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更适合人类?

“中医,是站在山顶才能看到的风景。”协和医科大学袁钟教授曾表示。

他也曾长期质疑中医、批评中医,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随着阅读的增加、经历的增加,思想慢慢发生转变。通过接触气象医学、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等,他才发现中医的先进理念、中药的生态学优势,中医的博大智慧……中医其实更适合人类。
他举过一个例子:
2006年我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专家访问北美,我们去加拿大好几个著名医院的肿瘤科和肿瘤医院,对方见我们来自中国,都提出是否可以帮他们建中医科。没想到在国内颇有争议的中医在西方著名西医医院如此受欢迎。
法国籍教授克罗德曾写过一封致中国中医界的信,信中说:
中医并不局限于医学领域,它涵盖了人生甚至世界的方方面面。中医是一种无限的智慧,西方人的思维不能理解。
西医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有时能救命,在卫生和外科手术方面西医一直在进步,然而这种医疗体系很难带来持续的、长久的疗效,且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中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可以治疗急性病,也可以治疗慢性病。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医肯定是一种正确的综合学科,它把所有的治疗法统合起来,创建出了一种对人体及其本身的整体思考的理念。
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智慧和古老医学系统感到骄傲自豪,这个时代已经到来。在一些西方国家,东西医学的沟通和交流并不完全顺利。我盼望有一天,西方的医院中有获得行医资格的中医师,他们有权开处方,用针灸治病而不被西医同事反对。
克罗德接受采访时还曾表示,“中医对我的影响包括多方面内容,就像一个生动的故事,比如爱情故事。”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语重心长地表示,中医是后现代的医学,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了同样没见过的疾病,我们中医的疗效肯定高过西医。“广东医药临床学府” 公众号平台2020年4月15号发表过这篇文章。
我们13亿人口啊,不能走西方的路。美国2000年的医疗费用是1万3千亿美元,它的医疗差错非常多,是第三杀手。你说西医先进吗?欧美医生一罢工,死亡率反而降低一半。我们的13亿人民的健康服务,就是要中医的这一套“上工治未病”、“仁心仁术”。
大家都讲究养生,不生病多好,生了病,我用点草药,10块8块的就治好了。我们要相信,只有中华文化才能振兴我们的中华。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创始人张晓彤老师曾表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人们愈加渴望一种让人不得病的医学。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医愈加走近人们的眼帘。中医是仁者医学,绿色医学,让人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恶病的医学,让人不花钱、少花钱、不返贫、不破产的医学。
我们渴望着中医的振兴,期盼人类不再受疾病的困扰。如果能实现这一梦想,天下充满健康的笑声,处处都是欢乐的家庭,每年数百万亿的财富,不再被医药白白消耗,青山绿水不再被医药污染。我坚信,人类未来的命运必定与中医紧密相连。
相关人士也曾总结中医的五大优势,我们归纳如下:
1,中医药的经济学优势: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越来越难以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中医的“简便验廉”释放了不可抗拒的魅力,深受越来越多国家重视。
2,中医药的生态学优势:世界发达国家都致力于“绿色科学”的研究,其宗旨就是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其实“回归自然”潮流的实质就是重视和运用传统医学方法来防治疾病。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它的用途,他们都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好东西,中医成了那个传递者,让人类与自然更加亲近与和谐。
3,中医药的预防学优势:据国家“九五”攻关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养生保健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约8元钱的医疗费和100元钱的抢救费。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中医药养生保健将是未来人类医疗保健的基础,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基础之一。
4,中医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优势:在防治传染病方面,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有效方剂,在历次传染病如乙脑、SARS、手足口病、H1N1、登革热等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再说当下疫情,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现代医学中,要想找到对新冠肺炎具有针对性、疗效确切、起效快的药物,难度较大,且存在滞后性。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中医成了中国抗疫的独门武器。中医战疫的成果再次让世界瞩目,全球多个国家出现中药疯抢的局面,中医诊疗方案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输送到世界各国,连同相关中成药,一起成为海外抗疫的勇士乃至功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5,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对目前西方医学束手无策的各类富贵病和所谓“亚健康”状态,中医的许多非药物疗法能起到根本防治作用。西方医学尚未彻底攻克病死率较高的疑难杂症,中医有不少独特方法应对,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疗效也很好。
无论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看,还是从卫生经济学、生态学、预防学、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角度看,中国的中医是最有前途、最重要的知识经济产业。
但我们不得不注重中医发展还面临诸多考验:比如中医药发展的文化根基已几近丧失;浮夸风盛行,庸假中医泛滥;药材商奉行拜金主义;中医传承教育缺失;中医院失去本色等。要振兴中医,首先应是让中医回归大众生活。历史证明,中医的诞生和存在就是因为普通大众的广泛信任和喜欢,没有了大众的信任,中医就会失去立足的根基。

