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一五)
伤寒论第101条辨: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原文解释: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症的症候,只要见到一两个主症的,则可确诊为柴胡汤症,不需要具备所有的症候。凡要是柴胡汤的病人,用了下法,本来柴胡汤的病人是不可以用下法的,但是医生误用了下法,如果柴胡证还在,那么就可以继续用柴胡汤,发热汗出病就好了。
小柴胡汤证,只看到有一个症状就可以开处方了,例如见到胸胁苦满,或者是默默不欲饮食,或者往来寒热,或者是心烦喜呕。只要见到一个症状,就可以,不用所有的症状都见到。就代表病邪在淋巴系统里了,如果有恶心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了,如果不喜欢吃甜的,就把小柴胡汤里面的红枣拿出来,如果这人已经很胖了,就把人参、红枣这些健胃整脾的药去掉。
但是我们要注意,如果病家除了柴胡汤证,还有其他的疾病,这时不能单纯使用柴胡汤,还得配合其他方剂一同使用。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这个柴胡汤证不应该下,如果误下,那么这个柴胡汤证幸而未因下而罢,柴胡汤证还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柴胡汤治。“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给后世造成很大的误解。
就是说柴胡汤是发汗的,这个“蒸蒸而振”,蒸蒸是热象,那么服完柴胡汤以后,先蒸蒸然,人感觉发烧,蒸蒸然,继而打战,“而振”,振就是就是振战,打寒战,然后发热汗出,病就好了。
这不是出汗,其实这是冥眩状态,哪有这么出汗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一个病,邪盛正虚的时候,我们吃药要中病,常常发生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咱,就是“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这是《尚书》上一句话。
所以服了药之后,有一种特殊的反应,不正常的反应,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也很吓人的,折腾人啊,蒸蒸而振,这个蒸蒸不是个好发热的样子,这个人感觉里头其热蒸蒸的,然后打寒战,完了出一身大汗。可是这样,这叫冥眩,这就是药中病发冥眩。不是说服柴胡汤都这样的。
下之后,这个要注意的。那么这个病误给下了,挫伤人的正气,体力虚衰了,可这个病还存在,这个时候与柴胡汤常发生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假设这个病人原起就是柴胡汤证,已经吃了泻药了,柴胡汤证还存在,给柴胡汤常发生冥眩,这时候你得告诉病人,不告诉他,非上急诊不可。
蒸蒸而振,出一身大汗,他就吓坏了。你告诉他这是冥眩,有这个情形这个病马上就好。这个不是柴胡汤能发汗,柴胡汤不能发汗的,这是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常有这种情形。
柴胡汤有这么一个问题,常有这种反应。人要不虚,没有这种反应,或者久不治,再者就是给吃错药了,伤人体力了,那么这个时候柴胡汤证还存在,当然得与柴胡汤,可这个时候就常常地发生冥眩状态。这个要告诉病人的,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他吃这个药,让他放心,吃这药有这种反应,可有这种反应非常地好,这个病马上就好了。
也有时候不发生这种反应,你身体不那么虚,就不发生这种反应。发生反应不要害怕。它不是发汗药,这个一般注家就根据这句话,说柴胡是升散,把柴胡也弄个发汗药,不是的,他就讲柴胡汤有这么种情形,如果下之后柴胡证不罢,可以与柴胡汤,没有问题的,但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发生冥眩状态,蒸蒸而振,然后发热汗出,但是病马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