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惠丨盛开的牡丹
绽放的是一颗纯净的心
洛阳最美四月天,四月花开动京城。在第37界牡丹花会开幕的前一天,我有幸参与了“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组织的五大洲70国友人在70米长卷上共画牡丹、为祖国70华诞献礼的活动,更为有幸的是结识了姜红升老师。轻敲这篇文字的时候,心是微颤的,有一种看到自己特别喜欢时的小激动,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楷书这种字体,楷书又谓真书,可作楷模,故名。对姜老师的敬意用“楷书”表达最为合适。
4月9日的清晨,被前夜的一场细雨洗刷的一尘不染,阳春的绿还带着稚嫩,更充满了生机。而今年的倒春寒却小小的错乱了一把时节,昨午阳春三月暖,今晨又返二月寒。天气虽冷,可心潮澎湃。我背着装满画具的双肩包走进了新区河科大的校园,一种久违的萌动,如尖尖荷角,多年前上大学时的感觉火速回潮,步履一下子轻快了许多。不同的画面在随拍的手机上跳跃,灵动的是一颗不老的心。
活动场所定在河科大校园东南角的牡丹园,园子里盛开的牡丹,被古城的第一场春雨滋润的格外娇艳,细细的水珠在叶子上玲珑有致,在花瓣上晶莹剔透,温婉的静等国际友人的到来。我们自发组织的“洛阳中国画牡丹交流群”有18朵金花,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互不相识,却神交已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长,无论是资深画家还是初学者,大家见面没有一丝的拘谨,如老朋友般亲切,情同姐妹。
我们在牡丹园的石径上摆放了长达10多米的画毡,开始一对一的教老外画牡丹,他们对中国画充满了好奇,面对活生怒放的牡丹,手舞足蹈,看着洛阳画家手中的毛笔,如魔术般的长出牡丹花瓣,惊喜若狂,作为洛阳人,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牡丹传情的魅力。
有人说音乐无国界,其实美的东西都没有域分,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仅仅是人文的不同,只要相互尊重,沟通到位,用真善美去表达,都会获得人类的共鸣。也许,姜红升老师就是精晓了人类最本性的一面,才专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把延绵五千年的文化,用书画这种特殊的语言,柔撩国际友人内心的冲动,栽种一朵“红牡丹”,芬芳飘散全世界。
人生的画卷很长,姜红升老师为自己人生的留白意味深长。他是一个内心纯粹的人。人以群分,与姜老师志同道合的人,都干净如雪。我在洛阳老年大学与中国画结缘,就喜欢上了写意牡丹。李雪萍老师,张文菊班长,她们一个雅致如兰,一个温婉如玉,亦师亦友。初入画道就广结善缘,真乃幸事。善,是人类共存的根基,真善美才是架通世界各族人民友谊的桥梁,且地久天长。
中国书画同源,书中有画意,画中有书韵。楷书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且每一点划都不孤立,而是和其他笔划互相呼应。姜红升老师的事业以一朵“红牡丹”就确定了人生画风和走向,且神韵于结体,需要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工妙于点画。我愿做一颗小小的石子,为这条“丝绸之路”献上一份爱心。姜红升老师用他爱国的大格局,传播华夏文明,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河科大的牡丹园,小巧精致,却格局无边。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匈牙利、保加利亚等10几个国家的友人一起轻握亲手画出的10米牡丹长卷,青衣碎步的流连到牡丹花簇之中,我眼眸温润,已分不清是真牡丹还是牡丹画,他们小心翼翼又爱不释手的样子定格成了比四月还美的风景,那调皮的一搂,那开心的一笑,早已跨越了种族的距离,如四月盛开的牡丹,可绽放的却是一颗纯净的心。
作 者 简 介
作者;张惠霞,笔名,小惠。1963年出生,1986年电大企管专业毕业,就职中信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洛阳矿山机器厂)32年,一直从事管理工作。
声明:由于后台小程序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