最后,借用吴仪所说,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但归根结底要靠中医药行业自身的努力。我们不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感到困惑,不要为一些议论所干扰,更不要妄自菲薄。要抓住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解决问题,西医不可替代

中医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枝独秀,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好帮手,注重治疗的效果,能帮助人们解决不少的问题。后来兴起的西医,发展速度快,对于一些急症的处理,确实效果明显,也有其发展的地位。二者相争不下的局面,到底谁更胜一筹呢?正如本文作者所言: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正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曾一度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事实证明,中医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而且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在古代如此,现代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例如:感染性疾病曾经是抗生素大展身手的领域,大多数的抗生素对细菌性感染具有十分良好的疗效,青霉素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历史。但是,面对着大量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可能无功而返,或只能依赖于大剂量的激素,而此时中医药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欧洲曾经有几次流感大爆发,死亡人数达数千万人,然而,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欧洲大流感那样,一次造成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悲剧。时至今日,外国人听到流感往往十分紧张,而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似乎很少有这种感觉,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对付流感两帖中药大多能够药到病除。这就如同疟疾,欧美人来到亚洲,很怕到疟疾高发地区,中国人就往往处变不惊,因为中医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再如肝硬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最难治的重病之一,许多患者到了后期肝功能失代偿出现腹水,大多只能采取消除腹水和护肝的疗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往往有明显的疗效。10几年前曾经有一位患者,他在台湾被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医生建议他换肝。由于家里在大陆有企业,在等待肝源期间,他到福州疗养,有一天突然大量出血,送到医院抢救的同时请我去会诊,根据辨证我给他开了张处方,主要是健脾疏肝、清热利湿,他服了一段时间后自觉症状消失,气色也大有改善。半年后他在台湾医院复查,结果让医生几乎不敢相信,他的影像检查和肝功能基本恢复了正常。直到现在,10几年过去了患者依然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疾病不断增加,衰老和抗衰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保健、延缓衰老方面还是首选中医,原因很简单,一是中医具有十分先进的健康理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强调的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二是把养生与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总体的健康问题和不同年龄、不同个体的生理特点结合起来。所以,无论是中药调理、精神调摄还是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都更适合于中老年的身心养护,历代许多名医本身就是长寿的代表。从我们经常见到的四时养生膏方、清晨公园打太极拳、练气功的人们,都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魅力。

可见,中医药在构建人类的健康保障服务和许多疾病的防治方面,都有着无法替代的效果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疗效和中医优势时候,不能否认西医在人类健康事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说中医好不等于西医不好,西医学也同样有许多长处和优势。例如外科手术、急救医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中医无法比拟的。尽管早在东汉时期,中医的外科手术水平曾遥遥领先于当时的古希腊医学,但是,手术作为一门以局部解剖为基础的医疗技术,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手术器械和麻醉技术的进步,实现西医外科理论和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当面对一个需要手术的患者,再去强调华佗的外科技术和“麻沸散”就没有必要了。在我们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是中医有什么优势?接下来才是如何发挥优势?如果不明白这两点,仅仅依靠攀比,或在仪器设备、医疗项目等方面与西医医院趋同,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丧失自我,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方药心得]  中医中药治癌挑战西医的“三大法宝”

