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四—圆洗
人月圆 咏宋代官窑圆洗
宋人圆洗平凹底,弧壁巧成型。
支钉满釉,如蝉翼颤,碧翠天青。
南迁宋室,故京遗制,文脉传承。
灰青月白,轻拂若玉,开片如冰。
四 - 北宋官窑圆洗
说起圆洗应该从唐代就已经出现,宋代更为流行,尤其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到了一个高峰,宋代以文人治国,所以文房用具自然就比较流行,不足为怪。其实这种圆洗也是从金银器衍生而来,我们知道1986年奈曼旗青龙山镇辽代陈国公主墓(开泰七年1018年)出土的有攒花卉纹鎏金银质圆洗是一个实例,其实再早的也有,只是目前没能找到图片以证,故仅以此为例也足够说明问题。
图1:1986年奈曼旗青龙山镇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辽代银鎏金圆洗
河北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圆洗也是众人皆知的,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内刻蟠螭纹平底圆洗是北宋时期特有的烧造方法烧制的,口沿芒口(覆烧工艺所致),整器满釉,胎薄体坚,北宋定窑圆洗有大小,也有花口与圆口不等。小者十公分多点,大者二十出头。
图2: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定窑白釉圆洗
到了北宋晚期,由于宋徽宗信奉道教,朝廷从尚白一下子转变为尚青,定窑白瓷便受到了冷遇,道教的兴起“天人合一”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宋徽宗的授意下,河南地区的青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状态,以汝州青瓷为首的河南青瓷曾沿汝河两岸十里窑火,号称“北方青瓷之都”,自清凉寺在被选中烧造汝窑器以后,带动了整个汝州地区的青瓷发展。
图3:2001年清凉寺出土汝窑圆洗修复件
清凉寺是北宋晚期宋徽宗要烧造青瓷招各州府进贡筛选,经过筛选选中了清凉寺,开始烧造清凉寺汝窑(官搭民窑),由于材质、温度、渗水率等多重因素,品位极高的宋徽宗还是得不到满足,便要“弃汝兴官”另立“官窑”,烧造真正意义上的“北宋官窑”,其实就是现在各大博物馆藏的“传世汝窑”,为什么这么说呢?清凉寺汝窑的发现把八十年代原定的“东沟汝窑”给顶了,所以现在人很少知道东沟窑了,而“北宋官窑”虽然尚未找到窑址,可以肯定应该就在清凉寺、大峪东沟窑、汝州这一带,因为瓷土、釉料都应该是就地取材,“北宋官窑”的胎、釉基本符合东沟窑地区的原材料,所谓京师自制窑烧造“官窑”就是在“京师”范围内,而不是非要在京城开封城里,所谓“京师”的概念是个广义,而非狭义的,京师范围相对较广,包括汝州地区也属于“京师”范围内,加上瓷土、釉料相吻合,因此比较讲得通,应该在这方面去寻找窑址,而不是说非要在开封城下十几米去找为由,拒绝他处遗址。
图4:“北宋官窑”圆洗
“北宋官窑”这种小洗有时候会是与一件小笔舔一起使用,这种小笔舔呈小的折沿盘状态,盘内微微内凹,有个微微外撇的圈足,同样是裹足支烧,“小芝麻钉”很小,如同一件小的折沿盘,扣在小洗上刚刚好起到避免水蒸发,或者落灰,也可以是保持水的干净,就如同宋代钧窑产品中也有一种高一点的杯子,也是有配这么个类似的小盘子,分开可以是两件独立的,一起用就是组合的套用。
图5:北宋官窑带盖洗
“北宋官窑”的特点就是延续清凉寺的烧造工艺,进一步改良提高,使之既有清凉寺的天青色釉,又有高强度的瓷质,而且满釉支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窑”。由于宋徽宗是位艺术家,再者宋代以文治国,所以对文房用具的需求比较多些,所以“北宋官窑”多是文房用具,尤其洗类很多,各式各样,大小兼备,以小为多,也有一些宫里实用的宫碗、盘、花插,礼器相对来讲比较少。
图6:“北宋官窑”圆洗
“北宋官窑”圆洗造型大体类同,个别有里外的如乳钉式洗、弦纹式洗、折沿式洗等,一般尺寸都不大,在十三至十八九公分左右,很少有大尺寸的,有的洗壁较直,有的略有微弧,也有微微敞口不等,有平底、微弧底与内凹底不等,“芝麻钉”、“小圆钉”以三、五支钉支烧,支钉细小、稍早开“蝉翼”纹片较多,略晚些开大开片,也就是所谓的“官釉”开片。
图7: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圆洗
