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笃实 明觉精察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加缪

Share
遇见幸福✿心生欢喜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我也喜欢分享,今天继续分享阳明心学给你。

从/今/往/后/我/们/不/说/再/见

《答友人问书》

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辩’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曰:“此事吾已言之屡屡。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辩的功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辩矣。若谓学问思辩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辩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辩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功夫。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功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问:“象山论学与晦庵大有同异,先生尝称象山‘于学问头脑处见得直截分明’。今观象山之论,却有谓‘学有讲明,有践履’,及‘以致知格物为讲明之事’,乃与晦庵之说无异,而与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反有不同。何也?”

曰:“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掩其为异也。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假使伯夷、柳下惠与孔、孟同处一堂之上,就其所见之偏全,其议论断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为圣贤也。若后世论学之士,则全是党同伐异,私心浮气所使,将圣贤事业作一场儿戏看了也。”

又问:“知行合一之说,是先生论学最要紧处。今既与象山之说异矣,敢问其所以同。”

曰:“‘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功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未有凑泊处。况又分作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

又问:“致良知之说,真是‘百世以俟[sì]圣人而不惑’者。象山已于头脑上见得分明,如何于此尚有不同?”

曰:“‘致知格物’,自来儒者皆相沿如此说,故象山亦遂相沿得来,不复致疑耳。然此毕竟亦是象山见得未精一处,不可掩也。”

又曰:“‘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知天地之化育,心体原是如此。‘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

【背景简介】

1526年,嘉靖五年丙戌,先生五十五岁,在浙江。是年,阳明先生有多篇与诸生论学文章。四月,复南大吉书,答欧阳德书。八月,答聂豹书。《王文成公全集·年谱》载:“四月……德洪与王畿并举南宫,俱不廷对,偕黄弘纲、张元冲同舟归越。先生喜,凡初及门者,必令引导,俟志定有入,方请见。每临坐,默对焚香,无语。”此时,钱德洪和王畿已担任起“教授师”之职。

01

先生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功夫。”

今人分裂了知与行,把学习生活割裂开来,实在是妄知妄行。

《良知四句教》有云: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被称为良知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充满各种念头,念头有善有恶、有好有坏,而产生种种念头的根源就是心的本体,它是无善无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你的意念一动,就会有善有恶;意念一动,你就会有善业或恶业,去做好事或做坏事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念头一动,你的良知马上就起作用了,就能观察到刚刚起的这一念到底是善念还是恶念。这是阳明德的入手之处,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正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当你己经知道什么是善恶,就要把思维转为正知正念,要为善去恶,要落实在行动上,这也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

心是什么,就播种什么,

心想什么,就滋长什么,

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你相信自己的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就会越来越美好。

你相信自己的生命是苦难的,生命就会越来越苦难。

这段话很美,完美阐述了良知学,就是回归到心上,心是无善无恶的,它混沌一体。

而我们的念头生灭就有了善和恶,这是念头的属性,二元对立。意念是分善恶的。

良知是干嘛的?知善知恶,良知可以分辩认清意念,人人都有良知,都知善知恶。

那,为什么有人为善有人为恶,这就是一个人是否在良知下去做事的缘故,也就是一个人是否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

02

知行合一,就是遵循良知的知善知恶去分辩,然后为善去恶的去格物。

格物致知,知至物格,这是一个反复的循环。定力和智慧从哪里来?就从戒上来,何为持戒?那是自律。

何为自律,那就是不放纵自己得到低级欲望,又主动放弃低级欲望获得高级欲望,又通过放松得到顶级欲望,即自由。

有一个不放纵,一个放弃,还有一个放松,就有一份放心,也就是心安住身,心在良知在,定力和智慧就在。

有这个知,就有个行,行反馈出来就是戒力。而戒力这个行,又反过来提升了定力和慧力。

如此,循环相继,互为因果,螺旋上升,此乃心学之要。

03

先生说,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除了行事,还有心行。学问思辨,明觉笃行,是心行,也是事行。

知行本来合一,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我们心脑的分裂。知一回事,行一回事。

唯有在践行上下功夫,才知道行就是心的践行,而知是事的验证。当我们真的在知上下功夫,就必然能够做到。

事情做到,道理尽在做到中。践行,是知行合一的验证。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会发现不同的文化里会有不同的表达。

其实,表面的差异不能掩盖真实的合一。就事论事而不能断章取义,学习要本着求同尊异的精神,去合理看到这些文化的差异。

04

先生说,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我们不是论是非和同异,为的是学到那个道心。

学习不是自我证明,也不是辩驳,我们是为了求得真理。

圣贤在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语境在说相同的东西。

孔夫子、孟子,阳明先生等圣贤所指向的是一个东西,指月之手不同,但月是一个月。道心一致,而表达的方式千千万。

看八卦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转化,怎可阴是阴,阳是阳?

大多数人总是割裂二者来看,比如男女这两种性别,我们定义女汉子和娘炮,标准是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男人也是,我们不允许男人显现阴性力量,也不愿意女人显得太阳刚。

殊不知,每个人都是阴阳合体,我们既有阴性特质,又有阳性特质,只有平衡才能和谐。

知是阴,内化的,精微的。行是阳,外显的,延伸的。然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05

无论是明觉精察还是真切笃行,无不是相,而良知是本体。

良知是混沌一体,是乾坤之始,先生观良知如此,与陆象山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同出而异名。

我与天地一体,我心即同宇宙。

人人心中有个宇宙,有个良知。不过是先生所说,人人心中有个圣人,只因心中有个不自信,都自埋倒了。

不自信是没有认出我心,没有意识到我们本来具有的无穷的能量。

有个朋友问我,我自卑怎么会是傲慢?自卑,是一种假象,坚持认为自己不行,就像那个端着金饭碗讨饭的乞丐,非要说自己穷,不是傲慢是什么?

06

知行本来合一,而良知心自然有良知行。为什么我们知行不合一?因为不是良知也非身行。

我们没有去找到内心那个良知,反而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所灌输,还有多少是真正的我们?

成长,就是剥离过去文化和意识灌输,发现真实自己的过程,是找到良知的旅程。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证。若不能真知,断不能真行。若不能真行,源不能真知。

知行像左右脚,平衡写我们的生活。知行合一,方为道。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

那个知道仅仅停留在头脑。头脑最会欺骗我们,以为知道,背后是个不知道。人生有四个境界:

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有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是活的谬误。

怎样去看那个知道?去哪里看?行上看。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真的相信的。

真的相信健康平安就好,你会有健康的起居习惯。

真的相信情绪心态很重要,你会注意调整自己。

真的相信家人重要,你一定会带着爱学习与他们相处。

真的爱自己,你一定不会让自己不学习不成长。

......

你在做的事,就是你相信的。去看看,你做的,发现你真相信。

反思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到底相信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倘若做不到,那个知就没有在道上,也就是知不道了。

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什么收获,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么么哒,爱你!码字不易,也欢喜你随缘赞赏,周末愉快!

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by 欧文·亚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