中华医学治疗癌症的科研成果走在世界的前列,反映了当代专家学者的智慧和辛勤耕耘的成就,彰显了中医药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不可磨灭的神奇所在。
   癌症治疗手段的“三大法宝”,在治疗上也有着弊端,手术治疗能将癌症切除,但有时会带来术后的功能障碍,而出现一些新的症状。放射治疗后的反应和后遗现象也是显而易见。化学药物治疗对消化道和造血系统也有明显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观念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中医对癌症的诊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采取相应措施。
  中医中药在癌症治疗中有特异潜在力,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绝对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和研究。中药物其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毒性)构成各药物的作用基础,其气味、归经、功效在癌症治疗中彰显出它的独特疗效。中医是健康医学,关注的是健康的保持和健康的恢复,讲究的是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不是一味地纠缠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中药治疗,不会对机体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逐渐得到恢复。由此中医对肿瘤病因学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丰富经验告诉我们,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治疗的。
  中医学是中国国宝,值得炫耀和自豪!不懂中医,凭什么说中医不好?!中医药与西医药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取其所长,发挥各自优势,为人民提供更加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医中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药学进入现代化时代,在以整体理论为核心,运用当代科学技术,它将是一门具有整体特色的现代生命科学体系,中医药学显得更精彩!!!
  “中华文化复兴寄望于中医、中国医疗保障寄望于中医、人类自然健康同样寄望于我们中医。”我们是炎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发扬和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坚持医、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探索,联合攻关,取得突破,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让中医中药成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近年来仍然存在着某些专家学者对中医中药的理解不足,对中医中药维护人类健康的事实非理性扭曲。为此,我诚邀中医战线上及中医爱好者一道,用中医中药对癌症临床疗效来挑战西医对癌症临床治疗的“三大法宝”,冲及心灵,感受事实,对人们陌生或并不陌生的中医文化,用疗效说话,用真实的对比,折服扭曲,凸现中医史走向的真谛,是最有欣喜的发现,最能感悟出中医中药在疾病治疗和西医在疾病治疗的过程所蕴含的历史规律。我相信这一过程是人类认识中医史的转折过程,杜绝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而发生。从总体上看,历史的法则似乎是冷酷无情的,但它的演进过程,却总包含着贤愚得失推导出来的峰回路转和柳暗花明。走下坡路的东西,似乎总是要利用自己现存的优势,做出一些明显违背人心的事情。于是给人们的最大启示,依然是这样一个命题:事物的真谛,服务人类至极,始终赢得认可。这就是历史谜底。

   搭建《中医中药治癌挑战西医的“三大法宝”》这个平台,本人的意愿是通过这个平台发挥中西医药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不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

怎样认识中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中医的地位呢?我们知道,医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必须具备的手段。有人类就会有疾病,有疾病就需要医学。一种医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它必须具备有效、不能被其他医学所取代的特征。它如果无效,那就解决不了人们的疾病、痛苦,那么民众也就不再需要它。或者,假设中医能够被西医完全取代,那它也就不再拥有存在的价值。

不可否认,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解决了很多疾病包括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治疗问题。例如,1941年青霉素被用于临床,1944年链霉素被发现可以治疗结核病。在疾病预防方面,由于预防性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许多传染病得到控制。器官移植技术的成熟和人造器官的成功应用,使众多脏器坏损的病人重获生存的希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正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曾一度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目前,化学药品所带来的危害正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事实证明,中医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而且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感染性疾病曾经是抗生素大展身手的领域,大多数的抗生素对细菌性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但面对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可能无功而返,或只能依赖于大剂量的激素,而此时中医药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欧洲曾经有几次流感大暴发,死亡人数达数千万人,然而,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欧洲大流感那样,一次造成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悲剧。时至今日,外国人听到流感仍然十分紧张,而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似乎很少有这种感觉,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对付流感几服中药大多能够药到病除。这就如同面对疟疾,欧美人很怕到亚洲疟疾高发地区,中国人则处变不惊,因为中医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又如肿瘤。在肿瘤早期,手术切除或放疗、化疗通常有较好的疗效,甚至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一旦进入中晚期,西医就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求治于中医或要求配合中医治疗。现在中国的肿瘤患者,特别是到了中晚期以后,选择中医药疗法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肿瘤辅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疗、化疗的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再如肝硬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最难治的重病之一。许多患者到了后期因肝功能失代偿出现腹水,大多只能采取消除腹水和护肝的疗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往往有明显的疗效。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疾病不断增加,衰老和抗衰老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保健、延缓衰老方面还是首选中医药。其原因很简单,一是中医具有十分先进的健康理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强调的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二是把养生与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整体的健康问题与不同年龄、不同个体的生理特点结合起来。所以,无论是中药调理、精神调摄还是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都更适合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养护,历代许多名医本身就是高寿之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我们经常见到的四时养生膏方,到清晨公园里打太极拳、练气功的人们的身上,无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魅力。

