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担忧?成熟的中德关系就是这样过来的

▲  昨天,已经第9次访华的“铁娘子”默克尔结束了此次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中德第4轮政府间磋商会谈也在北京落下帷幕。

中德高层互访的频繁说明了两国关系的密切,但也有人在问,两国之间这种甜蜜的“蜜月期”能否一直持续下去?

德媒为何忧虑重重?

“中德关系发展到历史最好时期”,这是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默克尔此次访华前夕的判断,也是国内主流媒体比较普遍的观点。

然而,德国不少媒体则更多表示了担忧。

在默克尔访问之前,德国舆论界曾有声音认为,高位运行的中德关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德国智库MERICS预测,“这将是一次非常艰难的旅程。”

为什么中国持如此乐观的态度,而德国却有如此多的担心?

中德关系中,不得不承认的是,竞争性的一面在不断加剧。

德国是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受益最多的欧洲国家。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去年德国对华出口额近20年来首次同比下滑。

从双方的国内市场来看,中国企业开始在技术上挑战德国优势,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也开始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

▲  就在上个月,中国美的集团提出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就引发了德国国内对技术流失的担忧,担心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挑战。

此外,德国还抱怨中国市场没有同等向德开放,他们认为在中国做生意变得越来越困难。德国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克贝尔就曾经表示,“我们在中国处境艰难,我们处在转型阶段。”

海外市场的竞争也很激烈,尤其在中东欧国家。

德国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16+1)”机制萌生醋意,一度评价负面。直到中国提出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保持“16+1”机制的开放透明、遵守欧盟规则,这才逐渐有所缓解。

更为严重的是,中德两国之间在价值观方面的竞争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涉及知识产权、人权、鼓励其他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方面,中德都有明显的分歧。德国还担心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影响欧盟标准和规范。

合作潜力仍然巨大

在此次中德两国总理及政府磋商中,没有流于形式主义的浮华,多的是实打实的干货。重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合作质量。

这让我们看到,两国之间的合作依然存在着令人乐观的巨大潜力。

也可以化解此前很大部分的担忧。

首先,中国是德国在欧洲之外最大的出口市场,对华出口会弥补欧洲市场尤其是欧元区市场的下滑。同时,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欧洲对华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

其次,在此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创新”是核心议题。中德作为“创新伙伴关系”,在创新方面的合作也已经展开。在“工业4.0”方面,德国企业具有领先性,在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强创新等领域,德国是中国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另外,中国和德国是今明两年G20会议的主席国,双方在G20框架内同样有着很多共同感兴趣的议题,中国和德国向来主张通过创新和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通。中德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稳定。

非常难得的是,德国对“一带一路”非常感兴趣,首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就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而德国也看到了“一带一路”蕴含着巨大的合作机遇。

▲  正如默克尔所言,德国也想借“丝绸之路”复兴并实现经营欧亚大陆的往日梦想。随行的空客公司对“一带一路”的空中互联互通尤其钟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认可、亚投行等机制投入运作,中德在共同推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迎来更为广阔的合作前景。

一个制造强国,一个制造大国;一个欧盟领袖,一个东亚巨人——尽管两国之间存在着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但是,中德关系已经成熟,而成熟,就意味着可以求同存异,客观看待竞争,理性解决分歧,不会偏离合作共赢的主旋律。

撰稿:杨璐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