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文言文主观题答题指导
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
主观题分值这3分,得分点多为两至三个。作答时要有踩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概括出两到三点内容。
【例析】
【江苏省淮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
(原文)……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14.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 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②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③在志向高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这样就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
分析:找到原文,逐条概括。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这就是说,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人之所喻一、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域
文言阅读主观题,题目会就文中的某一个情节内容,或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例析】
【2020~2021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
(原文)……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14.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1分)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1 分)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1 分)(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这道题目很典型。主观概括题目经常通过传主的语言,来确定人物的思想主张、行事风格。
(译文)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诚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
【对点专练】
【广州市六区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
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日:“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1)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2)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
(参考译文)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
二、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
文言阅读的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但问题就在这里,不少考生读不懂文章,在形成答案时一脸茫然。说一千,道一万,读不懂原文也白搭。“读懂”是王道。也许这也正是这道理题的初衷,重点考查是否“读懂”。简单的文言段落还好对付,遇到难一点的阅读障碍时,要注意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脑子转不过弯来。
【例析】 【山东省青岛市2020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盖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盖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14. 皇上升任熊盖为大理寺卿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前几任官员在江南治水无功,不体恤百姓,还有的欺骗皇上每年都上报说丰收。②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③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
分析:要弄清皇上升任熊盖为大理寺卿的原因,就得读懂前文所发生的事情。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故事内容:
(1)洪熙元年正月,熊盖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2)起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左通政赵居代任夏原吉官职,兼督农务。赵居在任不体恤民情,”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向皇上谎报丰收,皇上知道赵居说的是谎言。
(3)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赵居死后,左通政岳福接任,而这个岳福也不是个好官,“庸懦不事事”,平庸懦弱,不务政事。)
(4)仁宗监国时,尝命盖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这是仁宗任命熊盖的理由之一)
(5)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布政使周干回到朝廷,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
(5)宣宗召福还,擢盖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岳福不中用,就如回,提拔传主为,熊盖大理寺卿。代替回朝的布政使周干,与参政叶春一起同往南畿浙江巡抚。)
这里的人物复杂,内容众多,涉及到许多文言实词障碍,如“岁以丰稔闻”“诬罔”“庸懦不事事”“有司多不得人”“福不任职”。考生如果不能弄清这些文意,自然就会在形成答案时犯难。
【对点专练】
【广东省高研会2018级高三第一次阶段性学习效率检测调研卷】
(原文)……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15.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皇帝对此的反应怎样?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因为张忠曾接受叛军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于是诬告王守仁。②皇帝不相信张忠对王守仁的诬告,认为王守仁是学道之人,说王守仁造反是没有根据的。(3分)
(译文)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急往吉安,修治器械舟楫,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令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吏士尽力于王事。再次战斗,官军退却,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叛贼又大败。王守仁连船结成方阵,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第二天,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乘风放火,焚毁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震惊。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仁射箭。王守仁缓缓站起来,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王守仁就上九华山,日晏时坐在僧寺。皇帝探查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什么要说他造反呢?”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这是说舍弃利欲。这是第一层意思。
“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这就是说,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这是第二层意思。
“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这一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专义”“日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强调的是“笃行”,在志向高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是要善于分层,弄清作者讲的几个意思;二是要扣住词语,找到得分点的核心内容,如“专义”“深思是身”“日勉”“笃行”。
(参考译文)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求利欲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真是悲伤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平日所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国家,关心百姓,而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为君子吧!
