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公开课 | 云师大附属润城学校:期末到,小学科学复习有方法

FM100.8《教育公开课》

名师公开课

云师大附属润城学校

期末到,小学科学复习有方法

点击下方音频

可直接收听节目内容

本期嘉宾

陈家俊,二级教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润城学校科学教师,五华区沈玉萍名师工作室副组长,西山区唐威名师工作室学员。参与了五华区科学期末试卷命制、云南本土科学教辅同步训练的编写、2017-2018学年科学市统测复习讲座等工作。获得了五华区科学教师微课竞赛一等奖、昆明市知识产权先进个人、五华区科普中国宣传员、五华区优秀科技教师、2017年昆明市中小学生科技创造力大赛科技创新教师、2018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第三届DI创新思维挑战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教育理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本期内容
在2017和2018年,一年级和二年级新增了小学科学课程,到此科学课程已经覆盖了整个小学阶段,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在浙江、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已经纳入了小学毕业考之中,在今后的几年云南省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趋势,所以我们的学生家长务必重视该学科,也是为今后学生中学阶段理科的学习做铺垫。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本期聚焦于期末对小学科学科目的复习。
期末如何复习科学?
(一)学会总结单元框架

同学们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单元框架,也就是单元的内容脉络,明白单元的探究主题是什么。例如2019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两个单元的编排框架:

小学科学大多数单元都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编排,比如说:

2019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是对本单元研究对象空气的铺垫,通过一些简单的体验活动初步感受空气(总),中间的6课就具体展开研究空气的性质(占据空间、可被压缩、有质量、会热胀冷缩,分),最后一课又是对空气的总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单元框架的规律,就会大大提升复习的效率,而不是盲目地、剥离框架地复习。比如学生在整理2001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的框架时,会发现第一课是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总),中间几课是对工具种类的展开探究(杠杆、滑轮、轮轴、斜面,),最后一课是对这几种工具的总结(它们在自行车上的运用,),这样学生在复习概念、知识点以及实验时,就有的放矢,即知道它们是哪一课、哪一部分的内容,最终做到心中有框架感和条理性,这也为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二种复习方法埋下了伏笔。

另外,学生在校要注意认真记录活动手册,并且将主要的概念、结论、实验和图示整理在笔记本上,定期查看复习。到期末跟好老师的节奏,认真完成老师准备的复习资料的内容,不懂就要及时提问。只有将自己总结的和老师复习的内容合二为一,查缺补漏,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学会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利用色彩、图画、线条、符号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的组织性思维工具。它能利用可视化符号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大脑的潜力,把学生带到有效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事半功倍。

小学科学是从生动形象的外在现象去分析其背后的科学本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学生结束了一个单元的科学新知识学习后,他们脑海中的知识是零散的、繁杂的,难以连接各个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就像一张网,把相关的知识点利用线条串联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慢慢地转化成“网状思维”,从而形成分层次的知识网络,厘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就可以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思维的严谨性。例如2019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思维导图如下:

该单元是典型的“总-分-总”编排风格。第一课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关心天气(总),中间几课则具体展开探究描述天气的几个参数(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最后两课则总结了天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天气预报、天气日历,)。在复习这种单元时,学生可以:

在老师的帮助下用第一种复习方法先整理出单元框架,它相当于思维导图的二级标题(见上图)。

接着一层层展开归纳,形成完整的单元思维导图。

用记号笔标注或者添加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以上图为例: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标注内容)

(2)测量降水量时一般测24小时内的,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添加内容)

(3)气温计的单位是摄氏度(℃),写作××℃,一小格代表××摄氏度,读气温计的示数时要平视,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简称“俯大仰小”。(添加内容)

这些例子就比较容易出概念型的选择题、判断题以及读图题,属于基础题,学生在考试中不应该失分。

(三)学会归纳书上的实验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科,所以实验也是学生复习的重点,需要单独分离出来复习,这在中学理科复习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有专门的实验复习专题,小学科学作为中学理科的前身,同样也遵循这个规律。那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最常见的实验有两种: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

前者学生需要掌握:

①为什么只改变探究的因素而其余因素保持不变?

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概念,并且能在每一个对比实验中准确找到二者。

③根据对比实验“一变多不变”的特点设计实验方案。

而后者一般适用于那些过程原理抽象,在真实空间操作困难,只能用器材代替并且与一般自然现象有关的实验。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课上的实验操作、小组的数据汇报、教师的讲解总结以及上述两种实验的特点,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书上的实验。以下为两种实验的总结表格模板,供学生教师参考:

对比实验

研究的问题

我的预测

实验中改变的条件

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

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生活中的应用

模拟实验

研究的问题

我的预测

实验器材

模拟对应关系

模拟器材:

模拟对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与生活的联系

(四)加强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当中有许多完成实验后所得出的结论或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比如我们完成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一系列探究实验后,需要掌握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或液体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就是为了“实践出真知”。

所以在科学的复习中,掌握实验结论和概念的表述也是重要的,这在考试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比如五华区2018-2019学年上五年级区级监测的实验探究题的第二小题:

同学们在学完《光》单元后,开展了使物体升温的探究。

(1)第一组制作了一个简易热水器,用镜子的反光来加热水,实验记录如下:

镜子数

0

1

3

6

光的强度

较弱

较强

水的温度

21℃

22℃

24℃

26℃

从实验记录中,我的发现是:光的强度和水的温度与镜子数有关,镜子数越多,所会聚的光的强度就越强,水的温度就越高。

(2)第二组将温度计装进颜色不同、其余条件相同的纸袋内,并且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如下图:

分析上面的折线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至少写出两条。

1.在10分钟内,初始温度相同的五种纸袋中,黑色纸袋升温最快。

2.纸袋颜色越深,表面越粗糙,它的吸热能力就越强。

这道题的两个小问都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表述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图文转换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这道题中表现为语言组织能力。陈老师在批阅此题时,发现学生要不就是不会看表和图,要不就是知道结论但无法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的考试中,不仅要懂科学知识,还要有语文素养,否则就会失分。总之,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不仅是为小学科学服务,也是为今后中学理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