可见,中医药在构建人类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和疾病的防治方面,都有着西医药无法替代的效果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我们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候,首先要明白的是中医有什么优势,接下来才是如何发挥优势。如果不明白这两点,仅仅依靠攀比,或在仪器设备、医疗项目等方面与西医院趋同,结果就只能是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将丧失自我。

□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的有哪些优势,你都知道吗?

〖 中医 〗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其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的“优”与“劣”

一、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0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关联性的认识。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的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02、恒动观念: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和局部的。简单说人是变化的病也是变化的。如感冒在春季、夏季、暑季,秋季、冬季、还是产后小儿是不一样的。刚感冒时的症状吃两服药后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治感冒开的药不要太长,尤其是小儿一两付就变化,大人最多开两三付。感冒尤其高烧,患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一般的发烧三副汤药可退烧,有合并症时一般5天也可退,所以中医治疗感冒只要对症比西医快得多。这是恒动病情和肌体都有变化,所以方子不能死守,但有些慢性病方子可以开的长一些,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

03、开放观:学中医的人要接受各类的思想和多种多样的知识,要接受现代的医学知识,对各种化验检查要能看懂,提高自己的视诊范围。

04、综合观:就是运用各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如有的人服汤药呕吐,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服法,也可运用针灸、按摩、足疗等综合治疗提高疗效。学习中医的人要开放脑筋,吸收外界的精华和长处,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中医的不足与困难

01、中医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影响人们对中医的信心。

02、中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西医通过办学可以复制大量优秀医生,但中医由于理论观点复杂,个体性强,却不易大量复制良医,许多疾病也难以确定临床治疗路径。

03、中医缺乏客观指标,缺乏微观和影像检查,缺少量化证据,不易推广。

04、中医与西医的手术、除颤、颅内减压、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相比,对部分急重症缺少强有力手段。

05、中药煎剂麻烦而缓慢,不便应急,各种提取注射剂又不能完全表达其方剂疗效,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与疗效等方面存在不易解决的矛盾。

06、中药方剂成分复杂,其品质难测难控,地道药材匮乏,皆不利于中医药发展。

中药

中药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的优势
一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一些中兽药,特别是补虚药和复方制剂,能够使动物机体产生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力。如党参、首乌、刺五加能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正常动物服川黄芪后血中IgE、IgM含量显着增加。四料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都对细胞免疫和抗体形成有促进作用。

二抗感染作用明显

清热类药在抗病原微生物方面效果尤为显着。如双花、黄芪、板蓝根、贯众等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都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并能预防病毒、钩端螺旋体、致病性真菌和原虫感染;同时能激发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的形成。

三能减少抗药性

据资料介绍,某肥猪场为控制猪气喘病,土霉素用量则逐年上升,防治效果却不明显。中药应用多为复方,以复方中多种成分,从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能量转化的各个环节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不易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有效地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

四减少毒副作用

中药中大多是天然植物,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树脂类、有机酸、色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中药不同于抗生素、化学合成药、激素等,对机体生理功能无明显损伤等毒副作用。

