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和套格套 :民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民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孟和套格套

孟和套格套简介:现在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展览与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内蒙古大学硕士、并修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曾访学蒙古国立博物馆、日本学艺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以及日本立正大学等地。

“民具”,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用具的统称,是特指民俗学物质文化的新学术概念。在现代社会学科意义上,民具概念的提出者与相关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当首推日本学者。但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里,这一概念的运用或许有所不同。

我国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里,习惯用“民族民俗文物”来涵盖所谓“民具”。近几年来,则开始使用“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但这些概念及其范畴,既互有交叉,又各有侧重。首先,我们必须理清在中国民俗学研究领域里,所谓“民具”的研究范畴。在日本的民具概念中,民具所有者的社会所属分为 “未开发社会与文明社会”、“上层社会与基层社会”①。

FOUND MUJI IN CHINA展览 .上海  乐艺会资料

以此观点来探讨历史悠久、地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民具,就必须重新界定和审视其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现状。钟敬文先生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上、中、下层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②。宫本常一认为,“一切在未开发社会里制作和使用的土俗品被称之为民具,那么也可以延伸为一切在民众社会里制作和使用的土俗品就是民具”③。
涉沢敬三创办的阁楼博物馆,也发展成现在的神奈川常民(百姓)文化研究所。也就是说,民具所属的主体,就是传承着民间文化的"常民"。所以,在民俗学研究里, 中国的“中下层”与日本“常民”几乎有着相似的范畴,中国的民具文化,指的就是中下层的民间物质文化。

其次,宫本馨太郎在其《民具入门》中认为,民具乃是一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因需要而制作和使用的传承性器具。民具包括一切可能的造型物,它对于理解和揭示国民文化 或民族文化的本质及变迁过程,具有不可欠缺的意义。

中国美院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  乐艺会资料

宫本常一认为,民具是有形民俗资料的一部分;民具是人们以手工或使用工具制作的,而不是由动力机械制作的;民具是由民众基于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制作出来的,其使用者限于民众;而那些由专职匠人以很高的技术制作出的器物,通常被叫 做工艺品或美术品,而它们多是由贵族和统治阶级所享用的, 所以应该和民具区别开来;民具的制作不需要很多的程序,与其说它们是由专职匠人制作的,不如说是由普通人在从事农、牧、渔业生产的同时制作的;民具的制作特点多数是由人手工制成;民具的素材主要有草木、动物、石头、金属、陶土等,原则上不包括化学制品;民具大都是一次加工而成,当包含复杂加工的情形时,也有由“能人”制作的④。

苏州民俗博物馆一隅 乐艺会资料

所谓日本 “有形民俗资料”,在中国以物质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文物学或文博界里, 一般都含糊不清地使用为 “民族民俗文物”。“民族” 为历史政治的概 念,“民俗”为民间风俗的范畴。习惯上,我们把“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等同于“少数民族文物”,而“文物”等于“有一定价值的人类文化遗物”。

其实民俗文物为 “广大民众创造、享有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⑤或“反映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现象的遗迹和遗物。其范围要广的多,包括衣食住行、生产、信仰、 节日活动等各方面,涉及全部的社会生活和 文化领域。既反映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 系, 又反映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FOUND MUJI IN CHINA展览 .上海  乐艺会资料

而民族文物为“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 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

有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或关于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在这种情况下,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就成为研究该民族历史的唯一可依据的材料,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此外,民族文物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各民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提高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⑥。

FOUND MUJI IN CHINA展览 .上海  乐艺会资料

因此,在中国这样的历史发展程度不同的多民族国家,研究民具的对象范围包括着部分民族民俗文物以及现在所使用的传承用具,但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官方”或“贵族”民族民俗文物怎么定位的问题。所以,在国情不同的情况下,民具的所属主体定位很难简单划分为层次。

日本民具学中的“民具”并不一定是中国学者认为的“文物”,但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普普通通的形式承载着重要的民间文化,也很容易随着承载物的消亡,这个民间文化就走向消亡或变迁。

壮族剪花纹样  云南民族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民具有“民族的产生是较晚的…民族文物远不及历史文物悠久,但是它的后延很晚,这又是考古文物所不可比拟的”⑦特点,其中有些民族的文物虽然其自身时间比历史文物晚,但其承载的民俗文化信息比有些历史文物所能承载的更为悠久。

文博界对于民族民俗文物的认识一直有些不足,有历史文物概念却 没有历史民俗文物;有历史博物馆没有历史民俗博物馆,这与“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基本概念相违背,也不符合于文明传承的基本脉络,所以民俗学应多关注诸如民具等物质文化研究,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文化内涵,这是有极端必要性的,同时也是民俗学以及民俗学者的责任。

碰撞:艺术与设计跨界展  乐艺会资料

第三,在民具分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有《民具搜集调查要目》、《由绘卷物 日本常民生活绘引》、《民俗文化财手册》等。宫本在总结以前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其《民具学的提倡》里分类为二十项目:

1 、渔猎用具,包括渔业、狩猎用具;
2 、畜产用具,从渔猎发展的生产阶段饲养和牧业用具;
3、养蚕用具,饲养动物理念上与畜产没什么差别,但饲养蚕的劳作细致、工具繁多;
4 、农耕用具,人类持有进步的农耕技术,其劳作也很复杂, 也分类为水田用具和旱田用具;
5 、脱谷调制及食料加工用具,这是从收获到成为可以制作食物过程的用具;
6、煮烧蒸用具,煮、蒸、烧等方式把食料变成可吃食物过程的用具;
7、食料调理(炒煎用具)、食用具,为食物更加好吃而使用的道具和餐饮用 具;
8 、容器、包装,装物品的容器和打包用具;
9 、搬运、交通用具, 运物行为用具和交通用 具;

10、住居用具,人类居住所使用的一切必须品;
11 、灯火、取暖用具,夜里照明或取暖用具;
12 、穿着用具,穿、戴、披来身上使用的一切物品;
13、容姿用具、通常为化妆用具;
14、纺织编织用具,从单丝到平面的用料过程人们有着纺、织、编等行为时用的道具;
15、切截用具,切截用料行为用具;
16、加工用具,手工加工者的用具;
17、计测用具,测量物的重、量、长的道具;
18、意志传达用具,传达人的意识给对方的用具,如狼烟、法螺贝、太鼓、旗 帜、钲、印、画、文字、广告、看板、笔砚等;
19、玩具、游戏及娱乐用具,
20 、信仰、巫术用具等。

瑶族道公服  云南民族民俗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盛茶锡罐子。平常放一些糕点米粉之类。苏州民俗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抓周盘  苏州民俗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四川博物馆民俗物品  乐艺会资料

苏州民俗博物馆灯台  乐艺会资料

云南民间瓦当拓片  云南民族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云南甲马刻版 云南民族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民间童帽  云南民族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所以,以人的行为动作为准绳去观察民具,先有行为和动作,再有所属民具的出现。在收集和分类民具的过程中能够吸取渗透在民具里的人类行为、动作、意志,从而不仅仅了解有关生产和生活技术情况,也可呈现社会现实状态。如果能够通过民具研究,摸索技术与文化的状况以及它的发展方式,那么就可以证明这种方法是科学的。

俄罗斯18-20世纪民间手工  全俄罗斯民间手工艺品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第四,民具调查是民具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民俗学中的民俗调查是民俗资料的搜 集与整理的重要环节,通常为田野作业法和文献学法。从田野作业中“使我们能看到活的民俗形态,看到形形色色蕴含着民俗意义 的文化物品,从而使民俗学研究建筑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种田野作业的方法是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⑧。

中国美院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  乐艺会资料

董晓萍在《田野民俗志》里,对于现代田野作业技术的特殊训练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以准备工作、调查方法、整理资料三个步骤组成, 也是贯穿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田野作业整体技术全过程。其中“勘测是田野作业的一个步骤。…田野作业中的勘测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内容:物质文化的数量、有关衣、 食、住、行的物质,获取这些资源所消耗的时间,特殊技术和艺术数目的分布,活动的频 率,发生地点的统计,参与者的数量和身份的统计、争论的频率和方式、结果的统计等等。在勘测的同时,可完成绘图工作。

绘图能够协助了解不同资源的运用和物质环境的分布状况,能提供特定个人和群体在田野调查点的分布图。把勘测和绘图的资料放在一起,能使田野工作者熟悉该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中国美院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  乐艺会资料

日本民俗学分为四大支柱:柳田的以中世纪后为主的文献历史民俗学;折扣文化人类学构造视角的民俗学;南方熊楠的比较民俗学;涉沢敬三的民俗物质文化论·技 术史。其中涉沢敬三创建的民具学派以民俗学研究、调查方法为主,从宫本常一开始形成民具调查体系化。我们知道,日本民俗学调查意识是首先从自己家开始,从屋内到院子再到邻居,从邻居扩展到整个村落,从村落到邻村再到整个地区,整个地区到全国再到邻国,再从世界全人类的角度思考观察每个民俗现象。关于民具调查可以分为“整体单件调查”(周星译为“全数调查”)和“单件普查”。“整体单件调查”是指通过调查每家的民具持有量、使用方法、种类、制作、购入和保存状况等,了解某件民具所承载的不同信息、不同协作功能等,从而进行体系化比较研究。

