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1
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1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早在西汉武帝时,《诗经》就被视为五经之一,到宋代被正式列入十三经之中。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中叶编定成书,因此实际上是公元前6 世纪以前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殷商以来至春秋中叶为止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了殷商、西周及春秋中叶以前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堪称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总结。
1.《诗经》的编集及流传
关于《诗经》的分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者们也各有偏好。根据传统上的音乐分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是从音乐而得名。风原义是地方风情,这里是地方的乐调,因此所谓的" 国风" 就是指地方土乐,或称地方民歌。《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中邶、鄘、卫三风实际都是卫国一国的风。雅是正的意思,正声就是雅乐,官话就称为雅言。据《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 《诗经》中有大雅、小雅之分,对此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雅所表示的" 正" ,引申为" 政" ,因此,《小雅》言小的政事,《大雅》言大的政事。《小雅》一般说来为燕享的乐歌,《大雅》为朝会的乐歌。余冠英先生推测," 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 颂是用于宗教祭祀的乐歌,是" 以成功告于神明" 的祭歌。颂诗分《商颂》、《周颂》和《鲁颂》。其中《商颂》五篇,《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在总共三百零五篇中,以各地的民间歌谣数量最多,属于贵族创作的占少数。
《诗经》自编成之日起,便广为流传。至春秋时,已成为受各诸侯国普遍欢迎的佳作。最初传授诗的是乐官,因为古代贵族所受教育以诗乐为先,乐官是掌教者。据《周礼。春官太师》载:" 太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赋、比、兴、雅、颂。" 由于《诗经》韵律较强,又多采自民间,因此易于记忆和背诵,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加之拥有许多文学传本,更广为人们口诵。秦始皇焚书之后,所谓" 五经" 除《易经》外,其它都被烧毁,而《诗经》由于流传较广幸免于难。
战国以后,尤其是汉时,《诗经》被儒家奉为" 经" ,成为阐述封建伦理道德的经典。这时有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其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毛诗为古文。鲁诗的创始人为鲁人申培,他" 据《春秋》大义,采先秦杂说,以诗训诂,以诗印证周代礼乐、典章制度,将诗作为礼的说明。" 在" 今文三家" 中,以鲁诗创建最早,影响最大。传齐诗的是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解说《易》和律历。传韩诗的是燕人韩婴。鲁、齐、韩三家在西汉时立为学官,置博士。毛诗学者则为毛亨和毛苌。四家诗各有特点,但" 今文三家" 后来逐渐失传,唯毛诗盛行。
到东汉时期,毛诗被立为官学。据《隋书。经籍志》说:"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以后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诗经》的传播和研究,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