五增强抗应激能力

由于长途运输、高密度饲养,动物受噪音、强光、寒冷、高热、大风、饥渴等刺激,应激症呈上升趋势。一些中药能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如党参、刺五加等可使小动物抗高温和低温能力明显提高;生脉散能提高动物耐受能力,延长存活时间,使缺氧的动物心肌中RNA含量明显增加;如运输中的小动物种兔、银狐等用延胡索、党参、刺五加结合VC、VE使用,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

六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功能

黄芪具有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促进血清和肝肌蛋白质的更新,当归有抗维生素E缺乏作用。用首乌、曲香、黄芪等中药添加于育肥猪的饲料中,一周后,生猪皮毛出现红润,食欲旺盛,行为安静,生长加快,抗病力强,合成代谢明显。

????????????????????????????????

医学

理论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聚中医名家,扬国医精华、为大众健康

夫《元正堂》者,国医之聚也,置汉阳之所,汉水之滨,众国医会于此,如大江集于东海,星汉聚之银河,奕奕灿然焉!如国医泰斗者王柏枝,医病患无数,众曰神技;门诊部主任汪作武,从医近三十年,常有患者不远千里而来;资深名医刘赖,临床工作三十多年,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

众医虽年事已高,但济世救人情怀未减,愿以有用之残身,报与祖国无尽之健康事业,传承千年岐黄神技,弘扬国医济世之宏愿,使鳏寡孤独亦有所养,贫病废疾皆有所医!

丁酉年庚戌月《十九大》提出,“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传承中医技艺,发展中医产业,医养结合”,此实乃为造福民生之壮举,我辈岐黄传人之无上福音。愿《元正堂国医馆》发扬国粹,传承技艺,弘扬医德,济世救人!

 国医馆地址:武汉市汉阳区十升二路龙阳雅苑一号楼

毛嘉陵  撰文

经常有人会问:“中医到底能治哪些病?”

很显然,大家问的这个“病”指的是西医的那个疾病概念。由于这个提问的指向是“跨领域”的,要回答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并不容易。如果有人提问“西医能治(中医的)哪些证”、“表演高空杂技的演员参加奥运会吊环、高低杠、跳高比赛如何”一样,可能很多人立即就会说,你这是什么问题呀,一点不着边际。但这种方式的提问,却“逼着”中医必须回答,因为中医现在的生存环境,已不允许中医只局限于用中医的“病”和“证”的说法来回答。这看似委屈的事,也许对中医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

中医对西医所诊断出来的“病”进行治疗,也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医在上千年临床实践中所采取的治疗方式,都是以“证”为中心展开的,即所谓的“辨证施治”。因而,在西学东传之前的中医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专门针对西医所诊断出的“病”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有的都是针对中医意义上的“病”和“证”的临床解决方案。

一、中医治疗疾病从何入手

中医临床上是以“证”为核心的,明显不同于西医的“病”。虽然疾病的主体只有一个,但中医与西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人体的疾病状态,也就完全可能得出对病变不同的 “说法”和“结论”。在此情况下,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或穿插也就很正常了:

中医的一种“证”可以存在于西医多种“病”之中,也就是说西医不同的“病”,都可以出现中医相同的“证”;

而西医的一种“病”在不同人的临床表现中,则可以分别表现出中医的多种“证”。

此外,中医的某些“病或证”与西医的某些“病或征”在认识上和术语表述上有一致性,另外一些则有相似性,但还有不少根本就难以“衔接”。

不少人对中医与西医的这个特性并不了解,往往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进行混淆,仅仅从西医的“病”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问题,就会质疑中医怎么一种病会有这么多种“说法”和治疗方法?进而还会指责中医治病怎么没个谱?甚至还以此得出了中医不科学的结论。

