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的九大经方方证研究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后,致使经络痹阻,而出现的肢体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等表现的疾病。经方中治疗痹证的方剂很多,以下具体总结各方证的特点。
一、附子汤证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方证特征:
本方为温经驱寒除湿之方。用于阳虚寒湿,身疼,骨节疼痛等症。原文提示此为少阴病,即表阴证,故必见阳虚之恶寒无热,手足寒冷。且口中不苦不渴(口中和)以排除热证,则可断为少阴病。
本方药物组成与真武汤相近(真武汤以生姜易人参),但倍用附子,且加人参,重在温补元阳。而真武汤则加生姜重在温散水气。故本方证之阳虚较其为甚。
二、乌头汤证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10)
方证特征:
本方可温经祛寒,除湿止痛。用于治疗寒湿历节。药用麻黄发汗宣痹,川乌祛寒止痛,二药共用,寒湿并治。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卫,并防麻黄发汗太过,而风去湿存。
本方与附子汤均可用于寒痹,而附子汤证以阳虚为主,见骨节疼痛,手足寒等症。本方证则以寒湿凝滞于关节为主,可见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等症。故不用附子温阳,而以乌头之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为主。
三、麻黄加术汤证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20)
方证特征:
本方主治寒湿在表所致身烦疼,症以发热、恶寒、无汗、周身疼痛、烦扰不安为主。此即为麻黄汤证兼有湿邪,故于麻黄汤中加术以寒湿并治。
四、麻杏苡甘汤证
原文:
病才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21)
方证特征:
本方治疗风湿在表所致周身疼痛,伴发热,无汗,且日晡所发热加剧。
本方证与麻黄加术汤证一为风湿在表,一为寒湿在表。需加以鉴别:
本方证一身尽疼,掣痛不得屈伸,发热,日晡所剧。因日晡发热属阳明,故其风湿有化热之势。用薏苡仁清化湿浊,而不用桂枝之温化。
麻黄加术汤证为身烦疼,疼痛处重着而固定不移,发热无时间特征,恶寒无汗明显。用药以麻黄汤辛温散寒,加术以除湿邪。
五、桂枝附子汤证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23)
方证特征:
本方主治风湿兼表阳虚之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转侧,脉浮虚而涩。从脉象分析,此为风湿盛而阳气虚。其中,若阳虚而风气偏胜,则胜桂枝附子汤以祛风。若阳虚兼湿气偏胜,则去桂加白术汤以除湿。
六、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24)
方证特征:
本方证较桂枝附子汤证及白术附子汤证为重,属表里之阳俱虚。故在骨节疼烦之基础上,伴短气(里阳虚),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表阳虚卫外不固)等症。
七、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8)
方证特征:
本方主治风湿历节病,症状为诸肢节疼痛,关节肿大变形或发热,病程日久可见身体消瘦,头眩短气,呕恶欲吐等。
本方与乌头汤均治历节,但本方重在祛风除湿,行痹清热。而乌头汤则重在温经祛寒,除湿解痛。
八、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2)
方证特征:
本方为血痹之主方。血痹症状以肢体麻木为主,或伴肢体酸痛,恶风等症。
此证应与风痹鉴别,本证以麻木为主,而风痹则以疼痛为主。
九、白虎加桂枝汤证
原文: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金匮.疟病脉证并治4)
方证特征:
本方原为治疟而设,但常用于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疼烦,遇热加重,或伴发热,汗出,口渴等。
你也可能感兴趣
-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体会
- 经方治疗类风湿疼痛
- 痹证(风湿病、关节炎等)的经方治疗
- 桂芍知母汤加减治风湿性关节炎
- 治愈长达2年的关节疼痛
- 五积散加减治疗腰冷伴四肢关节僵硬肿胀
- 胡希恕痹证论治经验
- 升阳益胃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例
- 从临床验案谈一谈“痹证多在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