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斌丨鹳雀楼

看到女儿学校成都市盐道街中学配合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录制的节目朗诵的《登鹳雀楼》,颇有点感慨。节目中还有深圳、北京、甘肃的学校的画面,甚至还有音乐之都欧洲奥地利维也纳城的优美画面。诚然,歌曲《登鹳雀楼》加入了丝绸之路的元素,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在现在提倡“一带一路”的经济共同体的前提下,无疑有着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但想想,这个短片中还是缺少了什么,那就是在鹳雀楼下吟诵或歌唱的《登鹳雀楼》。

中国的四大名楼我全部去过,岳阳楼、黄鹤楼特意拜访登上,滕王阁顺路看了它的风姿,没有登临过。鹳雀楼我最为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因为它就在我的家乡的黄河岸边,另一方面我从它的复建到竣工就特别关注,并多次登临和仰望。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全处在长江流域或是与长江有着一定的关系,唯鹳雀楼独镇北方的黄河东岸。古往今来,诗因楼而传,楼因诗而名,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的豪迈情怀而一鸣惊人,黄鹤楼因崔颢李白的悠悠情怀而享誉神州,岳阳楼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而名垂青史。

鹳雀楼最初建楼的作用是起军事防御功能的,作军事瞭望之用。建于南北朝北周的宇文护镇守蒲州时期(公元560年—571年),原址在蒲州城外黄河中央的一块绿地上,因在楼顶上常栖息一种食鱼的鸟类,当地人称“鹳雀”,所以这座楼就被称为“鹳雀楼”。因为黄河泛滥、战争等原因,毁于700多年后的元初。再800年后的2002年,鹳雀楼在原址附近重建而成。

原鹳雀楼经历了700多年风雨,见证了唐代的繁华三百年,成了诗人们聚会赛诗之地。后随着频繁战争,朝代的更迭,鹳雀楼在公元1222年走向毁灭。

在唐代鹳雀楼最为辉煌。公元722年王之涣登楼后写下了气势磅礴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五十年后,诗人畅当同样登上鹳雀楼,他这样写的:“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表现了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公元814年旧历7月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合在一起,意境浑成厚重。这三个人的诗最为出名,淹没了唐朝后来的许多来过的诗人,如司空图、耿潍、马戴、司马札、张乔和吴融等。为了渲染王之涣,有了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人在洛阳游学发生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到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我自认为此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我想唐朝河东诗人柳宗元、聂中夷等也登过鹳雀楼,只是有自叹不如的感觉。鹳雀楼地处蒲州,位于长安和洛阳之间,繁华一时,被称为“中都”,诗人们在这里落脚写诗就不足为奇了。我总在怀疑,为什么宋朝有那么多著名的词人,却没有留下关于鹳雀楼的词句。我分析主要是因为宋朝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再加之到南宋此地已经属于金朝政权,南宋政权已经南移到现在的杭州。哪一个词人愿意在宋朝的北垂长吟,并吟诵一些风花雪月的词句来!

元初时期,成吉思汗金戈铁马踏遍中原,金主完颜氏因蒲州城河山为障,易守难攻,下令死守蒲州。蒙古铁骑先后攻占了平阳、绛州和陕西渭南,多次攻打蒲州。金元光元年(1222),在最后的一次争夺战中,金蒲州守将侯小叔在元兵攻城时,下令烧掉了鹳雀楼,同时被下令焚毁的还有举世闻名的蒲州大浮桥。当时场景惨烈,火光照亮了蒲州城的半壁夜空,史籍中对此记载:“夜半攻城以登,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无限辉煌的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址。蒲州城也在这次攻城之战中遭到严重破坏。至于侯小叔当时为何下令焚毁鹳雀楼,是否因担心这一文化名楼落入元兵之手后,作为军事瞭望之用,至今也只留给世人无尽的疑问和猜想。鹳雀楼被毁于战火后,逐渐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身影。旧志云:“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后世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只能够登上蒲州城的西门城楼,作为鹳雀楼的替代,抒发诗情,后来人们干脆将鹳雀楼的牌匾移至蒲州城西城楼。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那些在城楼上作下的鹳雀楼诗,仿佛后世对鹳雀楼的凭吊,写满了遗憾之情。

重建的鹳雀楼,我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在1990年由于厌恶学习去过一次开元铁牛和普救寺,寻访鹳雀楼的时候老乡说早已不见了踪影。从1997年准备重建,到2002年开始开放,我就时刻关心它的进展,到2006年回家的时候我就登山了新建的鹳雀楼,然后每年回来都去,带妻子和女儿也登临过一次,还让女儿与意气风发的王之涣铜像握了一次手。就在今年,我还和朋友一起在鹳雀楼附近的黄河岸边欣赏黄河冬景,只因登鹳雀楼再也没有前些年的心绪了,再也品不出新的意境了。