羊羊红木艺术馆一隅

“单件普查”是对于某件民具进行特定的地区普查,以了解它的功能、质地、制作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等诸多信息。由于在特定的地区之间,民具来源的环节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梳理历史与现实的变迁,比较研究其内在民俗文化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民具实物调查与文献、画卷、方言、精神信仰方面的结合研究,便能更好地解释某个民具的民俗现象及民间文化内涵。所以,在民具研究中常用的分布图法和比较法,可以探究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五,民具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关于日本民具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周星做了详细介 绍:日本的民具研究涵盖了“民具”的基本理论研究、有关民具的技术、所承载的民众智慧及其传承问题的研究和制度保障;调查、整理和系统性的民具资料化、民具的地域研究;“民具志”和“民具图录”,民具学的各类具体性专题研究,涉及周边其他民族的物质文化研究,民具的“再生”与地域社会之振兴的有关研究,民具知识和民具学知识的普及等多个方面。

中国美院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  乐艺会资料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民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有机物的形态存在着的,不易保存是它们的特性。除此之外,那些逐步失去使用价值的民具,将会极其迅速的消失在人类生活中,而其中又有许多是曾对人类历史发展和日常生活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富有一定研究价值的。

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或学术研究中没有经过体系化调查、整理的民具,其研究价值较低,更容易为研究者所忽略。同样,没有经过体系化调查和系统整理的民具,在博物馆民俗展览中很难呈现出它所蕴含的民间文化的真谛,自然也就不能诠 释出它们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整体性。岩井宏实认为,民具有实用性,有时作为“器物”,它本身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使用中的消耗而失去实用性,甚至归于消灭,但其历史价值却是绝不会失去的 。同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一样,民具研究源自于民俗文化保护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对之实施保护,使其价值得以存留。

独龙族结绳记事,云南民族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董晓萍在《全球化与民俗保护》里总结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传承保护、濒危 保护、评估保护、约束保护、教育保护、伦理保护等 。所以民具的保存、保护,是当代民俗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六,民具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表现形态上,民具是物质的、有形的文化遗产。以文化遗产概念观察民具,我们还会发现民具的某些历史文化传承价值。不可否认,所谓“上层文化”中的民具有很的高艺术价值。但是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不具有普遍性,而尚不能充分体现文化遗产共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展示中人们也就自然不能完整、全面地领会其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体系化”研究过程的“遗产价值”, 很容易变成死态的“历史遗物”或“工艺艺术 品”。

清末如意发禄袋  苏州民俗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所以,运用民具的研究方法并将之体系化,透过民具的物质文化载体,充分揭示民 具中的真正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价值,是切实可行且具有非常意义的研究方法。

第七,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民具学仍然没有能够在民俗学研究中占有与其 研究价值相应的地位,并且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民具的文 化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研究和保护。在目前的民俗志写作中,涉及民具专门描写的数量极少,并且通常不够翔实。

碰撞:艺术与设计跨界展  乐艺会资料

但是,当我们着眼于有关生产、生活的文化和技术时,民具又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和理解生活本身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民具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民俗事象、解析日常生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遗憾的是,这种研究手段时常被忽略。

民俗学主要是利用对于民间故事、传承资料的研究来阐明民间生活方式和形态的。民具研究与民俗学研究一样,也有如何确定事物产生年代的争议。在研究中,某些民具 的产生年代确实很难进行准确的时间定位,但通过对一些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后,还是能够发现民具的流向与变迁的一些脉络和信息的。我们知道,一件民具可能其自身并没有太过久远的历史,但它承载着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许是非常久远的。通过观察和对比研究,我们往往从民具的质地、制造者、制作工艺、图案纹饰、造型特征、流传途径等方面发现其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FOUND MUJI IN CHINA展览 .上海  乐艺会资料

例如,每个家庭的民具中有自己制作的、也有他人制作的;有附近购买的、也有远方获取的。对它们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其使用方法、审美观念、村落风俗等文化圈的共同现象。所以,通过测绘、影像、记录、制图甚至科学检测技术和手段,是民具研究必不可少的。

民具调查是通过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去揭示其内在的无形文化遗产所反映 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的,其与民间传统习俗调查不同,也与考古调查方法有异,但其丰富多彩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阐释出的文化现象,必将为人类文化遗产研究和民俗学的发展提供珍贵资料和发展的契机。(责任编辑:傅宁)


注 释
〔1〕宮 本 常 一:《民 具 学 試 論》 (日 文),东 京:未 来 社, 2005,第 96 页。
〔2〕钟 敬 文:《民 俗 学 概 论 》上 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8 年,第 4 页。
〔3〕宮 本 常 一:《民 具 学 試 論》 (日 文),东 京:未 来 社, 2005,第 96 页。
〔4〕周星:《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载于周星主 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北京:商务印 书 馆 ,2006,第 277 页;宮 本 常 一:《民 具 学 試 論》 (日文),东京,未来 社,2005,第 94-99 页;宮 本 常 一著:《民具学の提唱》(日文),东京,未来社,2007,第 75-77 页。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一页。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586页.
〔7〕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第5页。
〔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483页
〔9〕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20—521页。
〔10〕周星:《日本民具研究得理论和方法》。载于周星主编《民俗学得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278页。
〔11〕周星:《日本民具研究得理论和方法》。载于周星主编《民俗学得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285—299页。
〔12〕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42—449页。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