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190 三封求救信——苏秦是为何被扣留在赵国?

公元前287年前后,苏秦所活动的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真可谓是风云变幻、错综复杂,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也不清楚。

正是因为各个诸侯国各自心怀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才让苏秦这样的纵横家有了充分的发挥的余地,也令到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乱成了一锅粥。早上大伙还嚷嚷着一起去打秦国,下午可能大家又开会,决定要向东去讨伐齐国。对于如此纷杂的环境,如果不是有睿智灼见、大智高勇,真是难以对付。也别光说应付了,过了几千年,我们用后世人的眼光审视这一段历史,都觉得非常的吃力,感觉上这是战国时期最为复杂的一段,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一切,始作俑者正是苏秦。这些荡气回肠的国际局势正映衬出了苏秦的高超和深邃。

这一年八月,齐国人终于还是第二次讨伐宋国了。不过这一次同样没有赚到多大的便宜,甚至可以说是灰溜溜地被打回来了。怎么回事?宋国突然打了鸡血了?主要原因是宋康王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太子,太子不像他老爸。他老爸宋康王绝对是一个愤怒的大叔,不能叫愤青,叫愤爷就可以了,做了许许多多出格的事,他的故事,我们稍后会为您详细的讲的。

但是宋康王这个变态老爸,生下的儿子却非常的出众,他比较得人心,宋国军民一看,宋康王不当政,让太子来领军了,于是上下坚守。再加上,魏、赵、韩三家还有燕国在成皋那边咄咄逼人,挖空心思想从后面赚齐国人的便宜,齐国人当然打得不顺手了。干脆就按齐闵王说的一样,当年八月没能得手,直接就撤军算了。

八月过后,一到秋季天气转凉了。苏秦坐着温车,从魏国大梁到赵国首都邯郸去。什么叫温车呢?“温”就是“温暖”的温,也就是在豪华马车里装上卧铺吧,在路上跑着就像是一个会走路的火柴盒,左右还开两个小窗。秋雨浇在温车的侧窗上,通过窗子,苏秦能看见中原大地沐浴在秋雨当中,闪亮亮的。

原野上,偶尔也会跳出一个卖萌的小鹿,或是一只粗鲁的野猪。除了它们,还有一群带着绿帽子的野鸭,被车队的脚步赶着,一群一群地在飞翔。它们总是低飞,当苏秦的车队走近它们的时候,就“噗”地一声抖翅飞掉了,然后又在不远的前方落下来。这一群鸭子,就像是一团莫名其妙的预言,似乎想说明些什么。当苏秦的车队到了赵国首都邯郸时,就立刻证实了这种不祥的预言。赵国来找苏秦麻烦了。

苏秦的使命就是燕国的间谍,为了能达成燕国最大的利益,他不断地首鼠两端,在赵国、齐国、秦国之间,到处煽风点火。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聪明人绝对不止苏秦一个,苏秦的捣鬼的活动,早就被人察觉了,并且报告了赵国的相国李兑。你想李兑是什么人?想当年自己的主子,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伟人,也被他活活的逼宫,生生饿死在沙丘里了。你一个苏秦,布衣出身,靠嘴皮子一碰到处混吃混喝的,小样的你敢让我吃苍蝇,活腻味了你!

苏秦一到邯郸,李兑派了手下一个叫韩徐为的人,直奔苏秦下榻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是无耻下流的间谍:“我们已经得到可靠的线报,前段时间一直在离间齐国、赵国关系的就是你苏子。这孙子,当初你劝齐王暗中阴谋和秦国人结好,以便夹击我赵国,你还劝齐王把我国派往齐国结为友好的王子包围劫持了,你怎么解释?”

这一切都是铁一般的事实,苏秦无话可说。韩徐为却是越说越带劲儿,七情上脸,声色俱厉,不仅热情地关心了一下苏秦的祖宗八辈,还非常贴心的问候苏秦,他的脑袋在脖子上呆得累不累。苏秦这一次确确实实被吓怕了,这一辈子都没这么恐惧过。等韩徐为走了,他立刻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请求组织上来援救自己。不过燕国上下对苏秦这个孤胆间谍,现在已经充满猜疑和冷眼。没错,苏秦虽然忠贞不二,为了燕国利益到处奔走,不惜生命危险。

但是长期离开权力斗争的核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无法知道核心里现在正发生些什么,也无法面对面地对老板解释。这样一来,老板身边的那些小人就有机会了。那些小人纷纷表示说,苏秦这几年在齐国这个花花世界里,被腐蚀拉拢,已经堕落变节,向齐国投诚了。

对于这种情况,苏秦都是知道的,而正是因为知道,所以他心里的恐慌,更加重了一层。在这封信当中,他再一次强调了自己奔走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损耗齐国的实力,以便燕国有报仇的机会。在信的后面,他还强调:不是我苏秦怕死,是我死了以后,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再也没有人去离间,如果他们合起手来,燕国就完蛋了。