从普救寺(距鹳雀楼约十几里的峨嵋岭西南缘高岗)上看鹳雀楼,它就是黄河东岸边平野中高处黄土地上的一方建筑,似乎是黄河岸边的值勤的水务人员,又或者说是黄河拱卫下的一方乐土,我小的时候还是一片荒草丛生之地,如今却是被水泥凝固的建筑。到蒲州的蒲津渡一带,也就是说出了原来的古代蒲州古城的西门。离鹳雀楼也就是两三里许,眼睛穿过滩地上栽种的白杨树,鹳雀楼凸现在我们的视线中,高大恢弘自不必说,就是它规整的布局完全异乎于我附近的断垣残壁。人们重建了传说中的鹳雀楼,却无法让残留的蒲州古城墙上的风蚀青砖讲述它所经历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进入鹳雀楼景区大门,楼前有一湖。平面呈鹳雀翱翔之型,故名鹳影湖。湖面正中由三孔石拱桥连接,桥面约五米宽,两边是汉白玉石雕栏杆。站在桥上,看前面有一广场,颇有特色。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的几何图案。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的唐代图案,如:莲花纹、石榴纹、如意纹、蝴蝶纹等。

现在的鹳雀楼,气势恢弘,蔚为壮观。鹳雀楼坐南朝北,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六楼,总高73.9米。楼因仿唐,尽显唐代风韵,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屋面覆盖黄色的琉璃瓦,远观在太阳的照耀之下金碧辉煌。逢节日,楼上灯光齐开,空中高悬明月,真有“举杯邀明月”之幽情。四檐三层,檐角高翘,如展翅的鹳雀,又似欢迎远来栖息的鹳雀。楼6层,每层高超过10米,显得特别宽敞。在楼的四个檐角上,分别挂着一个大“铃铛”,风吹过来,“铛铛”的声音有一种空旷辽阔,情感无限延伸开去的感觉。

站在鹳雀楼下,高楼兀立,仰首而视。主楼座落于一个高大的台基上,这台基高达16.50米。拾级而上,踏过100个台阶,上至主楼月台,立即会感觉到台基的阔大。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72米,周长共310米,四周围有青石雕花栏杆,雕工精制,排列齐整。主楼高57.4米,整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底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无法合抱;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舞姿优雅,栩栩如生。二层仍然是开间七间,屋檐长远,一样四面回廊,勾栏回护。顶层面阔缩为五间,进深缩为三间,依旧四出抱厦,勾栏缠绕;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脊,两边各有一硕大鸱吻对称相向,宝顶居中。整个楼体建筑,用钢筋水泥骨架,构件硕大精美,构造精到严密,设计端庄大气,完全仿唐风格。

进入楼内,楼内布设更为惊艳。一层楼内大厅阔大幽深,展示主题为“千古绝唱”,介绍王之涣和他的《登鹳雀楼》,以及大唐中州蒲州盛景。登上二层,展示主题为“源远流长”,表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文明史。四层黄土风韵,介绍黄土高原、三晋大地等我国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象征,而黄河文化即是我国中原地区、北方地区的文化凝聚。五层旷世盛荣,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变迁和复建过程。南北朝时,北魏几经演变,成为敌对的两个国家,北齐和北周。北周首都为长安,北方边界是平阳(今临汾)。现今于茫茫黄河滩涂,建起了这样一座高大壮观的鹳雀楼,抚今追昔,不能不感叹蒲州文化传承的源远流长。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楼顶天花藻井,极其华丽,甚是辉煌,和大雁塔顶几近相似。

围绕着六楼的平台走了一圈,俯看楼下唐韵广场。鹳雀楼东望夏都(安邑附近),西望华岳。“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

在六楼平台西南角处,有着王之涣提笔写诗的铜像。他目光深远,面色凝重,神采飞扬,衣袂飘逸。他一手举着一支笔,一手托着一张纸,面对太阳即将落下的方向,面对黄河滚滚流去的方向,饱蘸着激情与心血,正要写下那千古绝唱!我默念这首诗,看着他,似乎能感觉的到当年的他站在这里的感触,是多么的心旷神怡。此处可西“俯瞰黄河”、东“瞻中条山”,没有原来王之涣的“白云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境。这是由于现在楼址东移到黄河东岸的缘故。如果还像原来的鹳雀楼处在黄河中心的一块绿地上,站在楼的东面,一眼就有“白云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巍峨的中条山连绵起伏,从东北向西南逶迤而去,在眼前中条山的尽头正与徐徐降落的太阳汇合,晚霞似火,落日熔金。楼下的黄河,奔流南去,掀起滔天的巨浪,呼啸着向着预订的目标,向着远方的大海。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王之涣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窘迫,已经让他热情不再,已经没有多大进取心。只是处在大唐盛世,只是下午来晚了急匆匆登楼观景,不然就看不到“山”与“河”以及夕阳渲染它们的壮美景象,才正好暗合了此诗境界开阔,积极向上的意境。我想这位边塞诗人正是有了《登鹳雀楼》,才出现后来脍炙人口,境界更加阔大、意蕴丰富的《凉州词》。