西医虽然十分先进,但仍然不能解决所有临床治疗问题。中医核心理论虽然产生的年代已古老,但中医在防治现代疑难疾病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不断创造新的医学奇迹。“有疗效就是硬道理”,当然仅有疗效还不够,还必须评估这个疗效的“性价比”,在疗效背后还会不会有不良反应。从近几十年的中西医比较研究已经充分地说明,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优势。如对癌症的治疗,西医以缩小癌瘤、杀灭癌细胞为目的,而中医则通过整体的综合调节,重点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对症状的不适感受、减少放化疗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再如西医口腔科的补牙,中医根本就谈不上任何优势,完全就是空白,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但在治疗一些病毒性疾病上,中医却独具特色。因此,我们在评价这两种医学时,切忌用一方之长去评另一方之短,更不能走极端而简单随意地否定对方。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提供医药保健服务。

中医接触西医“病”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并不是就不能治疗,只是切入点都是从辨证入手而已。而且,在近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也已探索出了一些针对西医“病”有效的解决方案。下面仅举两个实例:

①20世纪50年代北京流行乙型脑炎,中医古代并没有乙脑的概念,而只有温病学方面的临床知识。中医临床大师蒲辅周就是根据温病学理论,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来研究北京的气候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并进行辨证施治,采取了宣解湿热和芳香透窍的治法,从而取得了让西医也感到惊奇的疗效。周恩来总理也称赞蒲辅周是“高明的中医,又懂辩证法”。

②2003年非典流行,中医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2003年10月8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国际研讨会”。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和药物政策司传统医学负责人张小瑞、传染病监测反应部全球预警反应“SARS”临床医学官员西蒙·马代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WHO驻华代表Henk Bekedam说,传统医学作为在全球医疗体系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一直为WHO所认可,中国将传统医学整合融入到中国医疗体系的做法,可以作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其潜在效益主要体现在:

减轻SARS病人的乏力、气短、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减低血氧饱和度(SaO2)低下的风险,使异常波动的SaO2趋于稳定;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恢复、提高T细胞亚群的水平;减少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减少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尿素氮(BUN)异常发生率,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单纯的中医治疗组治疗费用较单纯西医治疗组低。

“辨证施治”只是中医在临床上的一个“操作程序”。要更好地回答以上问题,我们还要从中医的医学思想谈起:

中医药最重要的健康思想就是“自然和谐”。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整体论医学思想,《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这种观念。无论在养生中还是在临床治疗中,中医都十分强调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上下相联、内外相通、整体协调的统一的有机体。某脏某腑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和五行关系相互传变,反之也可以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调治。治疗的目的也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此外,中医在治疗中还特别强调人体正气的作用,《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师在临床上除了要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以外,更强调通过调节人体的正气来防御病邪的侵犯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常采用“扶正祛邪”的治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这种强调鼓舞正气以抗邪治疗的思路,可称得上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高明办法。

2003年的非典流行后,按现代科研的思路就是专心于研究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这种做法往往是在针对某一特定病毒的疫苗还没有研究出来,病毒又变种了,也就是说即使研究出来了,这种疫苗也没用了。可见,现代科技虽然已非常先进了,但至少在目前还是:我们的科研速度就是快到“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也还是超不过病毒变种的速度快。这种现代科研思路既耗人力和物力,又费时间和金钱,弄不好到头来还是白干了,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如果现代科研接受一些中医药的理念,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入手,也许成就还会更大。当然了,如果中医药在具体的诊疗上,能够具有更强有力的措施,同时再提高一些精确度,也许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二、中医临床治疗的优势

近几十年来,中医师和中西医结合医师对西医的“病”进行“辨证”进行了很多探讨,也创造出了一些临床科研成果。根据中医药专家近年来的研究和比较,认为中医药在病毒感染性病变、功能失调性病变、原因不明或病因病理复杂的病变以及心因性疾病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12大类:

1.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2.功能性疾病:如心脏神经官能症、胃神经官能症、肠道激惹综合征、习惯性便秘、慢性消化不良、头晕目眩、疲倦无力、心悸、失眠、健忘、无名发热等病症;

3.慢性病和老年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慢性泌尿系感染、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贫血、耳目失聪等病症;

4.原因不明或病因复杂的疾病:如艾滋病、癌症、戒毒的防止复吸、更年期综合征、低血压等。

5.神经精神科疾病:如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狂躁、忧郁、神经官能症、面瘫等病症。