您瞧瞧,苏秦的嘴巴何等的硬。分明是自己即将死了,却不肯屈尊喊救命,而是将了燕昭王一军,告诉他“我死了对你没什么好处”。这文章写的,那确实是又美又漂亮。可惜的是,这封信送出去以后,燕昭王却没什么反应,完全不理会。不但不搭救,燕昭王还不允许苏秦私下逃离邯郸。他在回信当中告诉苏秦,你不准离开赵国,否则,对我燕国很不利。你这样做会让我非常非常担心的。

在燕昭王的潜意识里,苏秦,怎么说,首先是燕国的相国吧,如果你从赵国不辞而别逃回来了,燕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不就受损了吗?可想而知,此时此刻的燕昭王对苏秦的态度,已经从几年以前当成自己复仇的恩人,变成了一颗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棋子。还是那句话,在政治利益的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不能放过的利益。

燕昭王给苏秦的回信,让苏秦非常伤感。一夜之间,自己仿佛在这个世界上已没有立足之地,被这个世界抛弃。他赶紧给燕昭王写了第二封求援信,吐露了自己的不满。原文当中有八个字:“知(智)能免国,未能免身。”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意思就是在暗骂燕昭王,你只想着国家利益,不管我的人权啊。这分明就是苏秦在发牢骚,相比于的一封信的嘴硬,第二封信,苏秦已经软了很多。

原文当中有一句叫“臣甚患赵之不出臣也”,这意思就是说,老大,我担心这回赵国佬真的不肯放我走了,我要死在这儿了。在信中,苏秦甚至点名要求请燕昭王派田伐、使村这两个使节来救自己,估计这两个人平时和自己的关系不错,而且是属于那种机警善变的人吧。为了能打动燕昭王,在这封信里,苏秦还透露了一些机密,说齐国已经派来使臣,许诺攻破宋国以后,给赵国的李兑加送另外一块封地——蒙邑。蒙邑这个地方在现在河南商丘附近。加上之前已经答应过的陶邑,齐国给李兑,那是买一送一打包销售了都。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齐国和赵国会越走越近,燕国将大大不利啊。不过老大您不要担心,在我如此危险的境地之下,我还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尝试去见齐国的使节,说服他不要给李兑送这块封邑。

信写到这儿,就没法再读下去了,不是因为苏秦没写,而是因为在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这一封信,因为岁月的力量,有好几十个字脱落了。所以后人无从得知,到底苏秦有没有说服齐国的使者。但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当年这封信送到燕昭王手里,果然引起燕昭王的高度重视,他很担心。看起来,苏秦还是有用的,一旦这个小子死在赵国了,燕国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去玩无间道的。出于这个考虑,燕昭王终于同意要帮助苏秦虎口脱险。

燕昭王派出苏秦点名要的两位使节田伐、使村,跑到赵国,对赵国当局扣留苏秦的行为提出严重抗议,并声明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赵国承担。末了,他们还转达了燕昭王的口讯:你们扣留了寡人的臣子苏秦,犹如免寡人之冠也。什么叫“免寡人之冠”?在当时,有身份的人要戴冠,这个冠不是帽子。帽子是老百姓也能戴的。但这个冠呢,是那种奇形怪状的长条条,是插在脑袋顶上的。怎么说呢?

类似于现在选美小姐得到冠军以后,要戴上的水晶冠一样。那是区别身份的标志,犯人、百姓、奴仆,那都是不能戴冠的。因为罪犯不能戴冠,所以犯了错误的臣子,在国君面前谢罪要免冠,表示自己是个罪犯,没资格带冠了,跟犯罪分子和奴隶一样了,所以要免冠表示侮辱。这和帽子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当时,帽子只是防风、保护头发,或是免得着凉。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路,他被杀之前,临死都不愿意自己的冠歪了,还用最后一口气摆正了自己的冠。所以,燕昭王在这里说,你把苏秦扣下了,就如同把我的冠给免掉了,这不是揪着我的头发、踹我的脸和鼻子吗?

显然,这两个使节出使很有效果。苏秦接下来写的第三封信里,字里行间已经有了灿烂的阳光了。信是这么写的:大王您派来的两个使臣,甚善,好的很哪!现在李兑,还有韩徐为,对臣子我的态度逐渐好转了。甚至透露了口风,答应我可以离开赵国了,请您务必继续施加压力,让我及早离开赵国吧。

在《战国纵横家书》当中详细记载了苏秦这三封信,这三封求救信兼告密信,文词因时而变,幽怨曲折、别有风格,可以说得上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好的书信体的散文了。也正是有了这三封信,苏秦最后虎口脱险,赵国宣布放人。

苏秦在赵国熬过了前后数个月的拘留,终于虎口脱险,从一场噩梦当中全身而出,扬鞭策马逃回齐国去了。一路上苏秦望着车轱辘压过的残雪,看见雪中冒出的草芽,心里不由得有一些哀伤。天气已经从刚刚来到赵国时初秋的八月,变成了残冬的末尾了。苏秦在邯郸被拘,一呆就差不多半年。大道旁的河流一半结了冰,河水在冰底下缓慢的运行,似乎预示着这个生逢其时的中年人,他接下来的日子和道路,将更加的艰难和坎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