在鹳雀楼下诵读“登鹳雀楼”,在楼上唱“登鹳雀楼”,十几个世纪前的盛唐曲调和音符飘荡而来,触碰到我们的心弦,从而响起历史的鸣奏,在我们的心灵空谷中震荡着、回荡着。离开的时候,再次回望这浸透了古典文化艺术的鹳雀楼,庆幸我们重建了消失800余年的鹳雀楼,也感谢为丰富鹳雀楼文化而辛苦付出的人们。

2018年4月28日夜于成都家中

作 者 简 介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百篇。有诗歌散文收入《中国短诗精选》《暮色中的城步》《微刊优秀作家作品》《黄浦江诗潮》《晋南有个孙吉村》《尘外那一池月光》集子。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了散文集《成都拾遗》。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现就职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




(0)

相关推荐

  • 诗词里的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边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拥山河之胜的鹳雀楼 ...

  • 行走丨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小学时就熟背的名诗,是唐代才子王之涣的代表作.其意境从少年时就深刻我的心灵,一生不忘,始终奉行着更上层楼的精神. 因此,这回去永济,鹳雀楼是 ...

  • 【流年】鹳雀楼行吟(散文)

    一 五月的黄土高原,澄澈明净. 蓝蓝的天幕上,漂浮着微微流动的云朵.那云朵像是我家乡江南太湖中的帆影,又像是乡人黛色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它们像是走在广袤原野里的羊群,松松垮垮地不断变换着队形.淡紫. ...

  • 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关常识: 先了解下王之涣:王之涣是山西太原人,当过唐朝的大臣,但因为持才傲物,仕途并不得志,这首诗是他作为诗人写下的 ...

  •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

    [游山西·读历史]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山西学习平台2020-12-02订阅作者:王西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意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 ...

  •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从小就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古鹳雀楼早已不存,但登临现在的鹳雀楼也是一种情怀.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 ...

  • 武 斌丨一直不曾远去的曾祖母

    多少年过去了,失去的事事物物也已经很多了,总有一个慈祥的面庞萦绕在我的脑海,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细细分辨起来竟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曾祖母,让我多次潸然泪下. 我出生的时候祖母已经七十多岁了,大约在我五岁的时 ...

  • 【山西】李武斌丨散文/守望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李武斌: 笔名光荣,1965年生,山西运城人.先后从事教育.农业.纪检.文化工作.虽理工科班出身,但长期与文字工作有缘.<运城报> ...

  • 【依依琴行杯散文大赛】李武斌丨启航,曙猿湾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李武斌: 笔名光荣,1965年生,山西运城人.先后从事教育.农业.纪检.文化工作.虽理工科班出身,但长期与文字工作有缘.<运城报>.<先锋队>.<舜 ...

  • 【山西】李武斌丨散文/ 听钟话古今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李武斌: 笔名光荣,1965年生,山西运城人.先后从事教育.农业.纪检.文化工作.虽理工科班出身,但长期与文字工作有缘.<运城报>.<先锋队>.<舜 ...

  • 武斌丨祭弟文

    站在金龙弟弟新垒的坟前,不由得潸然泪下. 呜呼哀哉!谨以此篇献给我早逝的金龙弟弟. 我长金龙弟弟你十岁,但我们一样命运多舛.从程樊村分别后,我们几乎很少相见,即使见面也都是聊上几句就话别.在陈闫庄我给 ...

  • 武 斌丨飞云楼

    偶然翻看原来的老照片,发现一张当年青涩的我在飞云楼前面照片.时光荏苒,照这张照片已经三十年了,后来我也几次来到飞云楼下,并有两次登临.登楼时脚踏在木楼梯上,发出厚重的"吱呀"声,直 ...

  • 武 斌丨庙崖一段路

    寂寥的黄土地,百无聊赖地晒着太阳.只有没有叶子苹果树在朔风呼啸过后,来一段曼妙多姿的舞蹈.原来为苹果增色的反光膜,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在空中或在地里胡乱地飞舞.我穿着皮鞋追撵着它们,希望它们静静呆在崖 ...

  • 武 斌丨拾麦穗拾红薯

    回到峨嵋岭,眼前是漫地的苹果树.寻找属于麦田和红薯地的一小片空隙,也是徒劳.根植于我内心的麦田,深植我心中的小麦,还有那成片绿色的红薯秧一直漫过地头爬上田间小路,就这样消失在黄土高原的峨嵋岭上了.我遥 ...

  • 武 斌丨家乡的菜卷卷

    八月下旬,出差路过太原,老同学王安弟招待我吃饭,竟吃到了久违的菜卷卷.菠菜和面的香味一直回荡在我的四周,陪伴我回到成都,直至今日,我还想起那两截菜卷卷.菜卷卷是家乡晋南特有的美食,别的地方是没有的.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