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敏丨鸿庆寺史话
河南省义马市东南十多公里处的鸿庆寺,坐落在东区办事处石佛村西白鹿山上。每当朝阳升起,阳光洒在白鹿山上,隐居于此的百尊石佛便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佛像犹如真佛再现,各种表情栩栩如生,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鸿庆寺石窟,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发展到鼎盛。尽管这个时期每个朝代的更替,犹如走马灯似的,变换统治者,但每个朝代都把佛教定为国教,以彰显自己的君权神授。北魏时,佛教更是发展到登封造极的地步。北魏先在其都城平城(今大同)附近修建了史无前例的云冈石窟。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佛教石窟艺术便也在中原地区发展蔓延。于是,以洛阳为中心,北魏朝廷便开始四处寻址开凿石窟,来彰显佛法,宣扬其统治的合法性。
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满足母亲胡太后信仰佛教、弘扬佛法的要求,就四处寻找适合开凿石窟的地方。一天,孝明帝带领随从到如今的义马石佛村一带,一边寻址,一边打猎,在村西的山坡上射死了一只白鹿。孝明帝很高兴,命名此山为白鹿山。站在白鹿山上,他极目远眺,但见这里峰峦叠嶂,涧河缠绕,一派物华天宝的景象。细看脚下之山崖,石质坚硬,适于开凿,遂命当时最好的工匠在此凿石窟,兴土木,修寺院。
当石窟初具规模时,北魏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石窟修建暂时告一段落。后来,为修建更大规模的洛阳龙门石窟,孝明帝之母胡太后抽走大批工匠,石窟修建中断。时人因已建成有三个石窟,就称为“三圣庙”。
盛唐时期,女皇武则天笃信佛教,常居洛阳,在往返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之间,会到义马著名的石窟观光拜佛,该寺院因其规模和历史影响,又临近官道,便成为首选,多次莅临石窟拜佛。于是,渑池县令就派人重修寺院,更名大德寺。
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武则天携同孙女安乐公主,再次驾临石窟寺院,此时无数只大雁云集白鹿山峰,栖息在这寺院当中,武则天圣颜大悦,为纪念这一壮观吉祥的景象,武则天欣然命笔,赐名寺院为“鸿庆寺”,并命人重修寺院,增凿洞窟,扩大规模。自此,鸿庆寺闻名遐迩,历朝历代香火鼎盛,朝拜不绝。
鸿庆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杰出的石刻艺术,在我国灿烂的佛教文化中有着辉煌的一页。 鸿庆寺石窟,原有寺院建筑1组,洞窟6个,现存5个洞窟,开发出来四个。各种飞天12个,佛教传说故事浮雕4幅。洞窟坐西朝东。窟内佛龛46个、大小造像120余尊。石窟类型有中心柱式、三壁三龛式和禅窟等多种。造像题材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为主,还有坐佛、西方三圣、释迦多宝等。
目前,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曰北魏时龙门石窟为官方庞大的刻凿工程,为了能够取得成功,便先在白鹿山石壁上做试验,取得了成功经验后,便正式在龙门进行刻凿;二曰本来是在白鹿山石壁刻凿阵势庞大的石窟群的,但刻凿了一部分后,发现白鹿山石质较为松散,不利于长久保存,便在放弃了原计划后,重新在洛阳龙门寻到了理想的石质和崖面,于是移至龙门大规模开凿。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正确,都不难想见,龙门石窟与鸿庆石窟总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说是姊妹也好兄弟也罢,它们基本是在同一个时代相伴诞生。鸿庆寺石窟早于龙门石窟,且在龙门石窟开凿前就已具规模。可以这么说,假如龙门石窟是一部浩瀚的史书,那么鸿庆寺石窟应该是这部鸿篇巨制的草稿。
更具特色的是鸿庆寺石窟却有龙门石窟所没有的东西,这是两座石窟截然不同的地方。龙门石窟虽然规模庞大,但在1000多尊佛像中,没有一点故事关联。而鸿庆石窟则不同,在它四组的佛教传说故事浮雕中,让人们从简洁的石像中解读出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情节。比如第一窟释迦牟尼出家的浮雕佛传故事,雕刻家们用形象、表情和场景来表述,体现了佛祖出家前后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西壁的大型浮雕“降魔变”佛传故事图,则表达了佛祖降魔时惊心动魄的过程。雕图中各种魔鬼布满了画面,众魔面目狰狞,或持大刀、长茅,或手持弓箭、棍棒,或赤着上身骑着怪兽,或穿着铠甲口吐毒气,无不向菩提树攻击。其场面之宏大,人物形态之各异,雕刻之生动传神、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北魏时期凿刻艺术的最高成就。这些故事雕刻,无论从故事性或艺术性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降魔图”浮雕是中国国内发现同类作品中最大的一幅,其石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无与伦比。
目前,鸿庆寺石窟清理出四窟,五窟待清理,六窟已塌落湮埋。根据文献记载和造像的雕刻风格,经专家考证,除第四窟为唐代作品外,其余三窟均为北魏时期作品。
鸿庆寺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同为北魏时期佛教石窟的杰出代表,虽规模和地位不及二者,但其独有的佛教文化成就和雕刻艺术,在我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成为我国佛教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963年鸿庆寺石窟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06月25日,鸿庆寺石窟作为北魏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摄影:拉萨
作 者 简 介
方智敏,义马市人,曾用网名”破红尘”。长期致力于散文诗歌写作,偶尔涉猎小说,在省市级媒体发表作品多篇,著有网络散文诗歌集《生命的漂流》,二十余万字。散文追寻生活的情趣美和诗意美,诗歌追寻意境的格调美和含蓄美,曾主编《义马文史资料》第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