6.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7.骨科疾病:如骨折、骨病、骨肿瘤、骨关节畸形、股骨头坏死等。

8.皮肤科疾病:湿疹、神经性皮炎、脱发、银屑病、白癜风等。

9.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及经前期、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不育、阴冷、更年期综合症、妊娠及产后疾患(如严重的妊娠反应、产后无乳、回乳)、乳腺小叶增生等。

10.男科疾病:阳痿、遗精、少精、死精、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等。

11.儿童疾患: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上感、腮腺炎、病毒性肺炎等)、小儿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及营养不良等。

12.大病初愈和亚健康:对大病初愈后的康复期中出现全身疲乏、头晕、失眠、没有食欲、消化不良、盗汗、低热等不适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被认定为是中医临床治疗优势的病种,并非都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有的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的就不一定,尤其是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疑难疾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在都还不能完全治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就不错了。因此,这里所说的优势,是与其它非中医方式比较相对而言的。还有专家指出,以上虽为中医优势病种,但对有些病种却只是在疾病的某些治疗阶段或对疾病某些方面的治疗具有优势。如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其降糖作用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但在中风早期的降血压和快速清除出血等方面则是弱项。此外,中医对肺结核、脑出血等疾病尚处于相对劣势。

以上综合了近年来多位专家提出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的优势病种,由于不同的专家站的角度不同,或他们所处的医疗机构的专长有所不同,因此他们提出的以上优势病种,也不一定就十分全面和权威。不过,大致也能反应中医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的优势所在。

中国中医科学院从2007年12月开始了第三批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的研究。最近该院还修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通过充分论证,拟从全院各医疗部门中遴选出30个临床疗效好、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病种,如心血管疾病、肿瘤、肛肠疾病、血液病、糖尿病、骨伤科疾病、眼科疾病等,将重点对中医的治疗方法与方案进行规范研究。

为了彻底“摸清家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于2007年11月16日发文要求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梳理总结本项目重点病种的临床诊疗方案。因此,我们期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组织对重点病种的调研,能够科学客观地回答“中医到底能治哪些病”这个并不简单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中医认清自我,“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兵力,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并逐渐扩大临床擅长的范围,努力增强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帮助广大患者在临床就医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针灸适应病症

197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并向全世界推广。具体如下:

1﹒急性鼻窦炎 Acute sinusitis

2﹒急性鼻炎 Acute rhinitis

3﹒感冒 Common cold

4﹒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5﹒急性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

6﹒支气管气喘 Bronchial asthma

7﹒急性结膜炎 Acute conjunctivitis

8﹒中心性视网膜炎 Central retinitis

9﹒近视(儿童) Myopia(in children)

10﹒单纯性白内障 Catarac(without complications)

11﹒牙痛 Toothache

12﹒拔牙后疼痛 Post extraction pain

13﹒牙龈炎 Gingivitis

14﹒急慢性咽炎 Acute and chronic aryngitis

15﹒食道、贲门痉挛 Spasms of esophagus and cardia

16﹒恶逆 Hiccough

17﹒胃下垂 Gastroptosis

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 Acute and chronic duodenal ulcer

22﹒急慢性结肠炎 Acute and chronic colitis

23﹒急性菌痢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24﹒便秘 Constipation

25﹒腹泻 Diarrhea

26﹒肠麻痹 Paralytic ileus

27﹒头痛 Headache

28﹒偏头痛 Migraine

29﹒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 Facial palsy(within 3 to 6 months)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Pareses following a stroke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Peripheral neuropathy

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内) Sequelae of poliomyelitis

34﹒美尼尔氏综合症 Meniere’s disease

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Neurogenic bladder dys

36﹒遗尿 Nocturnal enuresis

37﹒肋间神经痛 Intercostal neuralgia

38﹒颈臂综合症 Cervicobrachial syndrome

39﹒肩凝症 Frozen shoulder

40﹒网球肘 Tennis elbow

41﹒坐骨神经痛 Sciatica

42﹒腰痛 Low back pain

43﹒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另请参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网站资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