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对于中国有多重要?!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疫情催生了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经济贸易冲突,可能再次升级,加速了全球化倒退和收缩;而疫情结束后,世界各国将会作出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具有长期、战略性影响。
这样会让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的优势和好处大大降低,增加了中国经济疫后复苏的难度。
全球化结束,走向区域化
疫情结束后,会有更多政府把确保国家供应链安全,上升为「重大系统风险」应对;
这次新冠疫情影响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参与全球化分工体系越深、技术和产业复杂程度越高、供应链越长、对全球综合物流网依赖越大的行业,其受影响就越大。
预期疫情结束后,战略性产业供应链将回归本土,一些行业供应链会更加重视安全,胜过追求成本和效率,关键核心环节自给自足,将成为趋势。如此发展,足以动摇中国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枢纽的地位。
疫情结束后,供应链会由全球化走向区域化,每个大国经济,不再全球寻找供应链,而是以本国经济为核心,寻找周边国家,寻找小伙伴,退掉大群,建立起小群,继续一起玩。
全球以洲际为单位,几个重要的小群,已经呼之欲出:
亚洲有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有16国谈判,印度后来退出,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约28.9%,包含了中日韩+东盟10国。
日本牵头,部分亚洲和美洲国家跟进的CPTPP(跨太平洋全面进展协定),共11国,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约13.1%;
欧洲方面,欧盟-日本合作协议,经济规模占全球比重约28.1%,是欧洲和亚洲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同样,欧盟也建立了和韩国、越南的自贸协议,正在跟印度谈判自贸协议,未来,欧盟+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将构成欧洲和亚洲的合作框架。欧盟和中国的合作,将变得比较微妙,至少在中国面前,欧盟需要保持独立自主权,保持谈判议价能力;
图片说明:欧盟日本自贸协议。
美洲方面,美国牵头,成立美加墨自贸协定,约占全球经济的27.6%。在美加墨自贸协定中,专门针对中国,设立了排他性条款,杜绝了未来加拿大和墨西哥和中国签立自贸协议的可能性,也杜绝了中国企业去加拿大和墨西哥设厂,利用这个自贸协议,去进军美国市场的可能性,这两招都比较狠,比较绝。假如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设厂,产品进入美国以后,如果引起纠纷和贸易争端,中国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受这个自贸协议的保护。从根本上杜绝了中国企业对于美加墨自贸协议“搭便车、顺风船”的可能性。
这些都是大型区域贸易合作联盟,它们各自整合,以洲际为单位,势必改变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布局。
而较为危急的是,中国在上面各个合作体之中,只在RCEP占一席位。
东盟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根据地么?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生产国,资源和产品都是国际化的,中国必然拥抱全球化。
在全球化即将终结时候,中国希望引领的全球化新模式,正在成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继2019年东盟(ASEAN)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之后,2020年一季度,东盟再次超过欧盟(EU)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下滑至第三位。
一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9,913.4亿元,增长6.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1%。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07万亿元,增长3.2%,高出整体增速9.6个百分点。
在美欧经济因疫情全面萎缩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却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经济奇迹。中国不断进行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中国巨大的产能和市场,向东盟、向「一带一路」国家敞开,受到了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欢迎。
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和东盟双向累计投资额达2,057.1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15年间增长22倍。从贸易结构上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已经成为东盟出口中国的主要产品,其次是生活休闲类消费品增长最为迅速。随着东盟与中国的技术和产业合作,东盟各国正在摆脱原来以农产品、初级加工品为主的工业结构。
也许有观点认为,中国和东盟贸易增长,这正是制造业逃离中国、中国竞争力下降的一种表现。但是,从中国产业升级和全球化策略思考,这其实也是一条全球合作道路。
目前,包括东盟、东亚、亚太在内的15个成员国,已经结束全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文本的谈判,2020年将正式签署协议。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呼之欲出。
正如疫情之后,世界已经无法回到起点一样,全球化的反义词,也不是“不全球化”,而是加强区域化。
下一步,随着中国向制造业高端升级,势必将进一步强化东盟,乃至亚太经济体与中国的产业联系,使得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属性加强。
不仅是中国,整个亚太地区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将更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