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10句经典,帮你找到人生的道法门,建议收藏与诵读

此时此刻的你,

是不是,感觉到特别的迷茫、焦虑、崩溃、窒息。

孩子不听话,生活不顺心,事业遭遇瓶颈,身体每况愈下!

就在刚才,你还委屈得不停地掉眼泪。

如果你点头了,

那么,请暂停手中的工作,歇口气吧。

咱们一起去《道德经》里面去寻找人生的道法门。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共37章,下篇为《德经》共44章,整部著作共81章,五千余字。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

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其中的10句经典,帮你找到人生的道法门: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yé )!故能成其私。

【大意】天地永远都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永远都存在。因此,有道的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吗?

【感悟】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如果常怀一颗利他的心,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我们也能够赢得他人的爱戴;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能够得到成长。如果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能够效法天地的这种德行,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公,则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百姓的拥护,那么很多工作上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大意】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中和、平衡与统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感悟】了解了大道的衍生规律,懂得万物都是在大道中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顺应大道规律,就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与祥和。从而领悟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只要我们不计较得失,不贪图小便宜,那么痛苦和烦恼自然就少很多了。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 yǒu ),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走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事理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事理,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感悟】这一句,热爱旅行的人,初读的时候是不认同的。肯定会质疑:“不是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早在三年前,我就一直计划着要自驾去西藏,去那个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但是,每次假期总因种种事情耽搁了西藏之行。起初,一直耿耿于怀,心烦意乱。这段话读得多了,慢慢悟出点事理来,也就释怀了。如果修为够了,像老子那般在草房里打坐,也能感知天下事。西藏之行,最终也还会去的。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意】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不妄为,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而治。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感悟】追求学问要日积月累,做到博学多才;修为修德要做到逐渐减少妄念,修正自己犯过的错误,清静无为。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大意】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后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求生做得太过度了,酒肉餍( yàn )饱,奉养过厚了。曾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虽凶,却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刃虽锋利,却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感悟】这是我读到过关于生死的理解,最为至高的解释。过度求生,无异于揠苗助长。善于养生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意】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乐于居于百川之下,所以能够成为千百河谷的统帅。因此君主想要领导人民,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身后。因此,有道的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拥护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感悟】不争之争。作为一个领导,若能领悟到天、地、人融会贯通的道理,爱民如子、爱下属如亲人,哪有属下不拥护爱戴他的呢?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大意】当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身体十分柔软灵活的;当他死后,身体就会变得枯槁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也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就会变得干枯萎败了。所以坚僵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招致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致砍伐摧折。因此凡是坚僵的往往处于劣势;柔弱的则往往能处于优势。

【感悟】理解了强与弱的道理之后,我们不仅是在为人处世方面要自甘示弱。在保养身体方面,还要做到筋骨柔软。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对于攻坚克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了;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这样做。

【感悟】都说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这个“一律”就是这个家庭里面总有一个内心强大却常常自甘示弱的爱人。一个家庭中,妈妈越温和儒雅,孩子越懂事听话;妻子越柔情似水,丈夫的事业就红红火火;子女越柔和孝顺,老人就越慈爱。甚至,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时,你理性地化为水,他射出来的毒箭也就没有要害的靶心可击中了。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 qì ),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死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意】大仇怨虽经调解,总还是留有余怨的,那怎能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呢?因此,有道的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不分亲疏,却常常伴随着有德行的善人。

【感悟】老子的一生都在做着许许多多以德报怨的事情。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有老子对他的弟子庚桑楚的感化,以及他劝诫儿子李宗当以丧葬之礼祭奠曹国死亡的士兵,从而感化曹国国君主动罢兵,让曹卫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意】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感悟】爱出者爱返,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尽自己能力去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那么,你所追求的一切自然而然也就在你不经意间就拥有了。

(本文的原文及部分译文参考借鉴了老子著、任犀然主编的《道德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