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与科举制度剖析

从先秦到清末,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中国人才选拨制度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它们的发展随着朝代更替而不断演变,其中以先秦的'选贤贡士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明清的'科举制'最为显著。这些制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朝代对上一个朝代的继承、剔除与创新。

选贤贡士制

选贤贡士制形成于西周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人才选拨制度。此制度的选拨途径有两种:一是先由乡大夫选出人才,并将他们的履历交到司徒处。司徒又从中选出中意之人上呈诸侯,经诸侯选中方可贡给天子。二是直接被诸侯选中贡给天子。不过到了天子面前还得进行考核,考核过关才能授予官职。'选贤贡士制'一方面使一些没有继承权的士通过官学获得入仕的资格,另一方面确实为王朝选到了一批有能之士。

随着周王朝的衰弱,官学地位逐渐下降。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私学,私学的兴盛又导致'士大夫'剧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形成了养士之风。各国大王为寻找人才,四处引荐。这种用人方式成了察举制最早的原型。

察举制

察举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才正式确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拨制度,先由乡里长官在辖区内随机考察,甄别出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接着对选中之人进行试用考核,通过考核才可任命官职。

察举制的选拨体系较为完善,其考核科目多种多样,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考核的科目虽多,但最终以'四科取士'。这四科分别是: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应劭在《汉官仪》里记载了察举制录取的四大标准: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用现在的话来说,首先得品行端正,其次要有真才实学,然后还得秉公办事,最后还必须会做事,有孝心。这么看来在汉朝当个官可真难呀!除此皇帝还规定了每年的推荐名额,找不到也得凑。

起初察举制确实给汉朝带来了大批人才,但后来察举制被破坏——贵族们把控了乡里的推荐人选。察举制崇尚'乡举里选',所以乡里舆情对于人才评判及其重要。

这原本是一种进步的民主思想,但这种'民主'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相符,所以乡里们轻易地就被贵族们哄骗利用了。直到三国时期,曹操审时度势,看出察举制的弊端,采取'唯才适用'的人才方针。

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在曹操'唯才适用'的基础上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其办法是先在中央选举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让他们负责察访当地士人,再按士人们的才德声望评定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最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官的报告,按品级给士人们授官。

这确实解决了乡里组织被利用的问题,也体现了曹操'不计门第,只求人才'的理念。然而事物的发展具有曲折性,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成了'世官制'的一个流程。因为负责选拨人才的中正官被'门阀士族'垄断,他们违背了最初的选拨原则,任用自己家族士人。此后三百年间,各个王朝都处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两级局面,直到'科举制'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科举制

科举制创于隋朝,在唐朝时得以完善,此后各朝皆采用。它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考试科。它把考试成绩作为选拨人才的主要标准,这种选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其公平性。它不仅很好地防止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更为王朝上层社会提供了一批新鲜的血液。科举制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各个朝代都有所变动。

隋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以试取仕;到了唐代,唐太宗不仅延用了进士科还增加了许多科目,例如明经、明法、明算等,武则天时期更是开创了武举和殿试。此外唐代还允许落榜者来年再战,所以唐代的仕途之路较为通畅。

宋代也是一个开明的朝代,为了确保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实行了'糊名法'(考试结束后把考生信息栏用纸糊起来)与'誊录'(将考生的试卷全部抄写一遍,考官只能看抄写后的试卷)。这一系列措施很有效地防止了考生与考官之间的舞弊勾当。然而苏轼却因为糊名法吃了一个大亏:当年苏轼科举之时,欧阳修为其主考官。欧阳修批完苏轼的文章后拍案叫绝,理应给他个第一。但他凭字迹判断此文章乃出自其学生曾巩,因怕他人说他故意袒护,就批了个第二。不过这也不能怪糊名法,毕竟这是始料未及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只以进士科为常科,其他科目也不经常举行。由此看出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这为他后期冗官局面埋下祸根。

明清时期的科举变动较大,明清统治者将科举分为四个等级进行,它们分别是:院试(或称童试府试县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的内容也只取《四书》和《五经》,考生作答还必须使用固定僵化的八股文。这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人们的创新意识,更拉开了我国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项制度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无一例外地初期适用、后期漏洞百出。每个朝代的初期统治者总能洞察并总结出前人的失败,创造新的适宜时代的制度,而后期统治者又总是固步自封,等待灭亡。人才是一个国家良性运行的动力,而高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且目前最适应我国国情的人才选拨机制。但是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高考的一些弊端开始显现,所以我们必须从前人的选拨轨迹中提取精华,去其糟粕,再结合现状,紧跟时代步伐,加以改进!

(0)

相关推荐