宋室南迁之后“袭故京遗制”仍然烧造带有“北宋官窑”风格的官窑器,世称“南宋官窑”,分“修内司”与“郊坛下”两个窑口,烧造时间有前后之分,胎釉、工艺上应该也有区分,但总体风格一致,都是沿袭“故京遗制”,但是到了南宋时期圆洗的尺寸开始渐大,一般尺寸都在二十公分左右,这件清宫旧藏的南宋官窑洗仍然使用支钉支烧,只是尺寸大了,支钉自然需要多些,这件为六个圆钉,但要比起“北宋官窑”的支钉要粗大很多了。
图8: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南宋官窑圆洗
而这件也是清宫旧藏,宽厚的圈足露胎,呈所谓的“铁足”,是垫烧的器物,足内底刻有乾隆御题诗,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 却足清真可设筵。未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并肩。”看来乾隆爷拿它当碗用了。
图9: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洗
故宫博物院藏的南宋官窑洗有多贱,多数比较大些(比“北宋官窑”),制作工艺上胎骨施因地制宜,使用当地的较深的灰土,含铁量相对较高,由于烧造的方法与北方窑有所区别,烧成的胎骨成色也不同,又由于釉质相对比较厚,所以好的釉色还是能够达到粉青色,而“北宋官窑”的胎骨相对来讲颜色略浅,支钉的工艺也有些不同,所以要区别南宋官窑与北宋官窑还是比较不太困难。
图10:老虎洞遗址出土南宋官窑大圆洗残器
郊坛下官窑-老虎洞遗址应该是南宋晚期的一处官窑烧造场所,出土了不少残器,也有学者认为老虎洞遗址下线应该到元,如果我们注意观察这些宋代的圆洗,加以对比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老虎洞的年代确实晚了一些,比如这类圆洗从清凉寺的“芝麻钉”,到“北宋官窑”(即传世汝窑)的满釉支烧的“芝麻钉”、“圆钉”、“针钉”的混合情况,再到南宋官窑的密集的圆支钉,甚至有双层支钉的情况,再到寬圈足垫烧,又到老虎洞的小圈足垫烧,研究它们的传承脉络,对比工艺、造型、釉质上的细微差别,可以说基本上可以区分“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的差别,也可以区分它们大概的时代属性。
图11:北宋官窑卧足洗底
这件“北宋官窑”卧足洗的洗壁略带弧度,底足内凹,五颗细小的圆支钉,釉色微灰的天青色,其实这种古代的釉色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光线好的时候呈淡淡的天青色,有时候也很艳丽,但是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多显灰青色。釉面细腻而光滑的,如丝似玉。
图12:北宋官窑平足洗底
而这件平底洗的洗壁略微直些,但上下口仍然有点弧度,平底微微内凹,三个细小的“芝麻钉”,釉色灰中带天青色,也是根据光线的强弱而变化,釉层薄处我们可以看到隐约的微微泛紫的暖色底,那是透过薄釉映出来的颜色,这种微微泛紫的感觉就是“传世汝窑”的一大特征之一,这种感觉在同时代的汝州其它青釉产品中也是很难找到的,我用蓝色箭头指向的地方,注意看会能看到,如果不太注意也很容易忽略过去。
所以古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只可意会不易言传”,如果我们不标出来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即便我们标出来也会有很多人看不到,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有些事情真实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哦的。
图13:南宋官窑”底部差别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宋官窑的底足是什么样的,从单层六个支钉,到双层多个支钉,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南宋早期沿袭“旧京遗制”仍然使用支钉支烧,只是支钉略微大点,支钉数目也多些,到了南宋晚期,支烧不再太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圈足垫烧(左下),圈足露胎,呈色紫黑色,所谓后人说的“铁足”,也有些是宽矮的圈足,垫烧比制定少省去很多麻烦事,而且能够确保器物不易变形,但到了南宋晚期时代的风格又有所变化,圈足越来越小。
北宋官窑的传承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