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悯农二首》赏析

唐诗《悯农二首》赏析

一君木子

悯农二首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悯:怜悯之意,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俗称小米,泛指谷类。

秋收:指秋季收获农作物,也指秋天所收获的农作物。

子:文中指粮食颗粒。

四海:文中指全国。

闲田:荒芜未耕种的田。

犹:仍然之意。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熟食的通称。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

秋天就可收获万颗

普天下没有荒废一分良田,

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农民锄禾在烈日炎炎正午

一滴一滴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自己碗中的饭

粒粒都来自农民劳辛苦?

赏析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作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们共倡新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李绅27岁中进士后进入官场,因不满李琦而被捕,释放后回无锡读书。他再出任翰林学士时卷入朋党之争,之后失势被贬。840年,他入京拜相,封赵国公,后因病辞位。846年,病逝,终年75岁,赠太尉,谥文肃。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0)

相关推荐

  • 辛丑牛年正月初八“谷日节”,重读唐·李绅《悯农二首》

    辛丑牛年正月初八"谷日节", 重读唐·李绅<悯农二首> 今天是辛丑牛年正月初八日,我国民间传说大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又称"谷日节".人们在这一天会祭 ...

  •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九十首《插田歌》(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 插田歌 [中唐·刘禹锡·乐府诗]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 ...

  • 唐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

  • 唐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 ...

  • [唐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关于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

  • 唐诗《风》赏析

    唐诗<风>赏析 一君木子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q ...

  • 唐诗《清明》赏析

    唐诗<清明>赏析 一君木子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清明>传为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 ...

  • 281唐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281唐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一君木子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 ...

  • 每日唐诗 | 杜甫:迟日江山丽

    每日唐诗 老杜.老苏.老陆怎说春? 谁说老杜一味凄苦,亦有香浓软语.如这首<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 ...

  • 279唐诗《登乐游原》赏析

    279唐诗<登乐游原>赏析 一君木子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 ...

  • [唐诗]杜甫《白露》

    关于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

  • 唐诗《望天门山》赏析

    唐诗<望天门山>赏析 一君木子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