【对点专练】【山东省青岛市2020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
(原文)……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余官如故。四年,丁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准。……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
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②,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③。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隋书》卷四七)
[注]①直寝:在皇宫值班。②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权侄疏广与疏受。③台铉:宰辅重臣。
14.文中韦世康三次请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身体不适,供养母亲;②丧期未到,坚守古制;③不恋官位,急流勇退。
四、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文言主观题与文言翻译虽都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但不同的是,文言翻译一定要忠于原文,贴近原文逐安逐句译出;文言主观题在文言翻译的基础上,既要忠于原文但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同是对文意理解,文言主观题考查层次高于文言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引用原文,但不能简单翻译。
【例析】
【2021届广东省高三十月联考语文试卷(二)】
(原文)……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师常利,则古何惮用兵耶?虽累圣亦不应留贼付朕。今但论帅臣勇怯、兵强弱、处置何如耳,渠一败便沮成计乎?”
14、朝廷讨伐蔡州叛军不利,群臣请求停止用兵,裴度主战,皇帝支持裴度是什么原因?(3分)
答案:胜败是兵家常事,自古用兵没有常得胜的;(2分)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中止原来的计划。(1分)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准确理解文中“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若师常利,则古何惮用兵耶?虽累圣亦不应留贼付朕。今但论帅臣勇怯、兵强弱、处置何如耳,渠一败便沮成计乎?’”的内容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译文:皇帝说:“一胜一负,是兵家常事。如果用兵常常得胜,那么古人为什么害怕用兵呢?而几朝圣王也不至于把这些贼人留给我了。今天只议论将帅的勇怯、兵势的强弱、处置是否得当,哪能因一次失败就中止原定的计划呢?”
考生要在理解皇帝所说的话的意思基础上再来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把握皇帝说话内容的精神实质:胜败是兵家常事,不能因一次失败就改变原来的计划。
【对点专练】
【黄冈市2020年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
(原文)……六年,锦衣百户王邦奇借哈密事请诛杨廷和、彭泽等,下部议,未覆,而邦奇复诬大学士费宏、石瑶阴庇廷和,词连廷和子主事惇等,将兴大狱。言抗疏曰:“先常晏驾,江彬手握边军四万,图为不轨。廷和密谋行诛,俄顷事定,迎立圣主,此社稷之勋也。纵使有罪,犹当十世宥之。今既以奸人言罢其官、戍其长子矣,乃又听邦奇之诬而尽逮其乡里、亲戚,诬为蜀党,何意圣明之朝,忽有此事?至宏、瑶乃天子师保之官,百僚之表也。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惑圣听。若穷治不已,株连益多,臣窃为国家大体惜也。”书奏,帝震怒,并收系言,亲鞫于午门。……
14.杨言在奏章里对王邦奇诬告杨廷和之事进行了争辩,请具体说明他是如何逐层展开争辩的。(3分)
14.杨言首先指出杨廷和安定社稷的功勋,接着指出杨廷和因受奸人诬告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然后指出王邦奇的奸人行径,最后从国家的角度指出听信奸人诬告的危害。( 指出杨廷和功勋、被奸人所害,指出听信奸人诬告的危害,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六年(1527),锦衣百户王邦奇借哈密之事,请求诛杀杨廷和、彭泽等人,下到刑部讨论,尚未回复,而王邦奇又诬告大学士费宏、石王缶暗中庇护杨廷和,言词牵连到杨廷和的儿子主事杨惇等人,准备大兴监狱。杨言抗疏说:“ 先帝死亡,江彬手中掌握边军四万,图谋不轨。杨廷和密谋诛杀(江彬),不久事情就平定下来,迎立圣主,这是社稷的功勋。即使有罪,也应当宽大处理他十世。现在既因奸人的话罢去他的官职,让他的守戍边关,而又听信王邦奇的诬告,全部逮捕他的乡里、亲戚,诬他为蜀党,怎么能料到在圣明之朝,忽然有这种事情。至于费宏、石王缶都是天子老师保傅之官,百官的表率。王邦奇对他们心怀怨恨,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蛊惑圣上视听。如果对杨廷和彻底查办不停止,株连日益增多,我私下为国家大局感到惋惜。”奏书交入朝廷,皇帝大为震怒,-并收囚杨言,亲自在午门审讯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