"柔痉"的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伤寒论的重心,开始讲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剂"桂枝汤",在学桂枝汤之有,先了解一下过去的剂量单位,在伤寒金匮里面的方剂都是用两,用钱,那是汉制的两,在今天我们用的是克,如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五)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用三四钱,就不得了了,生姜开三片就好了,生半夏胖子开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五)

    伤寒论第93条辨: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释: ①冒家:头目昏冒的患者.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先使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一)

    伤寒论第97条辨: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原文解释:当病人服了小柴胡汤以后,出现口渴欲饮等阳明见症的时候,表示病已经转属阳明证了,治疗的时候,必须按阳明证的治法来进行治疗. 当我们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